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观察与研究(上)

2022-10-25 00:55杨云惠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芦笙爱华苗族

杨云惠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 657000)

苗族,按语言分为三大支系,即东部方言支系,又称湘西方言支系;中部方言支系,又称黔东方言支系;西部方言,又称川黔滇方言支系,共包含七个次方言和十八种土语。滇东北次方言支系的苗族民众,是川黔滇苗族方言的一个大分支,俗称“花苗”,他们主要聚居在滇东北和黔西北。

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王杰锋,他的家乡,就在滇东北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的苗寨,他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本人于2007年也成为国家级传承人。

2019年,王杰锋因病去世,其子王爱华,现在是“王氏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

“王氏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在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之后,各类媒体和宣传机构均有相关的采访报道,如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省电视台等。关于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的相关研究材料,主要有: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文化馆编印的内部资料《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培训教材》,这本小册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简单介绍了王杰锋苗族传统芦笙的制作程序,有云南省昭通市文化馆的赵春和张荣两位老师撰写的介绍芦笙制作的工艺及芦笙舞种类的相关材料。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乌蒙山区一带,由于受地理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学界对其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深。现有的有关芦笙制作的研究成果,多为其他族群或者苗族其他支系的芦笙制作的技艺。各地芦笙制作从选材、制作工艺以及音阶组合排列各不相同的。但专门调查研究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的相关著述,未见问世。为此,笔者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17日,来到位于云南省东北地区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的汤家坪苗寨,专门调查关于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的工艺制作流程,以探究苗族芦笙制作及其文化内涵的相关问题。

此次的调研,正好赶上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在汤家坪苗寨举办芦笙制作培训班(见图1,拍摄内容:“大关县2021年度政府惠民实事工程民族文化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培训”班的培训现场。拍摄时间:2021年7月23日下午4:00。拍摄地点: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摄影:杨云惠)。这个培训班的教学任务,由国家级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传承人王杰峰(第五代传人,2019年因病去世)之子王爱华(第六代传人)负责教授,王爱华系云南省昭通市市级的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传承人。

图1

此次培训项目的名称,为“大关县2021年度省政府惠民实事工程民族文化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培训”。培训的资金支持,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拨款10万元。培训班的人数约20余人。大部分学员,系当地汤家坪一带的苗族民众。前来报名学习芦笙制作技艺的,均为男性,最小的学员,有13岁的,最大的,有70多岁的。其中,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在校学生,占了“培训班”学员的一半,另有几个20多岁的男青年。从整个“培训班”学员的年龄构成看,年青人占了一大半,中年人和老年人占一小半。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人,称芦笙为“笱啅啅”,直译为“吹草发出的响声”。芦笙的外形,由笙斗和发音管组成。笙斗,主要由气箱和吹管组成;发音管,有6根,按照上中下3层,每层两根,穿在气箱上(见图2,照片内容: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图片资料来源: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车富国主编《云南民族乐器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一书第89页图版一)。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六根发音管的音高位置排列为:低音在下,高音在上。图3为发音管的首调简谱音高(见图3,图片内容: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发音管排列位置及首调音高示意图。制图:杨云惠)。

图2

图3

下面是笔者根据当时实地调研的图片拍摄和访谈材料,整理完成的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的工艺制作流程及文化内涵分析研究的田野考察报告。

一、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的材料选择

苗族传统的六管芦笙,由发音管、笙斗和簧片三个部分组成。制作芦笙的材料,为白杉木、苦竹、桦槁树或者是野樱桃树,还有黄铜片。白杉木,可做笙斗;苦竹,可做发音管;桦槁树或野樱桃树,可做笙斗的箍子;黄铜加工后,做成可发出音响的簧片。所有材料的制作工序,均为手工制作。

(一)苦竹的挑选及干燥

有关芦笙制作的材料选择,笔者专门拜访了本次“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云南省昭通市市级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第六代传承人王爱华老师(被采访人:王爱华老师。采访人:杨云惠。采访时间:2021年7月25日下午15:00。采访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

王爱华老师告诉我 “在制作芦笙之前,先要去选材料,就要进竹林选竹子(见图4,图片内容:苦竹。拍摄时间:2021年7月25日上午10:0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的山上。摄影:杨云惠)竹子是制作芦笙发音管的材料。每一次去竹林选原材料的规格,都不相同。如某一批材料,可能适合做小芦笙,某一批竹子,又可能适合做大芦笙……苦竹砍伐的时间,一般是在立秋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内的苦竹,一般没有虫卵,一旦一棵砍伐下来的竹子里有虫卵,则前功尽弃了。我父亲王杰锋制作芦笙的木材和竹子,都是他老人家亲自到竹林里逐棵挑选,再请人来砍伐,接下来就是搬运和干燥,制作芦笙光选材料这一关的每一道程序,都是我父亲亲自把关。”

