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预期“实指望”句的句法语义研究

2022-10-21 02:21刘宗保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料关联语义

刘宗保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本文的“实指望”句是指下面的情况(本文语料如非特别说明,主要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下文不再注明):

(1)一位毕业班的学生很想考研究生,自己的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实指望能被免试推荐。但系里临时又决定这一年不再推荐,全部要参加考试。(《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上例中“实指望”后面是表示说话人的预期“能被免试推荐”,但最后的结果“全部要参加考试”和预期结果相反。这样的例子在很多戏曲里面也有,如安徽地方戏曲庐剧[1]中也有这样的“实指望”句:

(2)历(白):孤王打开一看,实指望太平表章,谁知要夺孤王花花世界。(庐剧《合同记》第三十二场)

(3)张(唱):实指望一天得病二天好,谁知道井里掏沙渐渐深。(庐剧《钥匙记》第一场)

上例前面的“实指望”句是指说话人或主语预期或期望达到某种结果,但实际的结果和其预期或期望是相反的。

反预期研究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非常丰富[2-8]。总体上来看,大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与反预期形式本身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如研究“怎么”“竟然”“不料”“谁知道”等反预期形式的共时句法语义与历时演变等情况,或者分析反预期范畴与意外(惊讶)范畴之间的关联等。

但同时反预期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话语组织中往往有相应的触发成分,即相关形式可能会触发后续句以反预期形式出现。这一现象相关学者研究中已有一定涉及,如“反预期明示语”[9](如“原以为、最初、觉得”)和“超预期语篇框架”[10](如“以为A, B”等)。

另外,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是从近代汉语演变角度,探讨“X期望/认为(不期、不望、不道、不料)”类的汉语意外类标记[11]。这类形式否定的是“意识之内”,而不是意识之外。这类形式所在的句子都有一个背景句,其是由“想、知、指望、道”引出的意内事件。这一分析将意外语义与其相关的背景句或者触发词关联,即“指望”一般会触发相应的意外义,并通过“不料”的形式来表征。

但上述研究重点还是以反预期标记(意外类标记)为核心,并不是探讨其前面成分对反预期信息的触发程度问题,以及触发这些反预期语义的形式有何特征、触发机制如何等。因此本文即以“实指望”句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这一形式与反预期形式的关联触发程度及其相关机制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反预期相关的研究。

一、“实指望”句的预期语义关联类型

动词“指望”有两个义项:一是“期望,希望”,二是“料想、料到”[12]。从这个角度看,前者义的“实指望”句是表达期望义的,后者义的“实指望”句是表达预期义的。相应地,其后续句则也是分别表达与期望和预期有关的语义(如“反期望”和“反预期”)。但我们认为,从预期角度而言,期望也是一种广义上的预期,只是期望更突出主体的积极想法,而后者则是主体的一种中性预期判断。本文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其整体前后语义相关的格局,统一看作一种广义上的与预期语义相关的问题,因而不在内部具体区分是期望还是预期,只在分析具体的句法语义特征时再考虑该问题。

我们根据语料将“实指望”句的总体句法形式符号化为:(S)实指望A,B。其中S是“实指望”的主体,在句子中可能隐含,也可能出现;A是主体的预期内容;B是与预期语义相关的内容。我们根据A、B的语义内容关系,在逻辑上将其分类为:反预期(A+,B-)关联类、合预期(A+,B+)关联类和潜在预期 (A+, B±)关联类。

(一)反预期(A+,B-)关联类

这类是如前面例(1)所示,A是主体预期实现的结果,但实际结果是B,两者预期语义相反。又如:

(4)老人一气之下,领着妻子儿女跑到库尔勒来。实指望凭着自己一双手,能到无花果的故乡来混碗饭吃。没想到库尔勒的香梨巴依和喀什的无花果巴依一样,不让他好好过日子。(《人民日报》1964年09月07日)

