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培文,体验致真,思辨启智*
——“读书·体验·思辨”高中语文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与反思

2022-10-25 01:15卢惠斌杨晓燕周鹤风胥照方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基地学科

卢惠斌 杨晓燕 周鹤风 陈 月 胥照方

江苏省东台中学始创于1905 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歌有词曰“学兼中外兮,文化发扬,如琢如磨兮,举世偕藏”。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读书习惯与思想品德的培养,近年来,学校明确了“做有文化的东中人”的育人理念,确立了语文学科在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形成了读书、体验与思辨融会贯通的实践策略,开创了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一、“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的建设背景

(一)课程标准伴生基地建设的主题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读书、体验与思辨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评价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2 年修订)》19 次提及“读书”,强调读书是丰富精神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途径;34 次提及“体验”,认为让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实现课程隐性价值的途径;7 次提及“思辨”,明确发展思辨能力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内容与途径。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以此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学科特性。

(二)特色形成基地建设的内涵

2003 年以来,学校一直积极探索、优化以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每学年都开设近50 多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学校现有30 多个学生社团,“星光文学社”是“全国百强校园文学社团”;校园文学期刊《星光》获评江苏省首届“优秀校园文学期刊”;十多年来,先后有10 多名社员加入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并出版《纯真部落》《那片思念的海》等作品集;百余人在新概念、叶圣陶杯、语文报杯、全国华人作文大赛、苏教国际杯等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张曼齐、祁沈锋等学生在国学达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等,学校也获评盐城市“书香校园”。学科优势与特色为学校的学科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成为基地建设的动力

针对语文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不喜读书、不重体验、不善思辨等典型问题,语文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其中,周鹤风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逻辑学视阈下高中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与研究”和胥照方、陈月老师主持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通往春天的书册阅读——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着力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思辨能力不足、阅读量匮乏的问题,提升学生思维与审美鉴赏素养。深度教研成为课程深入实施的助推器。

二、“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内涵解读与课程模型建构

(一)“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内涵解读

“读书·体验·思辨”项目力图将国家课程校本化、静态语文活动化、课堂语文体验化,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重做题、轻阅读,重书本、轻实践,重感觉、轻思维等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语文组的传统、特色以及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关注生活意识、理性思维品质,凸显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综合育人理念,最终构建“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价、重体验、得发展”的课程体系。

“读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为主题,整合并完善学校图书资源,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掌握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成果。“体验”是指为学生搭建自我经历与实践的平台,利用校内外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开发成课程,构建新型的语文教育生态系统。“思辨”意为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质疑,培养思辨能力,能正确立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地阐发观点。

(二)“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课程模型建构

“读书·体验·思辨”分别对应“经典作品阅读中心”“社团生活体验中心”与“思辨表达研习中心”三个学习中心,指向阅读、体验、思辨三个语文学习最需要、学生学习最匮乏的关键要素,它们犹如语文学科教学的三驾马车,彼此支持、相辅相成。建构互联融通的课程模型,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拥抱生活、学会思考,做一个书香浓郁、热爱生活、独立思想的健全的人。课程基地的三个中心分别建构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读书、体验与思辨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与模型(如图1)。

图1 “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课程模型

三、“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主题鲜明、便捷适配的学习场域

课程基地环境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样态,学校秉持“基地即学校,学校即基地”的建设理念,利用基地建设促进日常教学“形”与“质”的转变与提升。

1.整体营造学校书香氛围

学校着力改进和完善校园建筑设施,在每个年级的教学楼设置一间阅读教室,配置电视、电子阅读显示屏,添置足量、符合相应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不断更新、补充每一个班级教室的书柜书籍;改造图书馆,合理规划场室阅览功能,分设浅阅读区(短暂阅读、快餐阅读)和书店阅读区(长时阅读、深度阅读、淘书休闲),纸质图书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阅览室,增加馆藏图书的品种和数量。此外,学校还因地制宜、关注细节,营建长廊、短亭之类可供学生休憩、读书与思考的设施,营造宁静优雅、书香浓郁、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2.集中建设基地学习中心

在“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空间内,以学生自主为中心,集中设计、建成了三个语文课程学习中心场域,分别为“经典作品阅读中心”“社团生活体验中心”“思辨表达研习中心”。其中,“经典作品阅读”中心包括一个藏书2000 册的图书室、两间阅览室、三间问道室(文学作品研习室)和一个朗读亭;“社团生活体验中心”包括“星光”文学社(《星光》编辑部)、地方文化艺术展示厅、“少年派”影剧院、戏剧排演室;“思辨表达研习中心”包括演讲厅、辩论厅与思辨读写研习教室。

(二)开发丰富多样、纵向联通的课程资源

1. 国家课程资源校本化

参照课标要求,结合统编版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相关专题,聚焦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开发建设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形成相对集中的教学序列,打造基地教学精品和品牌,保证国家课程的规范、有序而高效实施。一年多来,我们结合省级课题“通向春天的书册阅读——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与“逻辑学视阈下高中思辨读写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开发并实施了《〈史记〉选读》《鲁迅叙事类作品研习》《抗日战争题材小说选读》《〈变形记〉研习》《高中生逻辑常识》《古今说理文名篇赏析》《时评阅读与写作》等校本化学习资源。