图4

王爱华老师还向我讲述了早年间去选材时的一次重大损失,也算经验教训吧。就是那一次教训,导致当年选来制作芦笙的一批竹材全部作废了“……有一年,我母亲跟随我父亲进山选制作芦笙的竹材,她看到地上有一根丢弃的竹子,表面看上去,是一根上好的成竹材料,觉得可惜,就想把它捡起来带回去。我父亲阻拦她说,来路不明的竹子,不能要。但我母亲觉得看起来这么一根上好的竹子,丢掉,实在可惜,就偷偷捡起来放在砍伐的竹子当中,一并带回去了。等到那一批砍伐回来的竹子干透了,我父亲拿出来准备用的时候,发现这批砍伐带回来的竹筒里面,都有虫子,实际上,那就是当初我母亲带回来的那一根被别人丢弃的有虫卵的竹子传染的。这种竹虫的传染性极强、极快,结果,当年那一批竹子,全部作废了……”

适用竹材的竹龄及砍伐部位,也都有讲究。王爱华老师告诉我们,砍伐的苦竹的竹龄,要在5年以上,生长时间短的竹管,不够牢实,易开裂。砍伐时,只取其靠近竹尖的上半部分,粗的部分不适宜做笙管。竹子砍伐回来,就需要进行干燥处理。王氏家族对竹子进行干燥处理的传统方法,就是置于下方有火塘的竹楼之上,让下面火塘的烟火气自然熏烤。

王爱华老师告诉我,他父亲王杰锋烘烤竹子的竹楼,以前一直是在汤家坪的二女儿家。自前面提到的那一次传染虫卵的竹子的事件后,他就觉得在他二女儿家再对干燥竹子进行技术处理,总觉得有些不放心,感觉不踏实。于是,干脆就换了地方,自那以后,就把烘烤竹子的地点,换到了同在汤家坪苗寨的侄女儿家去了。

2021年7月26日早上,笔者跟随王爱华老师,到他堂姐家现场观摩了烘烤竹子的竹楼和火塘(见图5,图片内容:苗族六管芦笙传人王氏家族烘烤竹子的火塘及竹楼。拍摄时间:2021年7月26日早上9点。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王爱华堂姐家里。摄影:杨云惠),对王氏家族的竹材和木材的干燥处理,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图5

竹楼就在灶火塘的上方,每天要在其上做饭及煮猪食等,烟熏火燎的。火塘上方的竹楼上,沾满了烟灰和油渍。砍来的竹子,就堆放在火塘上方的竹楼上。刚开始的时候的一段时间,需用大火熏烤,因为,才从竹林里面砍来的竹子,水分大,每天多用大火熏烤,能把竹子的水汽尽快烤出去。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靠每天做饭、烧水、煮猪食的自然烟火气慢慢烘烤了。至半年以后,这批熏烤好的竹子,就可以进入技术加工环节,制作芦笙了。

苦竹为什么不宜放在太阳底下晒干,那样既简单,又省力。实际上,放在竹楼上,烟熏火燎的阴干,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制作芦笙的专用竹子。王爱华老师告诉我,有些地方的竹子,就是放在太阳下晒干的。但实际上,晒干的竹子,做出的发音管,后期容易开裂。因此,王氏家族一直坚持把砍伐下来的竹子,要费时费力的搬上竹楼,待其干透以后,再费时费力的搬下竹楼(见表1,苦竹选材及干燥参数表。制表:杨云惠)。王爱华老师带我实地参观汤家坪其堂姐家的火塘和竹楼时,面对如此繁杂的干燥工序,他向我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无独有偶,笔者2022年3月,在其他苗寨做调查时,就看到过一把其他苗寨做的芦笙,发音管,基本是开裂的,问起原由,就是由于其干燥的方式,是置于太阳下晒干。

表1 苦竹选材及干燥参数表竹龄(年) 截取部位 砍伐时间 干燥地点 干燥时长5年以上 上半部分 立秋后至立春前 火塘上方竹楼 半年以上

(二)白杉木的挑选及干燥

在采访中,王爱华老师介绍杉木选材时强调:挑选杉木,一是要看是否够用,能够砍几个斗;二是看皮色,皮色决定着它的木质好不好用;三是要看选取的杉木是否很直,有没有结疤。因为,结疤处很硬,既不好操作,也不美观。挑选时,要注意杉木的外皮细腻最好,木质才脆。如果外皮粗糙,甚至皮裂开,木质就太硬了,不利于制作。

王爱华老师回忆说,我父亲每年进山挑选木材时,都会带着我随行,他会仔细告诉我如何挑选,哪一棵树好,好在哪里,哪一棵树不好,又是什么原因。有时,我自己发现一根还满意的木材,就会询问父亲的意见,长久以往,就不断积累了选材的经验。父亲有时也让我自己挑选木材,然后,在剖开木材的时候,他把我挑选的木材,专门挑出来,和他自己挑选的木材进行对比,让我体验感受,直观识别木材的脆性。

王爱华老师跟随他的老父亲,学习挑选木材,前后大约有十年年的时间。后来,随着他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多病,就是他自己独立进山去挑选木材了,再找人帮忙运出来。现在方便多了,交通十分发达,进山挑选一次木材,就找人用大货车运到固定的地方存放,存储起来,用上个两三年,足够。

