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乾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
以上引述的传统观点认为:杨光先及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天学是封建愚昧,在“历法之争”中借助强权政治上位;汤若望、南怀仁及其所代表的西洋天文历法是科学文明,他们利用客观公正的科学试验击败了封建迷信。然而,历史往往比书本要复杂的多,本文将分析错综复杂的知识、权术、修辞、政治等等因素是如何搅缠、交织成“力量之舞”的。
1644年12月,耶稣会士汤若望执掌大清钦天监印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导天学最高机构的西洋传教士。从清军入关到汤若望执掌钦天监,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汤若望作为一个西洋传教士,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又为什么费尽心机想把持钦天监呢?这一切都要从天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说起。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汤若望在明清换代之际,灵活地把“天学真原”这个中国古代的现实与自己精通的西方天文学相结合,在几个月之内达到了在明朝几十年都没有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汤若望结合了中国地方情境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并没有完全认清和接受这个地方情境,也正是因为对中国地方情境认识的肤浅与不接受,让杨光先有机可乘,使其差点被凌迟处死。
这次“历法之争”从顺治十四年(1657)起,至康熙八年(1669)结束,历经13年,这是一个多利益集团持久博弈的过程。这其中充满着阴谋、权力、修辞与利益。这里所要做的是把以前所剥离出来的科学之外的要素,重新还原到这次事件中。
1.各方的目的与“历法之争”的起因
为了厘清这次“历法之争”,首先要了解参与这次事件的利益主体以及他们各自的目的。各利益集团包括以汤若望和南怀仁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集团,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保守士大夫集团,以吴明炫为代表的原钦天监回回科利益集团和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集团。
2.“康熙历狱”中的修辞与权力
第三,多方势力的联合。在“康熙历狱”中,儒生杨光先、回回科天文学家吴明炫、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礼部尚书恩格德虽然各自的目的并不相同,但有反对西方传教士的共同目的,于是联合起来,成功将汤若望等奉教天文学家从钦天监中驱赶出来。
3.“历法之争”中的知识与修辞
“康熙历狱”后不久,被赦免死刑的汤若望,由于年老体衰,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很快去世了。不过,传教士们显然不愿放弃这已经到手的钦天监以及由此在官方机构中建立的传教据点。于是,在恰当的时机,以南怀仁为首的奉教天文学家们向时任钦天监监正的杨光先发起了攻击,并成功夺回了钦天监的领导权。这一回合的较量同样充满了政治、知识、修辞与偶然性因素。
至此,经过这几次对决后,以南怀仁为首的奉教天文学家们最终胜出,获得了钦天监的掌控权,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由西方人领导中国最高天学机构的历史,持续二十多年的“历法之争”也告一段落。我们也已经看到,这次“历法之争”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中西天文学的对决,而是各种力量、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知识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
杨光先在这次斗争中惨败,最终还不明不白地死去。前文已经说过,由于西方天文学是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工具,杨光先希望通过反对西方天文学来阻止天主教在华蔓延的趋势。他显然没能阻止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站稳脚跟,然而康熙的最终决策却达到了他想阻止西方传教士“用夷变夏”的目的。吴明炫在这次争斗中曾一度将自元朝以来就用作中华天学对照的回回科天文学变成中国天学机构中唯一的天文学,但他与南怀仁对决的失败,使回回天文学从此彻底从钦天监中消失。
那么,这次“历法之争”是一次公平的中西天文学对决吗?这里暗含的问题是: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所输入的天文学是西方最先进的天文学吗?杨光先等人能代表中华天学的水平吗?
再来看杨光先一方。前面已经说过,杨光先是个“只知历理,不知历数”的天学门外汉,而吴明炫是回回天文学家,其了解的是阿拉伯天文学。所以“历法之争”根本就不是中华天学与西方天文学的对决。前文提到的那些争斗是披着中华天学外衣的杂合体。回回天文学和西方天文学中并没有节气、地理、选择术等内容,这次争斗中却主要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因此他们只是将这些内容比附到他们的天文学中去,利用知识与修辞进行争斗。
综上所述,这次“历法之争”根本不是中华天学与西方天文学的对决,实际上,中华天学在这场斗争中都没有真正出场。奉教天文学家固然可以代表西方天文学,但他们并没有向中国输入最先进的西方天文学。杨光先、吴明炫更无法代表中华天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华天学已经全面衰落,而西方天文学正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正处于从古代天文学向现代天文学转变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