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学劳动教育的问题思考及实效性研究

2022-10-22 01:50罗丽珍
科教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学校

罗丽珍,戈 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也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和地方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积极参与劳动活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地方亟待改进。

1 中学劳动教育的问题表现

1.1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是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意识,习得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场所。然而很多中学并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在一个应有的高度,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落实情况不到位。第一,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但并没有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将课时开足并落到实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被占用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在面临毕业、升学压力大的高年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存在配套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尚待完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教师多侧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而鲜少能让学生拥有亲身体验劳动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养成。第三,没有对劳动教育的教学成效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劳动过程中缺乏教师全程跟踪与指导,且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评价随意性较大,劳动教育效果不能客观地展现出来。

1.2 专业教师的缺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很多中学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一方面,掌握丰富的劳动教育知识与熟练运用劳动教育技能的专职劳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些教师也普遍缺少研究意识和参与劳动教育专项培训提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存在劳动教育课教师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其他学科任课老师和校外兼职老师是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教师往往并不具备扎实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流动性大。再加上他们本身就参与和承担着其他方面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事项,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设计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不能向学生生动、专业地讲授相关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低,难以有效呈现出劳动教育课程学科的特色,阻碍了劳动教育成效。

1.3 把劳动教育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

很多中学的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多是安排学生负责和参与教室内部环境和校园公共区域的清扫活动。甚至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地位、内容和作用存在狭隘认知,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学习之余的体力劳动,想当然地把劳动作为惩罚和威慑学生的方式之一,很多上课不遵守课堂秩序和迟到的学生都有被罚值日的经历。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导致学生们空有劳动的形式,消解了劳动教育的精神价值。还可能无意中使学生曲解劳动的意义,形成“劳动是可耻的,是惩罚错误的手段”的错误认识,从而对劳动产生反感和厌恶,造成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丧失的局面。这也与社会宣传、学校倡导、老师教导学生“劳动光荣”的思想相背离。

1.4 家庭缺失劳动教育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最先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没有家庭参与的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孩子在过度关照和宠爱下,少有机会亲自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和不易、创造劳动成果的喜悦和满足,也就不会真正珍惜和感恩别人的劳动成果。再者,受传统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更侧重于智育。父母、长辈认为劳动会影响和挤占学习时间,是不必要的教育活动。因此他们大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希望他们努力学习。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很难塑造出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 中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劳动教育认知偏差

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长期存在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氛围,使人们对劳动平等与尊重的认知产生偏差。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对劳动抱有轻视的态度,难以从立德树人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出发去认识抓好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感,劳动教育实施形同虚设,边缘化现象突出。有的教师还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惩罚手段,使劳动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新时代特征与吸引力,更是让学生厌恶、远离劳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群体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与红利发财致富。可其中部分人畸形的消费方式以及互联网平台盛行的网红现象、直播行为又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体力劳动的收入和待遇比脑力劳动低,这就让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体力劳动持有偏见,劳动价值信仰发生变化。

2.2 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尽管教育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但“分数至上”等观念对人民教育的影响依旧不容小觑。许多学校、家长、媒体以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他们并不希望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劳动上。而学生升学率的高低则看作评判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仅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好学校,也会在资源上得到更多的照顾。转过头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理念也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导向。由此,没有被列入考试范围和无法进行等级评估的劳动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忽略,其课程的实施更加没有保障,课时不足或被占用等情况日益凸显,课程教学举步维艰。这种唯成绩至上,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高分低能”的学生频繁出现。

2.3 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是推动劳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在中学开展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党政部门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从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研究部署与科学制定教育内容和各阶段教育措施安排,打造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未能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课程建设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尽管相关部门针对劳动教育出台与印发了《意见》,但学校管理机制的构建并未按照新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政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再加上除了这两项文件要求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和制度规范,使得学校自主权利过大,能够独立规划和调节劳动教育工作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形式,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3 提高中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劳动教育价值认同

中学劳动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因此,一方面,全社会要大力学习和践行各行各业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弘扬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促使中学生认同劳动价值,热爱并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政府及其相关的部门和组织要加快建立主流意识宣传教育网站,切实做好对网络传播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和大众传播信息媒介的管控与监督治理,严格管控负面言行在青少年网民中传播扩散,为其提供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降低不良思潮在网络平台上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冲击。同时,学校也应发挥好教育的主战场作用,认识劳动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及性质,统筹发展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教育。学校各方应精心准备劳动课程,策划劳动活动,并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劳动意识根植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3.2 加强劳动教育管理,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教育部和其他国家相关机构应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制定较为细致、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国民基础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促进劳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关键作用,从意识层面为中学劳动教育工作的稳步推广打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常规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责任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各部门单位和教育者要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劳动要求,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应有高度,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依照相关的法律规章等指导性文件,基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与差异化实施规则,并确保其切实有效落实。

3.3 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开发劳动教育新形态

《意见》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国家课程方案,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各部门要职责明确、齐心协力,借助区域特色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保证课时安排及场地设备齐全,确保相关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策划与落实。其次,学校应深刻把握和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科学制订课程内容,开创更多的教育新模式,有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劳动教育内容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尽力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最后,学校各部门应在有序开展各种常规劳动教育的同时,制订一套系统有序的劳动教育成效考核标准。其制度标准须囊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把学生参与劳动的量化成绩与评优、评奖相挂钩,并客观审视教师劳动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3.4 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第一,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合理流动。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熟知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实践场地和学生情况,合理调度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新型劳动人才。第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积极主动探索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度,打造“人人都是劳动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与能力。第三,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专项培训,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深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校际劳动教育教师共享机制,以及聘请校外劳动模范和各行各业优秀代表担任劳动顾问,带领学生感受劳动精神,厚植劳动情怀。

3.5 促进家校共育,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家庭参与的劳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有成效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需要从中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可以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宣传劳动精神和时代价值,倡导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结合作用。家长,首先应该摒弃劳动包办、劳动代劳的错误观念,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家长要改变单一的、只有从事脑力劳动才能成才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劳动和职业平等观。因为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动工作还是体力劳动工作,都能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家长要及时评价和指引孩子的劳动行为。赞扬和鼓励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批评与指正孩子不良的劳动表现。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