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湾的蝶变

2022-10-22 07:04
含笑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杉树周家村民

雅 兰

毕宝月周末驾车带着孩子回到周家湾自家的小楼前,这是一栋别墅,风格独特,装潢也很漂亮。停好车后,八岁的儿子就在院子里开始玩起了滑板车,不一会儿就玩得满头大汗,毕宝月在厨房里忙活开了,给孩子准备了北方的卤面,南北饮食虽然不同,从小在云南文山富宁周家湾长大的孩子,并不排斥妈妈做的北方美食,反而是吃得香得很。这是毕宝月诸多周末中极其普通的一天,这也是和丈夫王勇斌团聚的一天,周末一结束,毕宝月又要带着孩子回到富宁县城去上学,而丈夫王勇斌大多数时候,都会留在周家湾,和这里的19户人家73名村民种杉树、采油茶、摘八角。

初到周家湾的人,都会一路惊叹。在弯弯曲曲的已经被硬化了的算不上宽敞的山路上,远处的青山大多种植着八角树和杉树以及油茶树,还有一部分桉树,青山碧碧,凉风习习。一路上,银合欢树开出满树白色的花朵,很是养眼,临近村口,远远地就看到开得火一般红的一串红,五彩缤纷的百日菊,装饰着这个不大的村庄。这哪是农村啊,分明就是花园啊,进了村,更是秀竹青青,八角飘香。一栋一栋有着东南亚风格的小别墅错落有致,让人误以为走进了某个度假山庄呢。村里的道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极目所致,是家家户户门口或者院子里的葡萄架挂满葡萄、花草吐露着芬芳。而彼时的周家湾,却不是现在这般美好模样的。

周家湾村小组隶属于花甲乡达木村委会,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3公里,这里居住的都是汉族,共19户73人,全村共有党员4名。以前,周家湾住的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没有自来水、没有公路,喝水基本靠挑、出门全是靠走,收入全靠一亩三分地。周家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加剧了它的贫困,一出门就要走上2公里多的土路,才能到达通往村委会的大路,2公里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就是这2公里,让周家村的村民们吃够了苦头,一下雨,泥滑烂路,加上村子里农户们都养了羊,养了牛,养了猪和鸡,牛屎羊粪混杂在一起,不但崎岖难行,更是臭不可闻,每户人家,别的没有,高筒水鞋是必备的,没办法啊,就算买得起好鞋子,也没有一条好路可以走走啊,路不通也成了周家湾人心头的痛点。

王勇斌是个头脑活络的聪明人,也是较早走出周家湾的人,出门打工见过世面后,王勇斌想到村民们要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改变生活状况实在是太难了,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王勇斌再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带上一部分愿意走出来的家乡群众开始外出务工。2002年他们是在广西南宁的青秀山奋战,2004年到了广西河池老区参加工程大会战。在至巴马、田阳路线中的燕洞桥、巴王中桥的工地上,也都是周家湾人的身影。2005年到离昆明城区很近的官渡区小板桥镇广卫村,修建广卫立交桥。省会城市的繁华也给外出务工的周家湾村民们开拓了眼见,大伙儿也更加信任带他们出来的王勇斌了。2007年王勇斌又带着大家到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修建海螺水泥厂铁路。一直到两年之后的2009年10月才完工回家。回家之前,王勇斌都要专门放一天假,带着大家到动物园或者公园游玩一次,在昆明务工的时候,还专门带大家去了云南民族村游玩。出去玩时,大伙儿都会换上干净的衣裳,在王勇斌的带领下,开心地游玩,然后王勇斌还会给大家讲城里的见闻和新鲜事。慢慢地,王勇斌不但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更成了周家湾村民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了。从1994年就担任村小组长到2010年3月8日王勇斌高票当选为周家湾村的村党总支书记,村书记、主任一肩挑这一干就是12年。