砍杉木的季节,一般选在农历的6月~7月,用王爱华老师的话说,就是这个时候的树皮很容易剥下来。由此可知,杉木砍伐的时间节点是很有讲究的,其它时间砍伐的杉木,树皮不易脱落,增加了芦笙制作时的困难。

杉木选材的大小,也有讲究。王爱华老师告诉我,杉木的选材,除去杉木根部的位置,从需要的部位开始测量。一个成人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为1卡。一根合格杉木的粗细,用手掌伸开大约4~5卡的合围粗细就行。这样粗细的杉木,才是制作笙斗的最好材料。无论从木质的脆性,还是木材的粗细及剖开的部件数量和尺寸大小,都是最合适的。杉木树龄,要生长8年以上(见图6,图片内容:有8年树龄的杉树。拍摄时间:2021年7月25日上午11:0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的山上。摄影:杨云惠),横切面直径约30厘米左右,砍伐部位,除去根部以上1.6米左右的部位开始。

图6

至于树形树纹,全凭经验,通常的情况是:纹路相当直的树木,砍开以后,纹路基本上就是直的。如果外皮的纹路是扭曲的,不直,剖开以后,杉树里面的纹路也是扭曲的,不利于制作芦笙的斗。砍中缝的时候,缝隙是顺着纹路直线向下平均分为两半的,扭曲的纹路没有办法平均分开材料。挖斗孔,也是根据纹路来挖的。枝桠少的杉木材料好用,枝桠多,意味着结疤就多,结疤硬,就不易加工。

杉木的干燥处理流程的第一项,就是需要剥去杉木的树皮。树木运输到目的地以后,需要把杉木的外皮剥掉。剥皮时,用刀子顺着树干 直直地划出一道痕,然后用一根削尖的小棍,把树皮剥开。笔者在森林里,看到地上有一根剥了皮的杉木(见图7,图片内容:剥了皮的杉木,一旁为剥下来的杉树树皮。拍摄时间:2021年7月25日上午11:0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的山上。摄影:杨云惠),问带我参观的王爱华老师,为什么不在森林里面,把皮剥了,再搬运回来呢,那不减轻了搬运过程中的重量?王爱华老师告诉我:不能在树林里砍下来就剥皮,因为剥皮之后,杉树的树干很滑的,反而不易搬动。

图7

剥皮以后杉木,接下来的加工流程,就是分割与干燥。要根据所需芦笙斗的大小,将剥皮后的杉树树干,锯成相应的几节。一般情况下,截取的杉树树干的长度,约在45cm~60cm左右。把每一节杉树圆木,平均截成两半,每一半,又平均分割为3~4根斗材。

处理成斗材后,就进入干燥的操作流程了,其方式,同苦竹的干燥方式一样,均需放置到竹楼上方烘烤,历时半年以上(见表2,杉木选材的条件及干燥参数表。制表:杨云惠):

表2:杉木选材条件及干燥参数表树龄 树形 树纹 直径(cm) 截取部位 砍伐时间 干燥地点 干燥时长8年以上 直、高、少枝桠规则、直30~10 除去根部以上1.6米左右起农历的6月~7月置于火塘上方竹楼半年以上

(三)树皮箍的选材及干燥

苗族六管芦笙的斗箍,也要选用相应的树皮来制作。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传人们,通常选用桦槁树或野樱桃树的树皮来制作斗箍。而且,王氏家族一直都坚持选用野生的桦槁树皮制成斗箍,功能是用来紧固笙斗。桦槁树的树皮,皮质牢实,伸缩性强,用来做斗箍,经久耐用。

王爱华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我,由于桦槁树有易燃的特点,村民们喜欢砍来做柴烧,导致现在苗寨周边的山上,桦槁树越来越少。现在,他就改用野生樱桃树的树皮来做芦笙的斗箍。但不论选用桦槁树的树皮,还是选用野生樱桃树的树皮来做芦笙的斗箍,剥这两种树皮的时间,也都要选在在农历的6月~7月间,这个时间段内桦槁树和野生樱桃树的树皮,水分最为充足,容易剥下来。其他时间,树皮不易剥落。

这剥树皮的活计看似简单,但也有个选材的要求和条件。王爱华老师告诉我说:剥树皮的时候,要先刮开一点,看它的皮色,红的最好,黑的也行。如果既不红,也不黑,而是发黄的样子,这树皮就不大好用了。还有,从表面看,树干上最好没有结疤。有结疤的树皮剥下来后,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结疤,使用起来,不牢实。剥树皮的方法,是在树干的某个部位,用刀划开外层的一条缝隙,撬开口子,然后,用手顺着一圈撕开。在带我参观的森林里,王爱华老师看到一棵野樱桃树,他就拿出小刀,把树皮竖着割开道口子,然后用手横着撕开,一张长方形的树皮就撕下来了(见图8,图片内容:王爱华老师在剥野樱桃树的树皮。拍摄时间:2021年7月25日上午11:2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的山上。摄影:杨云惠)。

