探旧瑟古意 出新器今声
——一张旧瑟引起的话题(上)

2022-10-25 08:07傅明鉴吴馨钰
乐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板乐器

文/傅明鉴 吴馨钰

源 起

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弦乐器之一。“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可见,西周时期“瑟”这种古老的乐器已广泛流传,距今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并用于祈天祭神和欢迎朋友的奏乐之中。自汉唐以后,由于瑟的运用较少,且缺少详细的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所以人们说起瑟都会称之谓:失传了。所以,唐·张籍在《废瑟词》中才有了:“古瑟在匣谁復识,玉柱倾倒宋丝黑。千年曲谱不分明,乐府无人传正声”的诗句,佐证了瑟在唐代已被人们认为是古老的乐器了,并且对其也已是不够了解了。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古荆楚地区出土了完整的古瑟文物后,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复制、仿制和登台表演。特别是2015年元月湖北枣阳出土了比曾侯乙墓(战国早期,1978年2月挖掘发现)还要早3个世纪的实物瑟,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参观了曾侯乙墓的出土乐器后,对古老的瑟乐器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撰写文章。直至近年获得一张旧瑟后,在对其的研究和修复过程中意识到,很有必要从这张旧瑟说起,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一、出土古瑟的概述

古瑟出土地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河南,其他地区只有零星发现,这些瑟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东周楚墓之中,一次性出土瑟最多的是距今近2500年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共有瑟12张,其它地区出土的瑟与其基本相似,这里即以此为例。这些瑟绝大多数为25弦,长约120~170c m左右不等,宽约40~45cm左右不等,厚度约9~11cm左右不等,瑟体以榉木或梓木刳制而成,面板稍凸呈横向弧型,嵌上底板,形成“中空准六合”之式;瑟面板首部有长岳山,尾部有三条短岳山,首尾岳山两侧各有25个穿弦孔;瑟尾面板上有4个弦枘,弦枘上缠有织品以防系弦时滑动;瑟的整体以大漆彩绘古朴纹样,或完全是素木制作(见图1)。

图1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

瑟与传统的其他乐器一样称谓很多,这些称谓有的是从外观饰物或赞美来赋予的,也有的是以流传地域或其音乐风格称呼的。如:晋·陶潜《闲情赋》:“褰朱玮而正坐,汎清瑟以自慰。”唐·王邕《湘灵鼓瑟》:“宝瑟和琴韵,灵妃应乐章。”唐·庄若纳《湘灵鼓瑟》:”帝子鸣金瑟,余声自抑扬。”唐·杜牧《瑶瑟》:“玉仙瑶瑟夜珊珊,月过楼西桂烛残。”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清·龚鼎孳《留别刘彦远》:“子夜吴趋锦瑟弹,人归江海各风湍。”唐·李白《古风》:“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唐·韦应物《燕乐行》:“赵瑟正高张,音响清尘埃。”所以,瑟又称为:清瑟、宝瑟、金瑟、瑶瑟、云和瑟、锦瑟、齐瑟、赵瑟等。

这些古瑟既有25弦的,也有23、24弦的。当然,在后来的复制和乐改中也有很多的变化。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先驱,上海大同乐会就制作了50弦瑟和百弦大瑟各一张;瑟的长度也各不相同,中国音乐研究所就藏有清代早期的长209cm的大瑟;早期的瑟为整体刳制加底板,后期的为框架结构;外饰既有大漆彩绘,也有通体髤黑,又有首尾髹漆,还有整体“素颜”的。

综前所述可知,古代瑟的名称和大小长短并非标准化,想必这是因为古人在制作瑟时依据所拥有的材料大小,或审美情趣等因素产生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瑟的型制尺寸也随之形成了较固定的大、中、小三种。这里要说明的是,从《宋史·乐志》中的:“筝、瑟、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清楚地表述了筝和瑟是两种乐器。据明·郑世子《瑟谱》中记载:“今宫(注:或官,因原刻本上字迹不清)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今之筝即古之小瑟。”以及现存博物馆的小瑟文物可证,明朝时的小瑟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瑟,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古筝了。