有一年,外出闯荡过有胆有识的王勇斌站在进村的土路上若有所思起来,他明白若要富,先修路的道理,可眼下最困难的事,是十几户人家至县城道路如何修?周家湾人到县城一直是靠两条腿走,足足要走五个小时呢,到村委会也不近,这路如何才能挖通?道路所经过的农田,土地都不是本村的,这事也要怎么样才能解决?第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修路必然会占用到几户人家的田地,谁都知道,田地对于农民来说,可金贵着呢,农村人靠的就是这几亩田地啊,换句话来说,也是他们的命根子。王勇斌说:“当时这事儿真让我难眠啊,一夜一夜地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要修路,就要一个一个地去突破,去说服被占到田地的人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没去之前,王勇斌就一户一户地先落实情况,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方案来,心里有了底之后,他亲自找上门去,一家一家地说好话,一家一家地赔笑脸,一家一家地去求人,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地让出了田地,答应了他的协调方案,就在他以为可以顺顺利利地开始修路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夫妻俩怎么都说不通,怎么都不肯答应,好说歹说都不行,一句话,就是不同意。王勇斌从一大早就说到天都快擦黑了,无论他怎么样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没能做通夫妻俩的思想工作,夫妇俩还找了诸多理由来拒绝他,急得王勇斌着急上火,口干舌燥,看着天就快要黑了,最后问了一句:“你们要怎么样才肯答应呢?”这家的女主人被王勇斌磨了一天,也被逼急了,撂下一句狠话:“只要你喝了这碗酒,我就答应你修路。”方圆几个村子的人都知道王勇斌从来不喝酒,就是在外谈多大的生意,也都滴酒不沾,这摆明了,夫妻两个就是要为难他。一同去做工作的人,都无奈地看向王勇斌,大家心里头都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事八成是要黄了,谈不拢了。王勇斌从不喝酒的原因,不是因为他酒量不好,而是他身体天生酒精过敏,不能沾酒,一口酒下去就会人事不省的,这么大一碗酒,那会要人命的。夫妻俩也料定王勇斌一定不会喝,所以才找了这么个理由出来。谁知道王勇斌二话不说,抬了碗就一干而尽,聪明的王勇斌还留了个小心眼,在还没趴下之前,偷偷吩咐下去,立马动工,免得迟则生变。醉得一塌糊涂的王勇斌被人抬了回去,男主人也不疑王勇斌会立马去挖路,等第二天发现时,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男主人才发现上了王勇斌的当,垂头丧气地来找王勇斌:“昨天晚上我老婆是和你赌气的,这田地没了,我以后咋吃饭啊,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啊。”王勇斌虽然浑身还是瘫软不堪的,也没为难夫妻俩,对他说:“你去寻块地,我的挖机免费帮你挖两小时。”实际上,后来王勇斌拿出整整半天的时间来,帮夫妻俩重新开垦出新地,解决他今后的吃饭问题。拦路虎没了,道路上的困难还在一个接一个的,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也本可以不管的,早就腰包鼓起来的王勇斌说:“我去县城买了房子,完全可以搬出去,永远不回来的,可是村里的其他人怎么办呢?他们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小山村,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不能弃之不管,当时我就跟村民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干才有希望,大家商量道路解决的方案,每户人家都要出工出力,凑齐资金,最让王勇斌感动的是当时有几户人家,生活都非常困难了,可还是二话没说,把当年的年猪卖了,又出钱又出工的加入到修路的队伍里来。王勇斌更是把他的挖掘机直接开来,参与道路修建。有一户人家大型机械进不去,全部只能靠人工修筑,王勇斌只说了一句话:“今天晚上必须把路给修通。”没有人有怨言,拿着工具,跟着王勇斌干上了,当最后一桶砂浆被填到路上的时候,周家湾的夜早已经黑透了,星星挂满了天际,月亮照到这一群汗流浃背的爷们身上,西畴精神得以诠释得这么淋漓尽致和精彩万分。村里2.1公里的道路终于全部被硬化,这里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孩子们可以欢快地奔跑笑闹不用担心脚下的路不平而摔得鼻青脸肿了,村里的老人们更是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终于等来了可以脱掉水筒鞋的日子了。”王勇斌就这样带领着周家湾群众在不等不靠的情况下,自发修筑村内道路,让周家湾从此改变了模样。接下来,王勇斌开始思考周家湾的出路问题,怎么样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呢?

