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辉
(中建二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在土建工程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物的内外美观性、功能完善性与使用安全性,是建筑装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从目前来看,受惠于技术进步与行业改革,建筑装饰工程涉及的装饰材料、装饰结构越来越多样化,相应的技术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要保证施工效果与用户体验处于较高水平,就必须在管理上下足功夫,切实提升各类施工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先进性与适宜性。
建筑装饰工程具有科学性、工业性、经济性、艺术性等多重属性,一项优质装饰工程的建设完成,不仅要全面符合相关行业规范、技术标准,还应满足用户在性价比、装饰风格、施工时限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所以,在开展相关技术管理工作时,应明确此类工程特点,并据此将质量、进度、成本、效果等管理内容纳入实践体系之中。除此之外,施工技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施工技术与施工条件的匹配性,施工人员的素养水平,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的性能、质量等。因此,相关技术管理工作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需要管理人员尽可能地对所有影响因素及风险隐患做出分析应对,并保证管控行为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1]。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与把控者,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极为关键。若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方面有所欠缺,将很难找出现场施工的技术缺陷,进而导致技术管理流于形式。反之,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不仅能规范技术操作、减少施工风险,还能切实推动技术方案的优化调整与改进创新。所以,相关企业必须意识到“人”这一主体要素的关键性,着力打造出专业化、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方面,在招聘技术管理人员时,应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充分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既往项目成果等,以便从基础上提高技术管理人才的素养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如开展优秀装饰案例分析会、举办装饰新技术专题讲座、派遣技术管理人员参加行业性交流活动等。这样一来,能使技术管理人员丰富知识储备、锤炼技术本领、强化管理能力,确保其更专业地投入装饰施工技术管理中。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考核制、责任制、奖惩制等人员管理制度,以端正技术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避免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管理风险。
将更新、更好的技术工艺、设备工具或施工方法应用到建筑装饰工程当中,实现旧技术缺陷的弥补或原有施工效益的提升,是技术管理的重点目标。具体来讲:
首先,可运用装配式技术工艺。与传统的现场装饰施工方式不同,装配式工艺实现了工厂标准化生产与现场高效化施工的有机融合,不仅能达到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目的,还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建筑装饰的美观性和功能性。现阶段,业内常见的装配式装饰施工类型包括集成式、组合式、整体式、管线分离式等,这些类型的施工方法均为先在工厂中生产出装饰所需的板材、管线、支撑构件等建筑材料,再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合安装,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组合安装方式的不同。对此,在开展施工技术管理实践时,相关人员应做好如下把控:
1)装配式装饰构件的规格尺寸,应以建筑内部的预留空间为基准,如房屋的开间尺寸、门窗的洞口尺寸等。从分模角度来讲,若预留空间的宽为nM,则其高度的分模数列应为nM/2,构件安装节点及安装接口尺寸的分模数列均应采用nM/2、nM/5或nM/10(n为自然数,M为模数)。在此基础上,还需根据建筑装饰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调整,从而在保证装配式构件安装可行性的基础上,避免隐藏性构造偏差的出现。
2)为了满足用户的建筑使用需求,应对装配式构件及其组合结构的功能性进行把控,并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参数指标。例如,为了保证户内条板隔墙的隔音质量与结构强度,应对装配式墙板构件的厚度提出严格要求。若为单层墙体,则构件厚度应大于90 mm;若为双层墙体,则构件厚度应大于60 mm,并在墙板层间留出10~50 mm的间隙,从而实现更好的隔音与保温效果。在此基础上,若墙体存在一定的负重需求,如吊挂电视机、安装悬空柜等,还应保证墙体构件的安装固定点不少于2个,且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超过300 mm,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条板隔墙的稳固性。
3)基于建筑装饰工程的美观性、艺术性要求,相关人员在监管把控装配式构件尺寸规格、安装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构件的外观进行审核检查。一方面,要保证构件实物与设计要求、采购内容相一致,不可出现颜色、质感、纹理、形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应对多个构件进行对比,查看是否存在同类构件色差明显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所有构件安装完成后,建筑空间呈现出良好的整体性,达到最佳的装配式装饰效果[2]。如图1所示。
图1 某装配式装饰工程结构图
其次,可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工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装饰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及工具的合理利用。从技术管理的角度来讲,可将BIM技术与装饰施工的设计管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成工程质量的综合提升。例如,相关人员可通过影像采集、参数输入的方式,将建筑结构与设计方案以三维模型的形式生成在BIM平台中(见图2),这样便可具象化、全角度地对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了解现有方案是否符合建筑空间的实际条件,有无结构上的设计冲突或设计遗漏。在此基础上,还可将BIM模型展示给用户,并进行整改意见的征询,既能帮助设计人员更合理地完成装饰方案设计,为施工过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还能确保装饰效果更符合用户需求。再如,相关人员可将不同装饰构件的模型数据输入BIM平台中,并运用动态模块演示多个构件之间的安装位置、安装流程及连接固定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引导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更准确地执行技术流程、组合预制构件,达到保质、高效的施工效果。
图2 某装饰工程的BIM效果图
最后,可运用绿色化施工技术。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也是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及其管理的重点发展方向。现阶段,常见的绿色装饰材料包括硅藻泥涂料、天然乳胶漆、纸草路面砖、实木复合板、防霉壁纸、杀菌壁纸、石墨烯保温板等。将这些材料应用到装饰施工中,不仅能改善建筑空间内的环境质量,还能达到节能、吸音、防水等效果,进而提升装饰技术的功能性,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使用体验[3]。
为了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相关人员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建设期间,必须要树立全程化的管理理念。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应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并从建筑结构、环境条件、用户需求等角度入手,分析施工方案、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和优质性。若分析结果无异常,则可开展后续的施工作业。反之,则应协同设计人员对图纸、方案实施进一步调整;其次,在中期施工阶段,应着重关注各装饰环节中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规范性与技术流程的正确性、完整性。例如,装饰工程中抹灰工程的规范流程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对实际的施工成果进行检验,不仅要保证做到图实相符,还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的具体要求。例如,DBJ/T 61-37—201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装配式装饰构件安装孔尺寸的检查方法与允差范围见表1。最后,在装饰工程各项施工环节基本完成后,技术管理人员可先使用游标卡尺、测距仪、万用表等工具进行自检。若现场检测合格,则可交由监理人员实施进一步核验,最终实现竣工交付。反之,若未通过检测,应及时对装饰结构中的故障点位进行施工调整或返工重修,以保证在合同规定期限内达到理想化的装饰效果。
图3 抹灰工程的施工技术流程
表1 预制构件安装孔的检查方法与允差范围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与技术管理的落实水平直接相关。在管理实践中,相关人员务必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切实树立责任意识与趋优意识,为技术管理夯实主体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全程化管理、严格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并结合实际的工程需求,积极推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运用,最终促成管理成果与技术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