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懋华,方 勇,余国辉,李凌霄
(武汉市汉阳医院,湖北 武汉 430050)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主要在于脑卒中的发生可损害患者控制排尿功能的排尿中枢神经,引发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尿潴留是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常见症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治疗中。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用脉冲射频深刺次髎穴疗法联合金匮肾气丸治疗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对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压力的影响。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3],且我院中医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经查体、辅助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神经学试验等明确诊断其病情;于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且存在尿潴留、排尿无力症状;病程<1 个月,无严重的心、肝、肾病变,一般状况良好;未植入心脏起搏器;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合并有糖尿病、恶性肿瘤或泌尿系统疾病;排尿时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4];既往接受过膀胱造瘘术或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41 例,女性19 例;其年龄为56 ~72 岁,平均年龄为(62.14±1.47)岁;其病程为7 ~10 d,平均病程为(8.87±0.14)d。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试验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0 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患者均采用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金匮肾气丸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6 g(1 丸),每天服2 次。在此基础上,对电针组患者进行常规电针治疗,方法是:取其两侧的次髎穴(位于第二骶后孔骶神经处)、
膀胱俞穴作为进针的穴位。对上述穴位所在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刺入(刺入深度为1 ~2 寸)毫针。捻转毫针至得气,连接G-6805 Ⅱ型电针治疗仪(由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采用疏密波对患者进行通电治疗,电流量以其能耐受为宜,每次治疗10 min,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0 d。采用脉冲射频深刺次髎穴疗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其腹部下垫软枕。在CT 的引导下明确穿刺位置(两侧次髎穴),确定穿刺路径。将射频套针刺入患者的次髎穴内,退出针芯,接入射频电极,以42℃的脉冲射频对两侧次髎穴各射频5 min。治疗后,记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0 d。采用脉冲射频次髎穴旁非穴处(第二骶椎)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其腹部下垫软枕。在CT 的引导下明确穿刺位置(第二骶椎部位),确定穿刺路径。将射频套针刺入患者的第二骶椎部位,并在两侧膀胱俞穴上分别贴上电极片。退出针芯,接入射频电极,以42℃的脉冲射频对两侧治疗部位各射频5 min。每天治疗1 次,共治疗10 d。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尿流率、残余尿量及膀胱压力。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神经损伤、周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处理,用LSD 法进一步做两两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尿流率、残余尿量及膀胱压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的尿流率最高,其次为电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最少,其次为电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膀胱压力最低,其次为电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的对比(± s)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的对比(±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与电针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 尿流率(mL/s) 残余尿量(mL) 膀胱压力(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20)6.01±0.21*15.39±2.28#@186.24±25.31*52.35±7.15#@ 32.01±1.02*12.01±0.68#@电针组(n=20)6.10±0.14*12.31±2.01#186.42±24.25*62.96±6.35#32.05±0.98*15.21±0.78#对照组(n=20)6.11±0.1010.35±1.98186.51±25.0882.24±6.1432.04±0.8919.23±0.67
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电针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行,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尿潴留则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脑卒中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可严重影响其生理健康,延缓其康复的速度。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5-6]。对此病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主要是为其应用增加膀胱收缩力、降低膀胱颈和尿道阻力的药物,但治疗效果有限[7-8]。另外,药物治疗起效较慢,且患者在用药后易出现口干、眼干、便秘等不良反应[9]。用外科手术治疗此病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度一般。因此,临床上亟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以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其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10-12]。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尝试采用神经电调节疗法和神经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进行治疗,且逐渐成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13]。1997 年,Sluijter 首次提出了脉冲射频治疗理念,即采用短时间、间断性的射频(300 ~500 kHz)治疗疾病,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调节其神经功能。有研究发现,脉冲射频模式不会对患者颈神经背根神经节的超微结构和邻近的脊神经前根造成影响,可通过复杂的神经调节通路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4]。另有研究显示,实施直接电刺激脉冲可良性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对压力变化的感知能力,刺激末梢传入神经,有效调节排尿反射神经通路[15]。中医穴位针刺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治疗中。次髎穴位于人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 骶后孔,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之一。中医常对此穴位进行针刺,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16]。有研究显示,深刺次髎穴可提高逼尿肌的兴奋性,在治疗马尾神经损伤、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术后尿潴留等方面疗效显著。深刺尿潴留患者的次髎穴,可使其产生触电样针感并放射至前阴,连接电针后,可直接刺激、调节骶神经前支,促使肛门括约肌轻微收缩、大腿内旋,提高病理状态下瘫痪逼尿肌的兴奋性,改善尿潴留。采用脉冲射频深刺次髎穴,可使脉冲电流对与针尖垂直的骶神经产生刺激,能在神经组织周围形成高电压场,进而可对神经细胞的功能起到有效调节作用[17-18]。
综上所述,用脉冲射频深刺次髎穴疗法联合金匮肾气丸对脑卒中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减少其残余尿量,降低其膀胱压力,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