周家湾在上个世纪从最早搬来的两户人家发展到后来的19户人家,贫穷和落后就一直伴随着这个村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周家湾人每年到了农历三月份就开始吃不上饭了,就得等国家的救济粮来吃,发放救济粮的粮库离周家湾比较远,每年周家湾人拿上口袋去粮库领救济粮的时候,都要经过附近的村庄,被村里的村民们讥讽为“口袋队”,这个饱含着讽刺和不屑的贬义词曾经成了周家湾的代名词,这样一个因为贫穷被人看不起的地方,吃水也是天天得去一担一担地挑回来,去到哪里,都得靠两条腿走路。周围村庄一到夜晚,都点上了亮堂堂的电灯,而周家湾的夜晚,除了月光和星光之外,都是黑黝黝的。村里的青年都娶不上媳妇,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穷乡僻壤来吃苦受罪。

早期,喝水对于周家湾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村民冉光富家离水源地最远,他家要喝水得花去50分钟去担,而且是负重上坡,其他稍微近一些的人家,也需要40多分钟。周家湾的村民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家里的壮劳力挑着水桶出门,走上大约一公里的路到村口接满山泉水后,挑着再走一公里回家,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才够人和牲畜喝上一天。挑水是无论刮风下雨,太阳暴晒,一天不落。这项繁重的体力劳动,要耗费周家湾人半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周家湾人有半天的时间,不是去挑水,就是在去挑水的路上,太辛苦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王勇斌带领大家上山砍来粗壮的竹子,破开之后,打掉竹节,做成简易水管,然后栽了无数棵木桩来架起架子,修建一个小蓄水池,担上竹子,清泉终于顺着竹竿流淌了。这流淌的泉水声,在周家湾人听来,无比的美妙啊,胜过天籁,通水那天,周家湾人比过年还要热闹。这个饮水工程虽然简易,但是终于把周家湾人的肩膀解放了出来,把山泉水终于引到了各家各户的门口,解决了多少年来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周家湾人终于喝上了“自来水”,脸上都乐开了花。接下来解决电的问题,没有钱买电线,大家卖了牛,卖了猪、卖了羊、卖了鸡,几千不嫌多,几块不嫌少的一起凑,买不起电线杆,他们就去砍了杉树做电杆,附近村民都等着看他们笑话,更有许多的质疑声:“这种都能亮灯,不可能的。”当他们经过了千难万险后拉通了电线,王勇斌激动地喊出一句话:“今天晚上,所有村民们拉亮电灯,亮个通宵。”这是一句多么渴望已久的话语啊,周家湾第一次在灯火通明中迎来了第二天的日出,那些天没有人会比周家湾人更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周家湾结束了黑灯瞎火的日子,从此走上了亮堂堂的崭新道路。

早在1994年的时候,王勇斌就发现了八角种植的优势,他自己到外地买了20斤籽种回来,开始尝试着育苗,两年之后,育出的新八角树苗要开始移栽,王勇斌叫上乡亲们帮忙开始移栽,还承诺村民们,只要愿意种植的人家,他都会分一部分给大家去种植,没有多少见识的村民们见王勇斌这个能人都在种植了,出于对王勇斌的信任,也都纷纷开始效仿,在1996年至1997年之间,周家湾周围的山林都种上了八角、油茶和杉树。几年之后,八角树开始挂果,有了经济收入,可好景不长,八角也随着市场价格的下滑,变得不值钱了,村民们也疏于管理,很多也外出务工了。就连王勇斌自己,也带着周家湾村民一起外出了,那个时候,一个劳动力在本地能有15块钱的收入,跟着王勇斌出去打工,王勇斌保证他们每天能拿到35块钱,这样的高收入不仅仅是周家湾村民愿意跟着王勇斌,就连附近几个村子的年轻人也愿意跟着王勇斌了。这些出去的人,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到了栽种的时候,都要回家来把农作物种上,然后再放放心心地出去务工。这也让王勇斌意识到一个问题,外面的世界再怎么精彩,周家湾才是大家伙儿的根,都说叶落归根,何必要等到叶落呢?为什么不抓住机遇,把根留住,建设好呢?

