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巧,再娜古丽·君居列克,来 月*
(1.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新疆 伊宁 835000)
自然界中的植物经过人类的驯化,并在农业上广泛栽培便成了农作物,而农作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作物的广泛栽培,随之而来的是发生在农作物上的病虫草害,严重影响着粮食的供应和经济的发展。伊犁河谷地形独特,北、东、南均由天山围绕,西部成喇叭口状,伊犁河川流其间。独特的地形决定了伊犁河谷气候的温和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如油菜、甘薯、马铃薯、红花、棉花、向日葵、甜菜、亚麻;以及各种果树及蔬菜。温和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农作物,使得伊犁河谷植物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不断蔓延扩大。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一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安全生产的科学,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成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对象为植物保护专业大三年级本科生,课程主要介绍了农药的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不同类型的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及其作用机制,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的生物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等;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即:植物化学保护学及农药的介绍、病虫草及鼠害的化学防治、农药的使用与环境安全。该课程是一门集系统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生理生化、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学科,涵盖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涉及学科广泛且专业性较强,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难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故而学习专注度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本研究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和教学现状与不足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本专业教科书采用徐汉虹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版,该教材对植物化学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药相关知识及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涉及农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关系着植物保护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在目前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所授内容与本地的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紧跟学科前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尽可能紧密地结合。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农业发展现状对课程内容及大纲进行调整、修订,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于2017 年成立,学科成立时间较短,目前“植物化学保护学”仅对2017、2018 及2019 级学生授课3 轮,在仅3 轮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发现的问题较少,加之教师授课经验不足,难以把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且学科间存在内容交叉等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植物生理学(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激素等),分子生物学(如氨基酸、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如能量生成、脂质的生物合成),有机化学(农药的分子结构及主要理化性质),植物病理学(如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及抗病能力、病原菌及寄主的互作关系等),昆虫学(如昆虫的虫体构造、神经构造等),以上内容为本门课程的先修知识,在讲授时不进行重点讲授,但因为相关学科间的交流较少,且不同课程重难点不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把握不够彻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较难理解相关知识点。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机制为30%平时成绩和70%卷面考试成绩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核多以课堂考勤及课后习题作业为主,学生不重视平时成绩,易出现应付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学生不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期末考试上,忽略了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本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生产实践实习年级为大三,时间为当年的5—10 月近半年的时间,实习单位主要包括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站、伊犁州农科所、伊犁州农业农村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实习内容多为田间病害调查、农作物主要害虫调查,涉及面多为植物病理学及昆虫学的相关知识内容,缺乏植物化学保护学方面的实习,不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
因此,在制定生产实习计划以及联系实习单位时,应增设农药学相关生产实习单位(如农药销售、农药生产试验相关单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如在田间(主要指试验田)进行药效试验,标记好处理组及对照组,一定周期后进行药效试验结果的观察与统计,若条件允许可以对本地农田作物中的病、虫、草、鼠害等进行实际应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领悟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生产应用能力,如药效较好则能够为本地的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带来新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知识技能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学校应统一组织听课学习,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并进行教学总结及教学反思,有助于尽快提升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听课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同时,为了更好更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教学效果,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内地高校访学交流、邀请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到我校开展学术交流、传授经验等,从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升自身的技能与水平,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内容主要涉及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生理生化等学科,故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师间应加强合作交流,相关知识点着重讲授,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避免相同内容重复讲,提升课程的整体化、系统化及内容的主次化。如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农业昆虫学”课程的讲授中,缩短植物病害及虫害的化学防治方面的授课时长,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讲授等。
同时,由于本门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若仅仅由农药学的教师进行讲授,难免会出现课程体系及相关内容知识讲解上的困惑,故本校植物保护教研室教师经充分的研究探讨后决定由3 位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共同讲授本门课程,由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杀菌剂、杀线虫剂及杀软体动物剂等相关章节;由昆虫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杀虫杀螨剂;由农药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该门课程的其他农药学相关知识章节(如绪论、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农药剂型及使用方法、农药生物测定与环境安全等)。3 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共同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这门课程为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知识体系并提高知识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目前该课程的结课方式多以考试为主,学生易出现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式”学习等现象,这就导致学生无法较全面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精髓与精华。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多融入“互动式”、“合作式”、开放性问题等考核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给定学生若干个研究的作物对象,将班级学生以5—6 人/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自行选出组长,小组成员根据本组所研究作物的病害、虫害、草害或鼠害制定合理且可行的化学防治策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或文献,结合专业知识制定化学防治方案,制作汇报PPT,待全部工作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及教师根据小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汇报及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及打分,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我国是农业大国,所有农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整个阶段甚至是在采后贮存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受到病原菌(真菌、细菌、病毒等),害虫以及杂草的危害,而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作为“植物医生”就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农作物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工作,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化学防治策略,使农作物免受其害。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由于其涵盖面广,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专业知识不能全面领会。本研究以生产需要和学科发展为依据,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特色,通过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协作,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相关授课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教学、农药生产及经营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