至于瑟为五十弦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汉书·郊祀记》中的:“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以及唐·李商隐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前者为传说,同“分瑟为筝”一样不可信。后者为文学创作,完全可以是“比喻”,或“假借”,或“夸张”,如同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一样,充分地表现出文学的艺术手法。至少,我们至今还没见到过50弦的考古实物。

二、这张旧瑟的由来和考证

我们在这里研究的这张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客居南京的诸城派古琴第四代传人王生香先生(1902~1975,山东费县人氏)从一曾经的大户人家收来,同年转让给金陵筝家孙梓仙先生(1929~2002),以后一直藏于孙梓仙先生家中,并常作为古筝进行演奏。孙梓仙先生仙逝后,这张琴疏于保养而脱胶、开裂,破损严重,实为可惜。近年由孙师母转赠给笔者(见图2)。

图2 未经修缮的25弦颂瑟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这张旧瑟就属于宋元以后定型的三种规格中的大瑟,且为25弦颂瑟。瑟长160cm,宽39cm,高14cm,面板厚0.65cm(梓木);底板厚0.65cm(彬木);有效弦长距离113cm;通体为框架结构,为楸木材料制作。瑟首尾有长条岳山和各25个穿弦孔,特别要提到的是:穿弦孔的大小不是统一的,而是中间的孔最小,向两边逐步增大(见图3)。岳山和穿弦孔是以紫檀整体制成;瑟尾垂尾面板上有25个约1cm的弦轴孔和相同数量的木制弦轴;通体髹黑漆。属文庙、孔庙祭祷礼乐款式。

图3 这首旧瑟的穿弦孔的排列

瑟首上题有浅刻填绿的字迹:“颂瑟,南海劳氏泮撷制于嗣羲琴馆(章)”(见图4)。

图4 瑟首题签

由此可见,此旧瑟应是祖籍广东南海的虞山派老古琴家、人物画家劳芹(?—1921,字泮撷,别署嗣羲琴馆主)所制之器。有记载称:《老残游记》的著者,晚清才子刘鹗曾从其学琴。劳氏晚年足迹遍及各地专访琴友,清光绪年间亦曾被召入宫鼓琴。该旧瑟为清光绪年间制成,是距今已有120年左右的乐器文物。同时也是劳氏常以此“琴瑟和鸣”的雅玩之物,并非文庙、孔庙中祭祀活动的乐器。

这张旧瑟的穿弦孔中间小两边大的排列意义是什么呢?让笔者也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弦音的排列是两边低音,依次向中间到高音?查遍所有手头资料,既无这样的记载,更无佐证依据,在此只能提出这个现实存在问题了。这就像熊朋来在《瑟谱·卷六·瑟谱后录》中云:“蔡邕云:瑟前其柱则清,后其柱则濁”一样,“前”“后”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又有一种外侧为高音弦,内侧为中音弦的调弦方法?由于器物或表述方式的不同,确实会让人感觉难以理解。这张旧瑟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后岳山上有固定弦距的25个孔,这可有效地防止弦在岳山上和弦码的滑动。看来这张瑟在制作时,设计了两种系弦的方法。其一:弦直接穿过后岳山孔接连到弦轴上轴,这样的岳山孔可以避免弦轴定点不准造成的弦距不统一;其二,弦从尾岳山上越过进入穿弦孔,通过隐间绕出瑟底板凤沼(尾出音孔),再转上尾垂头面板的弦轴或栓结在尾岳山上(这样传统的栓系方法适合丝弦或羊肚弦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瑟弦已经不是栓系在“枘”(相当于古琴的雁足)上了,明代朱载堉《乡饮诗乐谱》六卷的“左何瑟面鼓右手相工图”瑟尾部图像也是相当好的证明(见图5)。

图5 明·朱载《乡饮诗乐谱》有关瑟的插图

(待 续)

猜你喜欢
面板乐器
学乐器
第 一 季度AMOLED面板出货量京东方全球第二
乐器
模块化OLED台灯
乐器也疯狂
入门广视角显示器
面板厂商向大尺寸转移2015年LCD电视面板增长目标仅为3%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