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人才研究比较与前瞻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

2022-10-24 09:35乔明哲魏喜武
安徽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层面期刊

文/乔明哲 薛 霞 魏喜武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2.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以“科技人才”“science”“technology”“talent”等作为关键词分别对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与科技人才主题不相关的论文后,共析得2000—2021年间的CSSCI 和SSCI 检索期刊论文498 和367 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国外对科技人才概念的界定与国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国外可能用scientist、technician、technical personnel、human capital 等诸多说法),本文检索到的SSCI 论文数可能比国外实际研究要少。但是出于聚焦和可比性的考虑,本研究使用更加严格的关键词定义。

一、科技人才研究现状

1.科技人才领域学术论文呈现出长期增长的趋势

从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图1),大致可以看出国内论文(CSSCI)有三个阶段:起步(2000—2010年)、快速发展(2011—2015 年)、稳定(2015—2021年)。而国外论文(CSSCI)在起步后更早(2008 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不过除了国外学者对科技人才更多关注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选择英文期刊发表论文,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图1 CSSCI、SSCI 期刊科技人才领域学术论文的年度分布

2.中国科技人才发文数量排名靠前

表1 给出了SSCI 期刊发文排名前10 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看出多数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中国发文数量排名第二,这与近年来国内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有关。

表1 SSCI 期刊科技人才领域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列的国家/地区

3.科技人才论文发表机构及期刊排名

从发文数量排名前列的机构来看(表2),CSSCI期刊发文最多的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随后是中国科学院。SSCI 期刊发文最多的是美国的西北大学和范德比大学,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也发表了相关论文4 篇,名列其中。

表2 CSSCI、SSCI 科技人才领域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列的机构

论文刊发的主要期刊排名,表3 列出了CSSCI 和SSCI 发文排名靠前的期刊。可以看出,国内论文(CSSCI)主要刊发在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两类期刊上,其中科技管理类期刊占到总发文数量的44.18%,期刊集中程度非常高。国外论文(SSCI)主要刊发在教育类、心理学和经管类期刊上,集中度较低。从发文期刊来看,国内主要是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国外对科技人才的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表3 CSSCI、SSCI 科技人才领域学术论文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期刊

二、国内期刊科技人才研究重点

1.区域科技人才

(1)区域科技人才的流动集聚和吸引力。霍丽霞等(2019)[1]基于中国31 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科技人才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差异仍有扩大趋势。李峰等(2021)[2]基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科技人才流动分别呈现出“单核吸引”“自产自销”和“创新吸引”等模式。三个区域的科技人才都存在着“在地化”流动现象,区域内部人才流动不平衡、不通畅。

(2)区域科技人才的相关评价。郭俊华等(2015)[3]构建了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两类“浦江人才”计划的实施绩效均呈整体上升趋势, 但在具体影响因素上有所差异。该项目在健全经费投入分配体系,完善资助对象选拔标准,建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项目结题后续跟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3)科技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芮雪琴等(2015)[4]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发现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但是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作用。马茹和王宏伟(2019)[5]的研究则显示,中国科技人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较为有限,其增速显著低于科技人才规模扩充速度, 表明中国科技人才巨大的红利潜能未能充分释放。

2.科技人才政策

(1)国家或者总体层面上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李晓轩等(2018)[6]分析了当前政府科技人才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在新时代我国不宜延续这种大规模的政府人才计划模式,应该回归常态化的市场机制,赋予单位用人自主权,从过去重引转变为重用。甘宇慧等(2021)[7]对2006 年以来我国的13 个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文本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策工具使用量呈阶段递增的趋势。

(2)区域层面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研究。孙殿超等(2021)[8]对广东省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规模、科技人才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科技人才政策对其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还存在前瞻性不足、创新突破力度不大、缺乏闭环设计等问题。姚娟等(2021)[9]分析了四川省近10 年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化趋势,发现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政策供给效能的提高是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人才政策供需均衡有利于规范区域竞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3)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杜红亮等(2012)[10]指出,我国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并通过系统地梳理我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 概括了各个阶段的政策的主要特点。顾承卫(2015)[11]通过科研资助、薪酬个税、创业扶持、住房补贴等方面对各地实施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应当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强调适度性和平衡性,关注海外人才团队的引进,注重海外人才引进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衔接,重视引进人才的服务和管理。

3.科技人才的发展、培养与共享

(1)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高层次科技人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背景特征分析探索这些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规律。李伟清等(2013)[12]对“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受资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迅速,并显现长期效益,且针对实施过程中缺乏反馈、资助限制和资助力度等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张建卫等(2020)[13]分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等教育经历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学士至博士阶段接受连续性高等教育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副教授阶段的职业发展速度更快,女性基金获得者教授职称阶段的职业成长更快。

(2)科技人才的培养。霍丽霞等(2019)[14]指出,全面、合理、高效率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应当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握科技人才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构建地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协调机制。贺平和王小平(2020)[15]构建了包含知识、能力与素养三大核心要素的新工科工程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并从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工程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3)科技人才的共享。科技人才在地区间、产业间和组织间的分布通常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王晓航(2020)[16]认为推进科技人才实现区域间共享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破解人才与创新资源空间分布非均衡、提升全社会人才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我国典型地区进行跨区域科技人才共享实践的模式进行归纳,从适用条件与风险两个维度对各模式进行了比较。

