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活红色文化课文   提升语文育人功能

2022-10-23 13:25王远康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武平县扁担红色

王远康

通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12册教科书会发现,反映红色文化的课文占了很大的分量。从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升国旗》,到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几十篇课文的学习均指向终极的育人目标,即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层问题。因此,教活这些反映红色文化的课文,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红色文化的种子,传承红色基因,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如何教活红色文化课文,提升语文育人功能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朗读课文:聆听红色的声音

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非常好的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本所描述的语境以及所表达的红色情感。

以《七律·长征》一课为例。该诗的课后习题要求:“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该诗时,在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自读,然后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组间合作分角色朗读每小节的前后句或每句的前后段,接着配乐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性朗读。在多种形式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学生把历史的声音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记在脑海里,就能深刻体会红军“远征难”的各种难处——缺医少药,食不果腹;上有敌机狂轰滥炸,下有敌人围追堵截;要趟激流、越沼泽、攀雪山、过草地,穿过毫无人烟的地带。同时,也能体会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不要低估朗读对学生理解红色文化课文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让学生朗读,读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自豪,以及升国旗时的庄重严肃;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时,让学生朗读,使历史警醒的声音回荡在今朝,映照出当代少年的雄心壮志和主动担当……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红色情感,感悟家国情怀,孕育红色文化的种子。

二、观看影视:重温红色的历史

《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的故事》中提到,为了让他们增加对朗诵稿的理解,课余时间,安排他们观看《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电影,让他们通过影视作品重温光辉党史。同样,影视作品对小学语文教学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有的红色文化课文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的因时间久远,所描述的事件、情节学生难以体悟。如果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通过声、光、影把相关讯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蕴,而不用教师再过多地进行解释了。

如在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对于“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这些问题,单靠阅读课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观看电影《地道战》后,学生就理解了。比如,看了电影中高传宝和牛娃分别从一家位于灶膛的地道口进入,穿过曲折的地道,从位于另一家马槽的地道口出来的情节,以及鬼子夜袭高家庄,游击队员和乡亲们利用高家庄庄里庄外四通八达的地道打得鬼子鬼哭狼嚎,消灭鬼子,端掉黑风口的鬼子据点,最后取得胜利的情节,学生就能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以及“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的内容了。

因此,在教学红色文化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影视,甚至在课中观看影视片段。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锋》;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或《白求恩大夫》……让课文内容可视化,激活文本及课堂,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重温红色的历史。

三、亲历情境:烙下红色的印记

有些关于红色文化的课文,学生因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往往很难感同身受,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相应的课文时,不妨让学生亲历课文描述的情境,从而烙下红色的印记。

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草鞋、斗笠、扁担等物品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扁担是怎样的,如何用扁担挑东西,用扁担挑东西的感觉是怎样的没有概念。所以,不妨在教学该篇课文的时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举行穿草鞋、戴斗笠、挑箩筐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学生亲身体会到双脚被草鞋硌至红痛,以及肩膀被扁担压得红痛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朱德和战士们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走五六十里的山路,用扁担把粮食挑回来的辛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又如,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一句,学生比较难理解。对爱心的各种具体的现实表现形式,以二年级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来说,无疑是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该课时,正是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前后,因此,可以组织开展适合二年级学生参加的学雷锋活动,以及“分享爱心体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爱心”的多样化表达,知道身边处处有“活雷锋”。可见,根据相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地让学生亲历红色文化课文中的一些情境,给学生烙下红色的印记,比任何说教都更为有效。

四、实践研学:探寻红色的足迹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些对小学生来说,同样适用。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12册教科书中所有关于红色文化的课文,有的涉及党史,有的涉及新中国史,有的涉及改革开放史,有的涉及社會主义发展史。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紧密联系与当地有关的“四史”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充分发挥当地的红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武平县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红色文化是它的鲜明底色。在教学红色文化课文时,可以结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研学,探寻红色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比如,最近笔者到“红四军入闽第一村”——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了解到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的革命简史。1929年,红四军进入福建省武平县和平乡(今民主乡)黄沙村(今高书村),在当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四军三次进入武平,创建了武平苏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探寻革命先辈们在武平的红色足迹。

总之,传承红色文化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承载的鲜明的时代特色,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用多种方法教活红色文化课文,提升语文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电化教育中心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武平县扁担红色
红色是什么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ALL IS WELL
金扁担
红色在哪里?
福建省武平县顺发纸业首台卫生纸机成功开机
熊爸爸的扁担
追忆红色浪漫
挑扁担
武平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