图8

王爱华老师将剥下的树皮拿在手里摊开,向笔者介绍树皮优劣的判断标准:树皮要光滑平整,不能有结子。光滑平整的树皮,质量属上乘,如果布满小疙瘩或者小结疤,就只能选取其中好的部分用在吹管的某个部位了。王爱华老师告诉笔者,不论是桦槁树,还是野生樱桃树,树皮被剥以后,不影响树木的生长。剥掉树皮的部位,大约两三年以后又会长出来新的树皮,但是不能再在同一部位剥第二次了,因为它们很薄。

桦槁树或野生樱桃树的树皮,干燥和保存相对容易。树皮剥下后,放在略潮湿的地方阴干就行了,时间大致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但它们既不能放在火上烘烤炕干,也不烈日下暴晒来晒干。待树皮按照处理标准干燥之后,需剪成1cm~2cm宽,10cm~20cm的长条状(见图9,图片内容:剪好的树皮条。拍摄时间:2021年7月28日上午11:3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现场。摄影:杨云惠),一小捆一小捆扎起来。用的时候,如果树皮有点干,就用水浸泡一天或者几个小时,就可以加工使用了。

图9

树皮的存放,应选择略微潮湿的地方,以防太干(见表3,树皮选材的条件、干燥处理及保存参数表。制表:杨云惠):

表3:树皮选材条件、干燥处理及保存参数表剥皮时间 颜色 皮面 干燥方法 干燥时长 地点农历6月~7月 红或黑 平整、无结疤 阴干 1~2个月 略潮湿处

二、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发音管的制作

(一)竹管材料的下料(截取发音管)

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王爱华老师一再强调芦笙发音管制作的重要性。

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的制作,首先要制作发音管,然后才能制作笙斗。因为,笙管的竹质类材料,比制作笙斗的木质材料,更难选料。有经验的芦笙制作师傅,先要确定竹制的发音管,然后才能根据发音管的规格,决定笙斗的大小。反之,如果先做好笙斗,再去找相应的竹制发音管,往往互相不配套,怎么安装都不合适。

笔者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芦笙制作培训做田野调查期间,每天早上9点左右,王爱华老师在其堂姐家,把熏好的竹子,从竹楼上搬运下来,用电三轮搬运到培训地点。因为培训的学员要先把家里的牲畜和农活料理好,吃完早饭,在中午11点以后才会陆陆续续来。王爱华老师要先准备好学员们培训使用的竹管,运到培训点,由学员们根据自己制作的需要,按照一把六根竹管再去挑选(见图10,图片内容:王爱华在堂姐家的院坝里,其堂姐一家帮着挑选熏好的竹子。拍摄时间:2021年7月26日上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王爱华老师的堂姐家院子里。摄影:杨云惠)。

图10

干透的竹子,堆满了屋子的一角,每一根竹子,长度差不多两米左右。芦笙发音管所需截取的部位,通常选取整根竹子的竹尖部分。从竹尖部位往竹根部位延伸,大约距竹结10cm左右(根据芦笙大小而决定尺寸的增减)处截断,再根据音高,确定长短。这是初步裁下的毛料,一般的情况,要多留10cm ~ 20cm左右的长度,在后期上管时,再根据笙斗的情况进行调整。

在培训班的工作现场,王爱华老师身穿包裹严实的大围腰,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里拿一把钢卷尺,不断的来回测量着竹子。测量好以后,他把竹子放在膝盖上,一只手稳住竹子,一只手拿着锯子,把需要的部位截取下来。王爱华老师告诉我,由于长年累月地坐在小板凳上做活,当年他父亲王杰锋老先生老说自己浑身都疼,尤其是腰,现在,轮到他了,也是如此。

王氏家族制作六管芦笙的传统下料技法,通常是按一把六根成套截取(见图11,图片内容:王爱华在锯发音管。拍摄时间:2021年7月26日上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11

首先,是截取最长的笙管(音最低的笙管),并根据笙管的粗细长短,来确定芦笙调高的笙管,再以此确定其它五根笙管的截取规格。截取顺序,按竹管的长度,从长到短,音高顺序,从低到高。最长的笙管,即是最低音sol管,先截取它;其次,再截取第二长的低音la管;再次,接下来,是第三长的do音管;第四,找re音管;第五,找mi音管;最后,找最短的,即音最高的中音sol管(见表4,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发音管截取顺序表。制表:杨云惠):

表4: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技艺发音管截取顺序表截取顺序 长度(从长到短) 苗语称谓 首调唱名 首调简谱第一根 最长(最短管的2倍) 啅 Sol images/BZ_47_2045_1434_2091_1492.png第二根 第二长 喽 La images/BZ_47_2038_1505_2087_1561.png第三根 第三长 咂啦 Do 1第四根 第四长 啁 Re 2第五根 第五长 哩 Mi 3第六根 最短(最长管的1/2) 喳啦 Sol 5

量好所需要的长度,做好记号,用锯子锯下。一根两米左右长的竹子,一般只够截取一套音管。截取时,要互相参照6根管子之间的粗细长短。又粗又长的发音管,多用于大芦笙,细短的发音管,多用于小芦笙。王爱华老师告诉我:如果是一尺六的小号芦笙,它最短的发音管,即最高音sol 音,有时,可以和第二短,即第二高的音mi音的发音管,合在一根竹子上截取,因为,一尺六的小型芦笙,sol发音管很短,不利于在火上烘烤。合在一起,它的长度才方便在火上烘烤,并把它弄直,要用的时候,再把它锯开来也行。