(5)二位仙长闻言,长叹一声,遂说道:“我二人实指望隐于山谷,却去尘缘,与草木同甘苦,修为金罗大仙。不料想因缘相凑。我二人实指望山谷无人,不想巧遇你,岂不是缘在三生。……实指望将我二人平生所学,尽传于汝,不想你福薄缘浅,不堪承受。”(《雍正剑侠图》(上))

这类形式在“实指望”句中很常见,关于其具体的句法语义特征下文将重点分析。

(二)合预期 (A+,B+)类

这类“实指望”句与第一类正好相反,是指说话人预期的结果A与实际发生的结果B是一致的,如:

(6)桂贞天天心里暗盘算,……实指望银子钱拿到手,实指望她爹离开一阵,……突然间她爹起来去解手,桂贞忙抓了两把洋钱藏在身,扭身出门拔腿就跑,一股烟似的就朝那车站上投奔,……(《烟花女儿翻身记》)

该例子中,“实指望”的主体桂贞预期的结果“钱拿到手/她爹离开一阵”最后都实现了,从这一点来看又是合预期的。又如:

(7)这大谷馆主人有个女儿,名唤安子,芳年一十六岁,生得腰比杨柳还柔,面比桃花更艳。……馆主人实指望在她身上发一注儿横财。他那小小旅馆开在一个极僻静的所在,房间又很是破败,照理本不应有客来居住。只因为有这安子做招牌,住的人却很是不少。起先有几个日本人发见了这个所在,盘据在里面。后来被一两个留学生看见了,也搬进来想吃天鹅肉。留学生中一传十十传百,传不到几个月工夫,便满满的挤了一大谷馆的中国人。(《留东外史》)

这一例中主体预期的结果A(在她身上发一注横财)和实际结果B(传不到几个月功夫,便满满的挤了一大谷馆的中国人)是基本一致的。

(三)潜在预期(A+,B±)关联类

这类“实指望”句是指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上只出现了A,而没有出现具体的结果B,即只是主体预期发生怎么样的结果,但结果具体如何并未交代,如:

(8)“你父亲故违军令,理令枭首示众,何得为冤?”王良道:“将以当先为勇,军以克敌为功。方今元帅老爷提兵海外,不惮勤劳,却实指望万里封侯,立功异域……(《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但从语境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例中的“实指望”句的结果“万里封侯,立功异域”往往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四)其他类型

前三类“实指望”句中,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因为第三类潜在预期的结果往往是偏向反预期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则是完全对立的两类。但实际上我们在语料中发现,有些情况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其中又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下例所示:

(9)半契约制允许不合标准的青年入教,部分参与契约,实指望他们支撑教会统治,完成清教革命向和平时期的过渡。它暂时稳定了人心。不久,各教堂为了争取较多会众的赞助,不得不进一步放宽节制……半契约制难以奏效,清教当局就辅以全区斋戒活动,下令集中忏悔,谴责腐败。(《读书》)

这一例中“实指望”后续句的结果有两个:一是“暂时稳定了人心”,二是“半契约制难以奏效”。也就是说对制定半契约制的人来说,一开始的结果是符合他们的预期的,但最后的结果则是相反的,即先“合”后“反”。

第二种情况如下例所示:

(10)昨天上午,在孙承祖的计划下由孙俊英出面召开的妇救会,实指望江水山会被奸案震怒,大发雷霆,动起手脚。这样一来,妇女们会火上加油,不把江水山打死,也叫他伤身流血。江水山虽没象他们预计的那样一开始就火起来,但终于动起手枪,失手打了冯寡妇。(《迎春花》)

上例中,“实指望”后续句的预期语义情况和上例相反,前面的后续小句“没像他们预计的那样一开始就火起来”是反预期的,但“但终于动起手枪,失手打了冯寡妇”则又是合预期的,即先“反”后“合”。

上面两例可以认为是反预期语义的迂曲形式,其中第一种情况可以称为弱反预期关联类,第二种情况是弱合预期关联类。但我们认为,反预期本质上是对预期的否定,而否定有量和质的否定两方面,“从量的角度而言,违预期信息包括不及与超过预期这两种情况”[8]12。上述两类形式应该属于量的否定,即不及预期,因而本质上还是属于反预期语义。

