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词
人物档案
周永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成员单位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介入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免疫性肝病学组组长、炎症性肠病诊疗区域中心(IBDQCC)主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分会及内镜分会副主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内镜分会主任委员等。
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高新技术项目1项,共获科研经费资助600万。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文章30篇,影响因子达104。
记者问:据报道肝癌是我国死亡率第2的癌症,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肝癌的情况?
周永健教授:中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 4 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 2 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我国每年肝癌总发病和死亡例数占据全球50%以上。
记者问:在我国引起肝癌的“罪魁祸首”有哪些呢?
周永健教授:我国90%以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其他的原因包括代谢性脂肪性肝病(MAFLD)、酒精性肝病(ALD)、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等,以及致癌物的长期暴露,如黄曲霉毒素和马兜铃酸等,肝癌家族史可显著增加病毒感染人群的肝癌发病风险。
记者问:肝癌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周永健教授: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多步曲,一般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异型增生灶-低度不典型增生结节-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早期肝癌-中晚期肝癌逐渐发展的过程,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 5年内进展为HCC 的风险高达60%-80%。
记者问:肝癌在早期容易发现吗?有什么症状?
周永健教授: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发现时往往都是中晚期肝癌,病程短,预后差。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记者问:哪些是肝癌危险人群呢?有区分低危险和高危险吗?
周永健教授:所有慢性肝病的患者,都是发生肝癌的危险人群。按风险程度不同,可以细分为四类:
(一)低危人群:慢性肝病早期和稳定期。包括:慢性HBV携带状态、单纯性脂肪肝、良性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二)中危人群:慢性肝病活动期、年龄>30岁、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或 WILSON 病等慢性肝病活动期。
(三)高危人群:各种原因肝硬化、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男性≥40岁,女性≥50岁、有肝癌家族史等。
(四)极高危人群:不典型占位性病变、低度或者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AFP≥20ng/ml。
记者问:肝病常用的影像检查有哪些?
周永健教授:肝病常用的影像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各有特点,应该合理选择检查。腹部超声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放射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检查结果易受设备性能、患者胃肠道内气体和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CT灵敏度高,对1cm以上的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可达90%;但是有放射性辐射,短期内不能反复多次检查,而且使用的造影剂对肝肾有影响,重度黄疸、肾功能不全病人不能使用,造影剂还有过敏的问题。肝脏多参数 MRI 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但检查时间较长需要患者的良好的配合,还要屏气,否则会产生伪影,影响检查结果,体内有金属,比如装有含金属的心脏起搏器,体内其他金属异物等患者均不能行此检查。
记者问:慢性肝病病人应该怎样进行肝癌筛查?
周永健教授:我们要结合患者不同的危险度进行检查.腹部超声联合AFP为慢性肝病患者常规筛查方法,多模式肝脏MRI或CT为加强筛查方法。低危人群每年1次常规筛查,中危人群每6个月1次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每3~6个月1次常规筛查,每6~12个月1次加强筛查;极高危人群每3个月常规筛查1次,每6个月加强筛查1次。如果腹部超声发现肝内≤1cm结节,应每3个月复查1次。如果结节增长>1cm或伴AFP>20ng/ml,应启动肝癌加强筛查流程,优选Gd-EOB-DTPA增强MRI。如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结节性质,考虑诊断性肝穿刺或组织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