一把芦笙六根管子下好料后,再用棕树叶子撕成条状,将截取的竹管捆扎起来。有时,不能顺利找齐六根发音管,就按照长短不同、粗细不同,分类摆放在不同的位置,等后面截取来合适的再搭配。

芦笙的型号与发音管的尺寸,有对应的关系。芦笙的尺寸,是以发音管的长短来决定的。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六管芦笙的尺寸,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芦笙有二尺四和二尺七两种,这种大芦笙,老一辈的芦笙手最爱用。中号芦笙,有二尺和二尺二两种。小号芦笙,一般是一尺六和一尺八两种。此外还有更小的芦笙,是给儿童或者小学生使用的(见表5,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常制芦笙型号表。制表:杨云惠):

表5: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常制芦笙型号(以最长的发音管为基准)表大号(尺) 中号(尺) 小号(尺) 其它2.4尺 2.7尺 2尺 2.2尺 1.6尺 1.8尺 更小或者更大

最长的发音管,一般与斗和吹管的总长度一致,比如:一把一尺六长的芦笙,最长的发音管是一尺六,笙斗的总长度,也是一尺六。但是如果超过2尺长的芦笙,其笙斗的总长度,就只有1.8~1.9尺,因为太长的笙斗,不方便演奏。下面用王爱华老师提供的B调芦笙的发音管的尺寸比例来举例说明(见表6,王氏家族B调芦笙发音管规格数据表。制表:杨云惠):

表6 :王氏家族B调芦笙发音管规格数据表音名 苗文唱名首 调音高笙斗长度×外径×内径(mm)吹管长度×外径×内径(mm)笙管长度×外径×内径(mm)出音孔径(mm)按音孔径(mm)450×25×20 20 8#d 哩 3 600×17×14 14 8#c 啁 2 670×19×20 20 8 B 咂啦 1 730×18×14 14 8#G 喽 800×20×15 15 8#F 啅 900×25×20 20 8#f 喳啦 5 120×67×60 450×30×15

六根竹管中,最长的那根,就是音最低的发音管,尺寸应当是最短的那根发音管(也是音最高的发音管)的两倍。即:竹管越长,音越低,竹管越短,则音越高(见表7,王氏家族常制芦笙调高及尺寸对比数据表。制表:杨云惠):

表7:王氏家族常制芦笙调高及尺寸对比数据表(以最长的笙管为基准)G调 F调 C调 B调 D调1.6尺 1.8尺 2.4尺 2.7尺 3尺适合舞台吹奏跳舞 常用 常用 常用 不常用

(二)发音管的修整

按照一定的尺寸比例,截取后锯下来的竹管,往往不直,还有枝桠和竹结突起的部分,看上去十分粗糙,需要进行修整。

修整竹子发音管的不直,首先是用火烤热并压直锯下来的竹管,在火上烤热的目的,是借助高温软化竹管,把不直的部分,用脚踩(见图12,图片内容:在“培训班”的培训现场,学员在学习火上烤竹管、用脚踩直竹管的操作技艺。拍摄时间:2021年7月27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或者用膝盖抵住,将其扳直。在扳直的过程中,可随时把竹管斜立起来,从一端目测至另外一端,检测整个竹管是否呈一条直线。

图12

接下来,就是要去掉竹管上的枝桠和突起的结子。用火烤竹管的时候,需趁热把竹结处的枝桠和突出来多余的结子削掉,使竹管平整。否则,待其冷却后,会变得坚硬,再整修时就很难去掉了。

整修竹管再往下的工序,就是烙通竹结。在烤的过程中,同时用烧红的钢筋伸进竹管内部,把竹结烙通,将整个发音管烙通顺。发音管除去笙斗后面的竹结外,一般只有一个结子。除非是3尺7寸以上的大芦笙,才会有两个结子。

烙通竹管内部竹结的时候要留意,因为竹结处往往有点扁,烙的时候要十分小心。边观察边烙,一般不容易打破。烤竹子时就把结子打通,否则,后期只能用钻头打。钻头打结子的损失,比传统的烙铁打要大,因为,有时候用力稍微大点儿,就有可能把竹管打破。王氏家族制作芦笙发音管时,往往把笙斗背后的竹结,打一个小孔(见图13,图片内容:发音管尾部竹结上的小孔。拍摄时间:2021年7月27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这个孔很小,不像前端的竹结,是完全打通的。

图13

为了进一步弄清芦笙发音管尾部打孔的利弊与否,笔者还曾专门请教了滇东北昭通市文化馆的退休职工杨世武老师(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他介绍了芦笙发音管上这个小孔的作用。他告诉我说:这个小孔有三个作用,一是校音(音准);二是减弱个别音的过暴,与其它管比较调音;三是让长时间吹奏后,留在管内的口水从这个小孔自然流出。从前,芦笙的摆放都是尾部朝下(即发音管的口朝上),口水顺着尾部的小孔淌出来,且整根发音管是通的,能够通风,口水会自然干燥。