因此,从质的角度说,“实指望”后续句的预期关联是个程度问题。按照反预期义关联程度由弱到强,大致可排序为:合预期<潜在预期<反预期。

二、反预期关联类“实指望”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一)反预期触发性

上面分析的预期义关联排序是基于质的分析,但在实际语料中我们发现,不同预期关联类型在数量上是很不平衡的。我们以北大CCL语料库做封闭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预期关联类型的“实指望”后续句在语料中的分布比例

从表1可以看到,“实指望”句的预期关联语义类型中,“反预期”义关联占据绝大比例,为94%。同时,与典型反预期关联相关的“潜在预期”实质上都是偏向“反预期”义的,这样两者合在一起占比97.4%,反预期的关联偏向更加凸显。因此,结合量和质的统计来看,“实指望”句的突显语义关联是反预期关联,或者说反预期关联是“实指望”后续句的显赫特征。

“实指望”句的后续小句以“反预期”义为显赫特征也可以从其后续句中常用反预期标记得到充分证明。现有的反预期标记大致共有六种形式,即连词、插入语、副词、句式、语气副词和语序等[6]81。我们据此对“实指望”句中有反预期标记后续小句进行统计,进一步说明“实指望”与反预期后续句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上面的统计,具有典型反预期义的后续小句共计107例,其中有反预期标记的后续小句共90例,其中古汉语63例,现代汉语27例,总计占比84%。从具体的反预期标记上来看,古汉语中常见的有“那晓得/焉晓得、谁知、不想/不料、不意”等为主,现代汉语语料中的标记主要为“可是/但是/却、哪知/谁知、没料到/没想到、谁料/岂料、不曾想”等。这进一步证明,“实指望”凸显的语义功能就是触发反预期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反预期触发语,即“实指望”本身引导一个预期的语义,同时会强势触发一个反预期义的后续小句。

(二)句法语义特征

从语序形式上来说,“实指望”句中预期信息与反预期信息的顺序大都是先A后B。同时,在实际语料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反的语序,即先B后A,当然这样的语序并不影响其语义上反预期的基本格局。示例如下:

(11)他断不料枣木林那个地方已有了埋伏,实指望走到枣木林便有了生路,因此急急直向枣木林荡去。(《七剑十三侠(下)》)

(12)花子虚打了一场官司出来,没分的丝毫,把银两、房舍、庄田又没了,……花子虚道:“可知是我的帖子来说,实指望还剩下些,咱凑着买房子过日子。”妇人道:“呸!浊蠢才!我不好骂你的。”(《金瓶梅》)

反预期的类型分为“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反、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包括听说双方在内的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三种[4]225。因为“指望”是表达主语的一种预期①,因此从反预期信息类型上看,“实指望”后续句中的反预期信息是与主语的预期相反的类型。

从“实指望”句与后续句在语义倾向上来看,根据“指望”义是“期望”还是“料到”义有所区别。前文指出,“期望”义更多的是突出主语的一种积极愿望,一般而言,A是积极的,B是消极的,这符合说话人的心理倾向。

而如果是“料到”义,其语义更多是中性的,即其前后语义有可能A是积极的,B是消极的,如例(5)所示“我二人实指望山谷无人,不想巧遇你”。也有可能正好相反,即A是消极的,B是积极的,如:

(13)张二虎看这样款待,心中一动,说:“我并没有这么一个朋友。我张义今既被擒,我实指望一死,不想我今有这一段奇遇,真乃是人生之幸也!”(《康熙侠义传(下)》)

(14)张/明:(同唱)实指望母子不能相会,谁知今日又相逢?(庐剧《合同记》第二十九场)

(13)例中的A“一死”从客观语义上来说是消极的,B“我今有这一段奇遇”则是积极的,(14)例也如此。

有学者将期望和预期分开,认为“反预期信息有可能是期望信息,反期望信息也可能是预期信息”[13],这与“实指望”句情况是相同的。但我们认为这一区别并不影响句子预期语义总体上前后相反的格局。

