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英
“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精设巧引,鼓励学生大胆问、大胆想;拓展文本空间,破疑探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围绕课文题目,生疑化疑
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是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就是教师琐碎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得不到体现。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会学生问。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题眼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外,让学生从题目中猜文本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学生先读课题,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发问:什么是“辩日”?两小儿为了什么辩日?两小儿怎样辩日?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读了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看课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两小儿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借助注释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与文本交流,在字里行间感受并理解到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围绕课题提问还可以放在课文结课环节,让学生借助问题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题、课文蕴含的深意。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在结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青山不老”:“青山”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么?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就能准确地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了。
二、抓住关键词句,设疑推导
读懂文章的基础是理解词语,读懂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词、句提问,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時,学生读着诗句突然问:“老师,明明写梅花,‘她在丛中笑这句诗中,为什么用‘她呢?”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恰恰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当时中国遭遇一些困难,毛泽东主席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咏梅来鼓舞全国人民。
又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一点,引导学生质疑:“我”在画杨桃的时候是怎样画的?结果怎样?“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通过朗读、讨论,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由此可见,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句,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条理性就会得到提升。
三、巧用文章主线,引疑解惑
抓住文章主线,精心设计中心问题,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如《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文章开门见山点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教师可针对这一主线进行提问:为什么是夏天里的成长,而不是春天里的成长呢?文章描写了哪些动植物快速生长?为什么山河、大地、铁轨、柏油马路也会长?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自觉、主动、有目的地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和阅读期待。
教学中,教师还可放手让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中心主线自主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在教学《盼》一文时,可以抓住“盼”这条主线,以“盼”贯穿,以“盼”导入。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关键问题:“‘我盼什么?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事?”然后让学生看图寻“盼”,读文品“盼”;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写的好处。由此可见,巧用主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扣住重点难点,释疑解难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之处引导学生探究,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1. 问题要精,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质量要高,提出的问题要能牵一发动全身。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并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宇宙中除地球之外,其他星球还有没有生命存在?并以这一核心问题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全文、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阅读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 问题要准,突出难点。
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学生对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还没掌握。于是,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描写哪些是“点”,哪些是“面”,让学生自己先找出文中点、面的场面描写。然后在接下来的小练笔中,让学生明白:写全班同学总体表现的就是“面”,写某一个同学表现的就是“点”。这样,学生对点面结合这种写作方法自然就掌握了。
五、拓展文本空间,破疑探知
许多课文语句精炼,蕴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质疑,疑而发问,问而有思,从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匆匆》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日子来去匆匆,在教学此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在生活中匆匆而过的?你能模仿这样的写法说上几句吗?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并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描述日子匆匆而过的话。学生各抒己见,既深刻体会了时光的匆匆流逝,明白了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不能虚度光阴,又在表达中增强了创造性思维。
拓展文本空间的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完《故宫博物院》后,有个学生问:“如此规模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怎样建造而成的?”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班上开个“介绍会”,让学生介绍查阅到的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故宫博物院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求知欲也得到了满足。其实,许多课文的学习,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来拓宽文本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要精设巧引,指导、点拨学生在阅读时设疑问难,并在解疑释难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