实际上,在芦笙发音管尾部打眼,有利有弊,其弊端在于发音管发音的时候,一部分声音会从后面出去,导致声音变小,且有一定的杂音。而王氏家族在制作六管芦笙时,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在培训班上,王爱华老师告诉我,为了使声音能够集中从前面发出去,增加声音的爆发力,不打通这个结子也行,并且把簧片与这个结子之间的空隙,用一小团海绵塞住,否则,那个空的部位,会有一定的噪音。现在,芦笙的摆放方法,是发音管朝下,就是为了让发音管里面的水淌出来。

再往下的发音管整修步骤,就是对竹管的清洗了。截取下来的发音管,由于是在火塘上方的竹楼上熏烤过的,沾满烟灰和油渍。把竹管弄直、烙通以后,就要清洗竹管。清洗竹管也有讲究,要用一种黄色的沙石清洗。王爱华老师在培训点给学员们示范,他就近捡起一块略黄的石头,拿起一把小锤就敲。这种石头很容易敲碎,再用锤子的木柄捣碎成一堆黄色的细沙(见图14,图片内容:捣碎准备洗竹管的黄沙石。拍摄时间:2021年7月27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把毛巾弄湿蘸上细沙擦拭竹管,这样做,既干净又不伤竹管的表皮。

图14

竹管清洗净后,还要削穿斗孔的尾部。为的是与斗孔紧密衔接,要把这个部分的竹结处削平整(见图15,图片内容:修整刮削穿管部位的竹结。拍摄时间:2021年7月27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还要反复打磨,目的是打磨光滑。之后,需确定穿管的界限。

图15

通常情况下,是在竹尖部位的竹结上方3mm处,划一个记号做界限,用小刀刮去结子处凸出来的地方。竹结处,要慢慢细下去,利于穿管。管子的尾部和竹结处,差不多一样粗细,它不能比结子上面的管子粗,否则穿不了管。穿过斗孔后,一定要露出竹结和这个界限,一是卡得紧,二是作为以后再次穿管的记号(见图16,图片内容:穿管处无竹结的发音管。拍摄时间:2021年7月27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16

有关苗族芦笙制作工艺流程里的穿管环节,笔者曾于2022年3月,在滇东北彝良县龙街镇采访苗族仪式芦笙传承人王永强老先生时,他拿出一把芦笙,很歉意的对我说声音不好,因为发音管基本上都开裂了。笔者仔细观察他手中的这把芦笙,发现穿管部位无竹结。这种制作工艺虽然制作时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但是一旦开裂,整根发音管顺着裂开,整个就废了,没有补救办法。而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苗族六管芦笙培训班上,看到的王氏家族传统制作芦笙技艺,其芦笙制作是在穿管部位必须有竹结,且费时费力地削平打磨,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芦笙发音管的使用寿命。

处理发音管的最后步骤,就是进一步打磨,并做记号。

发音管的管尾竹结削平后,要用砂纸打磨,使之更光滑,利于穿孔。找准发音管前后两端与斗孔衔接的地方,用大拇指的指甲划刻上记号,一是为下一步装发音片确定位置;二是为再次装发音管时校准位置。至此,笙管制作的全部工艺流程就完成了(见表8,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笙管制作工艺流程表。制表:杨云惠):

表8: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笙管制作工艺流程表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按一把6根截取 烤热压直、削平、烙通竹节 清洗 削平穿管部位 开簧片槽 烙指法孔

三、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笙斗的制作

芦笙的笙斗,就是芦笙这种吹孔簧鸣乐器的共鸣音箱,笙斗的制作,首先要确定作为共鸣箱的笙斗和吹管彼此间的位置。

笙斗的构造,包括装发音管的共鸣箱和吹管两个部分。王爱华老师在培训现场,用具体的笙斗材料(见图17,图片内容:王爱华老师拿着制作笙斗的材料在给学员们具体讲解示范。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13:00。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给学员们展示如何确定共鸣箱的位置。那如何确定笙斗的正面和背面呢?王老师告诉学员,切割好的木材,呈扇形状。扇形最小的部位,即木材的芯儿,也就是笙斗的正面,颜色也呈现出深色。扇形最宽的部分,是木材的外部,也就是树皮的部位,亦即笙斗的背面,颜色呈白色或者浅色。

图17

搞清楚笙斗的正面和背面以后,先检查一下木材有没有结疤的情况,看清结疤的位置,再砍芯子部分。通常情况下,以树的下部做笙斗的共鸣箱,但如果下部有结疤,就会用另外一端没有结疤的树材做笙斗的共鸣箱。因为结疤很坚硬,既不利于制作,也不美观。有结疤的部分做吹管,因为吹管只是细细的一根管子,可以最大的限度避开或者去掉结疤。