三、“实指望”反预期关联的语义制约

“实指望”句的反预期触发特征与“指望”和“实”本身的词汇语义有相当关联。

(一)“指望”义的否定关联

“实指望”句的核心是“指望”,而“指望”所在的句子往往含有否定性特征,如:

(15)不说他了,只说武早吧,他如果再病下去,我们就指望不上 了……(《你在高原》)

(16)她除了模糊地盼望有一个孩子以外,任何别种生活,激动的或者热情的生活她都不指望 。(《温泉》)

上述几例可以看出,“指望”所在句子都有否定性表达,如否定词“不”等。

为了进一步证明“指望”句与否定性特征的关联,我们以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在“文学”类下输入“指望”共得到语料3011条,我们抽取前100条语料进行统计,去除重复例句,在这100条例句中,具有否定性特征的“指望”句共81例,占81%。

因此总体而言,“指望”句一个重要语义特征就是其隐含的否定性。正是这一否定性特征为“实指望”句的反预期关联提供了语义基础。因为“否定”代表了预期实现的不可能性,也即会发生反预期的结果。

但前文说过,“实指望”和“指望”在反预期关联意义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差别就是“指望”与反预期后续句没有很强的关联,即不一定有后续句,如:

(17)小将吴涛站在那里像一座小山,颇引人注目,但他的铁饼成绩在中国田径队里却不突出。为此,人们在赛前并没有指望19岁的吴涛夺取什么好名次。(《人民日报》2002)

(二)“实”义的添加强化

我们认为,“实指望”之所以能够触发反预期义后续句是因为“实”这一虚词语义添加强化的结果。“实”为副词性的“确实、的确”义[14]1179,具有主观情态特征。“实”所在的句子表达一个命题,加上“实”则表明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确认,如下例所示:

a.他确实知道。b.他果然知道。 c.他其实知道。

“确实”“果然”“其实”,“分别具有中性预期语义、正预期意义、反预期意义”[15]。“实指望”的“实”是“确实”含义,但因为“指望”本身具有否定倾向,因而通过“实”的添加强化了这一否定倾向,整个语句的预期义也发生了否定偏移,进而由中性预期偏向于反预期。

同时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实”与“实在”的用法相近。“实在”有“的确”义[14]1180,与“实”的解释相同。“实在”句出现的语境中,意外型结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16]。同时“实在”是“确信情态副词”,和其他确信情态副词相比,“实在”跟否定形式连用的比例相当高,而正是在否定句中其表现为反预期义,其反预期义是一种语用层面的语义[17]。这与“实指望”用法很类似,即“指望”常用在否定特征的句子中,“实”正好强化了这一否定的含义,并在语用层面产生了反预期义。

因此我们认为,“实指望”句的反预期关联是“指望”句隐含的否定含义带来的,其对反预期后续小句的触发性则是“实”的主观情态义强化带来的。

四、结语

与“实指望”用法相关的还有“原指望”“本指望”等,这两个形式与“实指望”相比,共性在于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发相关的反预期后续句。但不同的是,“实指望”本身的凝固程度要高于“原指望”“本指望”。我们在语料中还发现“原以为/本以为”“原觉得/本觉得”等形式,但与副词“实”组合的其他“实x”形式在语料库中只有零星的几例,如“实觉得”在BCC语料库中只有6例。这表明“实指望”已有一定固化,具有特定语义属性。

“实指望”句的反预期触发效应是在情态副词“实”与具有语用否定用法的“指望”组合使用情况下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还有哪些类型的组合也具有相近的功能,或者与其他组合相比在反预期触发性上呈现的程度等级如何。

注 释:

①“实指望”句反映的预期义有时候是说话人的预期,但当说话人和句子主语代表的言者不一致时,“实指望”句的预期实质上还是主语的预期,而非说话者。

猜你喜欢
语料关联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奇趣搭配
智趣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