2.地方文化资源课程化

东台市地处里下河地区,历史悠久,人文遗存丰富;东临黄海,生态优美,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学校巧妙开发这些独特的历史与自然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研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例如,我们围绕“黄海湿地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寻根之旅——西溪的历史文化”“范公堤东西乡的民俗”“海盐文化”等主题开设相关体验性、跨学科融合课程,编写了《东台民俗精粹》校本读物。

3.学科社团活动精品化

我校“星光”文学社是一个成立较早的校园文学社,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种征文大赛、文学沙龙以及校外采风等活动,定期出版的季刊《星光》是江苏省首届优秀校园文学期刊,现已出版了60 期。“嘎嘎”影剧社是近几年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另一个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社团。一年多来,影剧社组织了近50 场经典电影观赏活动,排练和演出了课本剧《雷雨》《茶馆》和校园生活剧《东中人的一天》等,受到校内外专家和师生的喜爱。依托这两个品牌社团的活动,我们打磨、实施了“走心写作”“‘少年派’影评”“话剧表演”3种精品课程,打造了基地品牌。

(三)开展内外结合、虚实相生的情境活动

如何在基地项目建设、学科课程实施中有效地培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情境”以及“情境活动”是重要的载体和方法。“情境”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活动”是指学生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为了鼓励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我们以庆祝世界读书日—— 4 月23 日的到来为契机,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联合东台市图书馆、“海春轩”书社与家长委员会等部门组织,开展“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与一本书的故事”主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读书评论活动,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营造浓郁的家校读书氛围。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讲口才与辩论技巧,我们聚焦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话题与难点问题,精心选择和设计诸如“如何看待短视频中的‘审丑’现象”“合作比竞争/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等演讲和辩论主题,指导学生写演讲稿与辩论稿,让学生在基地“演讲厅”与“模拟联合国辩论会场”开展演讲和辩论活动。

除了让学生在基地所创设的“虚拟”场域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地方自然与人文胜地,了解民俗风情与历史文化。例如,走进东台城市发源地——西溪古镇,走一走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三里路”,看一看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海春轩塔”,游一游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董永七仙女文化园”;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到海边渔村巴斗村去体验一下渔民们的生活,感受一下“曲调高昂,铿锵有力”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弶港“渔民号子”,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地领会自然、民俗与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并在现场参观与感悟的基础上反思,提出传承与发展家乡文化的建议,参与当代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建设,培养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搭建自主学习、深度研习的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支架和渠道,我们秉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完善、优化传统学习平台的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元化建设交互平台,拓展语文学习的新时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

一是利用校报《东中教育》、校刊《星光》,设置“读书·生活·思辨”语文课程基地专栏,编辑、出版《“三联”语文课程基地专刊》,将师生教与学的成果在全校广泛传播。

二是创建“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微信公众号,开辟“读书会”“风雨声”“思想者”三个栏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与生活体验开展思辨性写作,师生合作,发表、展示关于课程基地项目建设、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文章,增强语文学习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三是借助学校语文组创办的“三人行”语文教学网站,增设三个学习中心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课程知识、资源与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

四、“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效

(一)促进了语文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

读书、体验与思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内容与任务,也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形式与方法,更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路径与载体。“读书”课程以自主、浸润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基础与人文素养,“体验”课程增强了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思辨”课程以逻辑的力量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独立人格。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体现了学科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与全面育人的统一,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突破与变革。

(二)推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读书与思辨主要是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三个方面,“体验”贯穿于“读书”与“思辨”之中,是有目的地选择“真实情境”或设计“虚拟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情境”中,经历、领会语文生活,获得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并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关键能力”。三者共同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提供了国家课程实施的典型样例

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是促进学校以“内涵”与“质量”推动国家课程的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读书·体验·思辨”语文课程基地的建设聚焦语文学科的本质内容与主要任务,以“学生自主”为中心,创新、融通设计“体验式”语文学习场域,整合课本与生活素材,挖掘校园内外资源,开发并实施符合地域与学校特色的课程,立足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情境与学科问题情境开展指向关键能力与品质培养的活动,搭建自主学习过程与评价的平台,从课程“实施什么”“怎么实施”两个主要维度提供了新时代国家课程实施的特色样例。

在“读书·体验·思辨”课程基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高举“内涵”与“质量”两面旗帜,围绕读书培文、体验致真、思辨启智三个关键词语,开发并实施精品课程,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核心素养的落实。

今后,我们将依托课程基地空间内的“盐城市名师工作室”和“东台市语文学科教研中心”,着力建设并完善课程基地的制度与文化,让基地成为教师教研的“孵化器”,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里接受熏陶,开创“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新境界,书写高品质示范性高中创建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基地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超学科”来啦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