接下来,就是确定笙斗共鸣箱和吹管的比例。王爱华老师向学员们具体介绍了笙斗共鸣箱的大小和作用,他说:笙斗的共鸣箱,只要能够装下发音管就可以了,不要太大,太大的共鸣箱占了发音簧片的位置,会影响发音的,更会造成一定的噪音。因此,小芦笙的共鸣箱,很多都会做成扁圆形,就是为了不占簧片的位置。吹管的长度,大约是共鸣箱的两倍左右。共鸣箱越大,吹管就越长。

最大的笙斗(共鸣箱和吹管的总长),一般在2.2尺左右,太大了,不方便吹。制作大的芦笙或小的芦笙,完全取决于你现在手中能干活的这块原木的大小,一般物尽其用最好。比如:一根原木,可以做六把小芦笙,这样就不会浪费材料。如果把它分解为四把或五把大芦笙,就要砍掉很多原料,那浪费就大了。

芦笙手的身高,各不相同,手臂的长短,也因人而异。因此,制作芦笙时,也会考虑到这些因素,来确定吹管的长度。高个子或手臂长的芦笙手,芦笙的吹管在制作时就可以考虑做长一点,反过来,矮个子或手臂短的芦笙手,吹管自然要做的短一些(见下面的表9,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工艺确定笙斗共鸣箱与吹管位置简表。制表:杨云惠):

表9: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工艺确定笙斗共鸣箱与吹管位置简表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分清正背面 确定气箱位置 确定比例 因人而异色泽深为正面,浅色为背面 无结疤为气箱 吹管为气箱的两倍左右 根据芦笙手的要求定制

开始砍制笙斗时,需注意,不可能一次砍成,先要砍出笙斗的雏形。也就是说砍出六边形共鸣箱和长方形的吹管的大致形制。步骤是:先把芯子部位最小限度地砍出两个边,再把树皮部位的两个角,同样以最小限度各砍出两个边,总共六条边,形成六边形。

砍时,先用大斧头,因为大斧头刀口宽,几下就可以砍出雏形。如果一开始用小斧头就会很费力,要砍很多下才能砍出雏形。砍出雏形以后,再用小斧头修整,砍细枝末节。这时候不能再用大斧头,因为它重,一不小心就砍深了。六边形的共鸣箱砍出来后,接下来就砍吹管。先砍吹管的嘴部,再砍吹管与共鸣箱连接的部分,边砍边观察是否与共鸣箱对称。用斧子砍吹管的时候,先在材料上下同一个方向砍几下,然后在上部砍的时候,稍用力,木材顺纹路从上到下裂开。吹管需先砍成长方形,并且,两个宽面的两条边,要与共鸣箱呈水平直线(见图18,图片内容:长方形的吹管的两条边要平直。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18

笙斗的雏形砍好以后,就需要剖中缝线了。先用用斧子或者弯刀,在笙斗的底部,根据木纹找中缝,砍出一条缝隙,以此为中心线。

剖中缝的方法,是拿一把弯刀或斧头,放在笙斗底部木纹的正中间,另外,再拿一把斧头在弯刀或斧头的上方轻轻敲打,使缝隙顺着纹路裂开,一边敲,还要一边观察裂缝是否顺着纹路走,直到裂缝顺利开到共鸣箱与吹管的连接处(见图19,图片内容:在共鸣箱底部剖中缝。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19

在裂开的过程中,一般裂缝会顺着纹路垂直往下,但是也会有意外,裂缝歪向两边。一旦发现有歪向一边的迹象,就立即用斧头朝歪的裂缝处向反方向轻轻敲击,使裂缝的纹路回归正常纹路。如果笙斗的纹路不在中间,那就只能顺纹路前后挪动一点。

中线剖好以后,围绕中线,再修整笙斗。以中缝为中心,从长方形的窄面向里砍,把长方形的吹管,砍成正方形。边修整,边看笙斗的形状。笙斗的底部要砍平,方便观察几个面是否对称匀称。长方形的宽面是吹管的中心部位,窄面决定吹管的粗细大小。从窄面开始砍的时候,不能大刀阔斧,否则,一不小心砍多了,吹管就报废了。砍到一定程度换小斧头,一点一点的砍。最后形成正方形吹管的四条边,要与共鸣箱的四条边呈水平线状(见图20,图片内容:六边形的共鸣箱与正方形的吹管。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20

芦笙笙斗制作的工艺流程如下表(见表10,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技艺笙斗制作工艺流程表。制表:杨云惠):

表10: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技艺笙斗制作工艺流程表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砍六边形的气箱 砍长方形的吹管 剖中缝 砍正方形吹管先砍树心部位再砍树皮部位先砍吹嘴部位在砍连接部位找气箱底部木纹正中线以中缝为核心把长方形砍成正方形

吹管与共鸣箱连接的部位,要用刀削出腰身,先斜下去,再又飘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下一步用刨推的时候不挡推刨(见图21,图片内容:笙斗中部凹进去的腰身。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腰身削出来之后,再用推刨开始推,先推共鸣箱的部位,把六边形推成圆形。推刨的时候用一个挡板抵住共鸣箱,另外一端,用身体抵住(见图22,图片内容:用刨子修理笙斗。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刨子的使用从大到小,刀口从深到浅。最开始用大的、刀口深的推刨,后面用小的、刀口浅的推刨。