自从当选为周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后,王勇斌便不再外出务工,而是静下来,沉下来,和村里的党员们商讨村集体的大小事务。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富民。在面对村里没有产业、收入低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反复讨论研究,组团到周边的那能、阿用、洞波乡镇考察学习八角、杉木和油茶种植技术,积极向乡党委政府争取树苗,向林业部门咨询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种植、管理水平,改变了原先只顾栽种和除草、不管防治病虫害和施肥的老办法,经济成效日渐显现。注重示范带动,拓宽收入渠道,立足当地优势壮大传统产业。在党员干部带头带动下,全村人参与到八角、杉树和油茶种植中来。如今的周家湾,八角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200余亩,杉树种植面积更是达到800余亩。而村民们最多的一户拥有八角树186亩,最低的也在25亩以上。一亩地,可以种植60棵八角树,一棵树最低也能结果40斤以上,八角树一年可以收两季。八角树也早成了周家湾村民们的摇钱树,只要管理得好,就不愁收成啦,而且八角树可卖鲜果,鲜果价格不好的情况下,还可以烘干之后,等价钱好的时候卖干果,就连八角树叶也都能卖了榨油呢。杉树生长快,一般只要10年就可成材。它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特产用材树种之一。加之杉树纹理顺直、耐腐防虫,可广泛用于建筑、桥梁、电线杆、造船、家具和工艺制品等方面。据统计,我国建材约有四分之一是杉木。可见杉树的价值和需求量也不小,也就是说,只要周家湾人愿意种,就没有换不成钱的。另外还有一样就是油茶树。油茶种子含油30%以上,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它们都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籽壳还可制成糠醛、活性炭等,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 ;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八角、杉树、油茶三足鼎立,成了周家湾的三大支柱产业,也撑起了周家湾的美好明天。

村民冉毅明喜滋滋地说:“当时跟着党员干部栽,也不知道行不行,只想栽总比不栽好,没想到去年出售一批杉树就赚7万元,八角收成3万元。”到目前为止,八角、杉树和油茶的有序栽种和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周家湾的主要传统产业,去年,光八角、杉树和油茶人均收入都已经创下了周家湾的历史新高。后来针对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问题,王勇斌、赵友飞等党员多次到外地与路桥工程老板洽谈,成功揽下一些建设工程,在他们的带领下,周家湾、同乐、达木、革帮、陆龙平等周边村小组共50余人组团外出务工,先后到昆明官渡区、广西大新和玉林等地挖隧道、修铁路、架桥梁,外出务工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现周家湾村共有19人常年在外务工,平均每户1人以上。

富起来后的周家湾人开始陆续返回家乡,集中力量建设住房。这时候的王勇斌又开来他的挖机,帮助村民们建新房,在建房之前,还有个小插曲,一户村民非常贫困,又没有任何技术,王勇斌便高薪请了一位师傅专门教这个村民建房,终于成就了一位技术人才,为他今后出门务工铺出了一条坦途。有了手艺,又有了票子的周家湾人,自行设计出了一栋栋有些东南亚风格的楼房,动手完成他们的梦想,以前,周家湾人修建的房屋都是给别人住的,如今是为自己建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新房子盖起来了,村里的环境也得跟着提升吧,总不能还是牛粪鸡粪到处都是,苍蝇嗡嗡乱飞啊。要想改变农村固有的脏乱差,就得从人的观念上开始改变。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勇斌发现小孩子们有着好奇的天性,大人们喝完的玻璃啤酒瓶会被孩子们当作玩具,把瓶子拿到水泥路上摔碎了玩,这样子既不环保,又不安全,于是提出了“不喝不买不卖玻璃瓶装啤酒”的倡议,这样子的倡议也是破天荒的,更是接地气的,也是被村民们认同并执行的好举措,从此,周家湾村见不到一个玻璃空啤酒瓶。接下来“拴好狗、关好鸡”,也慢慢地成为全村人的共识。为了更好地美化周家湾村,共创美丽家园,以王勇斌为首的党员们和群众齐心协力利用外出务工时学到的建筑、园林设计等技术,主动参与村子的规划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更是坚守着“等不起、慢不得、动起来、停不下”的信念,采取“乡上补物资、群众出劳力、出智慧、出技术”的建设模式,发动全村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建设进村路口花园、动手清理杂草、堆砌创意花台、补种花苗树苗,美化绿化乡村环境、装饰自家小庭院。这样还不够,他们还自行组织到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园林设计,修建了花台200余米、红色文化墙30米、寨门1个、毛泽东塑像1尊、观光池1口,种植树木300余棵、花卉500余株、草坪2亩、竹林1.5亩。在修建花台的时候,外面邻村的一位村干部不无担忧地问王勇斌:“砌那么多花台,要是以后种不上花,光着就难看了。”王勇斌信心满满地回答:“不怕不怕,花台修到哪里我们村民就会管到哪里的。”果然,后来的周家湾没有一个花台里是空落落的,全都种上了各种花草,一年四季,花开不败。以前贫穷落后的“口袋队”,在经历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后,蜕变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有着良好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周家湾舒心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周围乡村更是独树一帜,不断地吸引了周边不少人前来参观借鉴和学习。