三、国外期刊科技人才研究重点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进一步梳理,SSCI 期刊中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人才识别、开发和管理,科技人才的流动问题、科技人才的经济贡献等几个方面。

1.科技人才的鉴定、发展和管理

(1)人才的鉴定和管理。人才鉴定和管理的相关研究层面主要聚焦在组织尤其是企业层面,这些研究强调人才鉴定的有效途径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或结果。Allal-Cherif 等(2021)[17]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提升招聘阶段的成功率,包括鉴定、选拔和保留人才。基于扎根理论研究了社会网络与领英、慕课与Udacity 等五种用于电子招聘的技术,并讨论了这些招聘工具的相对效能和局限性,以及通过逐步整合达到融合最终成为一种优步化(uberization)的招聘。Tyskbo(2021)[18]基于制度逻辑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人才鉴定如何同时在瑞典大型企业的总部和分公司展开。他们认为组织成员如何实施人才鉴定取决于其制定并使用的逻辑。不同制度的文化规范、标志和实践如何嵌入鉴定人才的过程中。

(2)人才的发展。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针对学生成为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Subotnik 等(2017)[19]的论文对参加首届美欧研究峰会的欧美学者关于人才发展的研究和对话进行了综述。峰会的参与者讨论了人才发展和天才(giftedness)的研究现状以及一种有益于该领域以及孩子们和教育者的推进方式。Wai 和Brown(2021)[20]设计了一个运用多性状、多方法矩阵的实验,以及双因子模型来探索测量结构和认知与创造性天赋的真实交叉情况。他们探索了可能促进或阻碍创造性科学方案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天才学生的人才发展也同样是精英科学家创造的生态系统。

2.科技人才的流动

(1)国际、国家层面的科技人才流动。这类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一些国家的经验进行阐释提供借鉴,二是讨论全球人才流动趋势和人才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流动的问题。Miranda-Martel 等(2017)[21]基于182个高技术移民净输出国家的聚类分析显示,吸引国际人才与创新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均相关。由于实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诸如美国、澳洲、加拿大和英国等国是各地区和国籍的高技术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国家。然而,高技术移民的进入限制将制约政策效果。

(2)区域或产业部门层面的科技人才流动。这类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的跨部门流动问题,二是区域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问题。其中关于后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科技人才在中国各区域之间的流动。Zhou 等(2018)[22]对中国内部的高层次人才流失(跨地区和跨部门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四十年里东部地区处于净流入而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处于净流出状态,东部地区内部流动性更强。大量高层次人才从科研机构流向大学。区域社会经济差距、不完善的制度和不恰当的管理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3)组织层面的科技人才流动。组织或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的主体,国外不少研究关注的是组织层面科技人才的流动问题,包括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科技园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等。Gonzalez-Masip 等(2019)[23]的实证研究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对企业隶属科技园同人才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3.科技人才对社会的贡献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科技人才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机制,一方面人才的才能转化为高科技的增长和创业成果,另一方面人才的有效配置使得国家和地区可以得益于人才带来的经济增长。科技人才可以直接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从现有研究来看,不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创新型企业,都可以从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中获益。Pan(2018)[24]的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高水平人才的双元创新能力(包含探索式创新能力和利用式创新能力两个维度)与科学研究绩效(包含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显著相关。Strenze(2013)[25]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依靠人才的平均水平,还取决于人才在社会中的配置,即能够更加有效配置不同人才的社会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成果。作者构建了测度指标,分析了人才分布对各主要国家和美国各州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总体而言,结果显示拥有更好人才分配的国家和州(美国)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四、研究比较与前瞻

通过梳理与综述,CSSCI 论文和SSCI 论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有:

(1)从研究理论领域来看,国内研究主要基于经济管理、教育学等领域,国外研究主要基于经济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因此,国外研究的理论视野相对国内研究而言要显得广泛些。

(2)从研究层面来看,国内研究主要聚焦在区域或者全球层面的科技人才问题开展研究,而国外研究除了上述层面研究以外,还有不少基于组织或企业层面的研究,比如科技园和相关企业,这些研究丰富和加深了科技人才领域的微观认识。

(3)从主题上看,国内学者更加关注科技人才政策与专业领域科技人才的研究,这一点也可能与国内对人才政策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的科技人才缺口等因素有关系。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文,还有一些领域存在着研究不足,如:

(1)在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既有了可以利用的新工具,同时也有可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突破地理性集聚等局限,在各区域甚至全球发挥作用。迄今,相关研究仍然十分匮乏。

(2)如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价值?比如怎样配置人才可以达到智力资源的优化,实现创新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得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科技人才的激励究竟是内在激励还是外在激励,与普通员工的激励有什么差别?从现有研究来看,似乎并没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充分的回答。

(3)从国内来看,科技人才是新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现阶段科技人才政策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人才储备越来越丰富,科技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有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国内学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微观层面的研究,比如科技人才如何在企业间流动配置、科技人才在微观层面是如何实现创新和经济产出、科技政策如何作用在组织和企业层面等许多微观层面的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层面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期刊审稿进度表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