图21

图22

用刨子推完共鸣箱的底部后,再推共鸣箱上部,后推吹管,把正方形的吹管,要推成圆柱形,吹管的粗细基本上一致,吹嘴部位,则逐渐变细。

确定共鸣箱按照发音管的位置,需要划线。具体做法是:在推刨好的共鸣箱的上下两端,根据笙斗的大小及所要安装的发音管的粗细,来确定共鸣箱的划线的位置。共鸣箱上端为连接部,下端为底座。用刀在共鸣箱上下两端滚动着划一条整齐的线,这条线就相当于围绕共鸣箱画了一个圆圈。划线的手法很重要,王爱华老师当场示范了具体的划线技法,他一手拿着小刀,另外一只手握住放在膝盖上的笙斗慢慢滚动,刀在木头上小心翼翼划出一条均匀的细痕(见右图,图23,图片内容:王爱华老师做划线示范。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23

接下来的工艺流程,还要削出连接部和底座。根据所划线条,用小刀削出连接部以及底座。笙斗与吹管的过渡部分,形状像漏斗,四周均匀。有的坡度长些,有的坡度短些,但是不要太短。笙斗的底座为一小截实心圆木。处理好后,还要用砂纸打磨。削好连接部与底座以后,就开始用砂纸打磨(见图24,图片内容:削好的底座和漏斗形连接部用砂纸打磨。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把砂纸撕成食指宽的条状,在笙斗上来来回回打磨。把不平整的地方打磨光滑。为什么要食指宽的砂纸?因为这个尺寸的砂纸,正好能把细小的部分都打磨到,比如吹管的吹嘴和共鸣箱的底座部位。

图24

打磨的时候要来回滑动着打磨,不能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点上打磨,否则,就会把那个地方磨出一个坑。打磨的时候用力要均匀,以防有的地区打磨得太过,有的地方又没有打磨到位,笙斗的处理工艺流程,可参阅下表(表11,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技艺笙斗外观加工步骤表。制表:杨云惠)。

表11: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技艺笙斗制作工艺流程表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砍六边形的气箱 砍长方形的吹管 剖中缝 砍正方形吹管先砍树心部位再砍树皮部位先砍吹嘴部位在砍连接部位找气箱底部木纹正中线以中缝为核心把长方形砍成正方形

再往下,就是笙斗的内部加工制作。

笙斗的外部形状制作好后,根据事先砍出的中缝,要把笙斗平均地分成两半。加工的技法是用细长的刀,从底座部位的缝隙切进去,然后顺着纹路小心地深入剖开。

在剖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纹路的走向,如果纹路有歪朝某个方向的倾向,就要把吹管放在膝盖上,朝反方向掰,迫使缝隙回归直线,使两边平均;如果已经接近吹管的顶部,纹路歪斜的话,想再掰正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只能随它了,就会出现一半多,一半少的情况(见图25,图片内容:剖开的两半的笙斗。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25

剖开来成为两半的笙斗,还需挖空笙斗的内部。

在共鸣箱内部上下各留1cm的边界,用刀刻出一条直线,作为挖空多余材料的界限。左右两边,不用划线,在挖的时候需掌握好尺寸,边缘的厚度大约4mm~5mm。上下两条线划好以后,用圆锉,先从界限处里挖,再反过来,又从中间朝着界限处挖,轻轻一撬,木屑就会顺着纹路起来。整个笙斗的内部要挖得平整,边缘要整齐(见图26,图片内容:挖空后的两半笙斗。拍摄时间:2021年7月24日下午。拍摄地点: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培训班”现场。摄影:杨云惠)。

图26

从使用工具上看,大圆锉挖起来,比小圆锉用着顺手,挖的面积大,速度还快。同时,因为圆锉已经把划线处挖断了,在撬的时候,木块就不会越过划线的部分。共鸣箱挖空后,再挖吹管的部分。吹管部位不用划线,用圆锉从连接部开始朝着吹嘴的方向挖就行。吹管边缘,留出大约3mm的厚度,挖空后的吹管内径是一致的。吹管的吹嘴部分,从前是先挖空再安吹嘴,现在,王爱华老师改为先安吹嘴,然后,再用钻子轻轻打通。因为吹嘴部分是整个吹管最细的部分,挖空以后外壁较薄,在安装铁吹嘴或铜吹嘴的过程中,稍不小心就容易弄坏。笙斗挖空后,还要将两半合拢好,用树皮箍固定。王爱华老师的祖父做的芦笙,至今50 多年了,树皮箍依然完好。

笙斗内部工艺制作的流程见下面的表格(表12,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技艺笙斗内部加工程序表。制表:杨云惠):

表12: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技艺笙斗内部加工程序表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剖为两半 确定气箱内部上下两端边界用圆矬挖空气箱内部 挖吹管 合拢顺中缝 上下边界各留1cm 左右边4mm~5mm 左右边3mm 按剖开的缝隙严丝合缝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芦笙爱华苗族
野花
岜沙芦笙节
补妆
你好,芦笙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