毕宝月的老家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河南平顶山,那是产煤的地方,有一年,想念父母的毕宝月回家看望老人,家里的一位表妹看着毕宝月脚上的白色旅游鞋问:“姐姐,你的鞋子是不是天天都要洗啊?”毕宝月说:“没有啊,我十天半个月才洗一次的,”表妹瞪大了眼睛,无法想象表姐生活的地方是怎样的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换个角度来说,这也体现了如今的周家湾的生态和环境的美好。表妹不知道的是当年毕宝月和王勇斌相识的时候,周家湾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还是个贫困小山村的。毕宝月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了云南文山的富宁县做电商,那时候刚刚认识王勇斌不久,在一个冬天里,天气寒冷,毕宝月在屋子里生火取暖,由于外面太冷,她就紧闭门窗,就连自己一氧化碳中毒了也不知道,只觉得头晕浑身瘫软。那天刚好王勇斌来富宁县城开会,在会场上,不知道为什么,王勇斌老感到心神不宁,好像要出什么事情似的,鬼使神差中拨通了还未昏迷的毕宝月的电话,当他意识到毕宝月已经一氧化碳中毒的时候,立马赶了过去,背上毕宝月就往医院跑。在医院里悉心照料着这个外乡姑娘,医生说幸亏他送得及时,毕宝月才没出什么大事,这次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让毕宝月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人,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挺好心的。慢慢地随着了解的深入,毕宝月也终于下定决心,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王勇斌走到了一起,成就一段“救命之恩,以身相许”的佳话。

多年以后,家里人都觉得王勇斌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太辛苦了,实在看不下去了,如今一家子人早就吃喝不愁了,父母、兄弟姊妹,还有儿子、媳妇都劝说他不要干了,心疼他太累了,都被王勇斌拒绝,家人问他到底图个啥啊?王勇斌说,当听到乡亲们说出一句发自肺腑感谢的话,他觉得自己所有的累,都值当了。有人曾经问过他的妻子毕宝月:“你老公对你好吗?”毕宝月说:“他对我很好,但对乡亲们更好呢。”这句质朴的话里,没有抱怨,更多的是对王勇斌事业的支持和理解。

问起王勇斌下一步对周家湾的打算,这个实在的农家汉子擦擦汗说:“下一步,我们还会自筹一部分资金,再修通一条路,然后把周家湾村改造升级,将以当地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盖起上世纪的茅草屋,打造乡村振兴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融合餐饮、棋牌、休闲、娱乐、康养等,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美好愿景”。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村庄,在实现整村脱贫后,该村通过党建引领,自力更生,狠抓乡村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王勇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的群众都有一种共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都不用下通知,他们自己觉得把卫生打扫干净,自己住着也才舒服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周家湾,四面环山,青葱碧绿。清幽的竹林下,一幢幢小洋房林立其中,村内道路两旁绿意盎然,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远处山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八角林、杉树和油茶林,放眼望去,正如那句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今的周家湾,正在以一种蝶变后的美丽姿态,焕发着新的生命,新的活力,踏上新的征程。

猜你喜欢
杉树周家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妈妈的“跟屁虫”
葡萄牙
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