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左平,施晶晶
(光明母港(上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217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西瓜种植以金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崇明区为主,其中崇明区与浦东新区西瓜生产面积之和约占全市西瓜生产面积的50%[1]。瓜绢螟是西瓜整个生育期危害严重的虫害之一。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属鳞翅目螟蛾科中国绢野螟属(Diaphania)害虫,又称瓜螟、瓜野螟、瓜绢野螟,瓜绢螟成虫体长11 mm左右,头部、胸部呈黑色,腹部呈白色,末端具黄褐色毛丛,前后翅白色透明,后翅外缘呈黑色宽带。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网纹。高龄幼虫长25 mm左右,头部、胸部呈淡褐色,腹部呈草绿色,背部两条纵向白色宽线较明显,为识别瓜绢螟的主要标识,气门呈黑色。蛹长14 mm左右,深褐、外被薄茧。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不完全5代,发生时间为6月下旬—11月上旬,各虫态除第1代外其余各代均有重叠现象,第2~4代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瓜绢螟主要为害葫芦科作物,为害严重除黄瓜、丝瓜、苦瓜等蔬菜以外,还为害西瓜、甜瓜等[2-5]。崇明区目前主要采用 “台州大棚西瓜高效种植模式” 取代了传统的露天种植。由于7月—10月温度适宜,且瓜绢螟生育期与瓜类作物生育期吻合,食料充足,设施大棚内又缺乏天敌,瓜绢螟世代重叠,为害较为严重[6]。为害时,瓜绢螟主要啃食嫩叶导致叶片缺刻,或在叶背啃食叶肉仅剩表皮,为害严重时造成植株叶片大量穿孔或仅剩茎蔓。在植株生长后期,幼虫常啃食幼嫩瓜果,取食瓜果表皮,使表皮呈花斑状,严重时影响西瓜的生长,同时使西瓜的商品价值严重下降[7]。如果防治不及时和防治方法不正确,将对西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在瓜绢螟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剂型和作用机理的新药层出不穷。文章从市场上挑选了5种当前生产中常用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进行防效对比,从中筛选出一种或几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便于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试验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长征农场光明田原区域内蔬果基地西瓜大棚内。
15%茚虫威悬浮剂(安打)富美实(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25 g/L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45%丙溴·辛硫磷乳油(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1.8%阿维菌素乳油(河南勇冠乔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
美都,由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培育。
背负式电动压缩喷雾器(超农力牌3WBD-20型,工作压为0.7 MP,三孔雾化喷头),由超农力(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于2021年8月中旬在上海市崇明区长征农场光明田原区域内32连队部南侧简易西瓜大棚内进行。试验塑料大棚占地面积约324 m2,棚内采用白色透明地膜覆盖栽培,双蔓整枝,单排种植,株距25 cm,常规管理,棚内约种植400株西瓜苗。2021年7月14日进行播种,7月31日进行移栽。试验时,秋茬西瓜正处于结实期,西瓜长势一致,此时瓜绢螟为害较为严重。
试验共设6个处理,按厂家要求配置农药浓度,即质量分数为15%茚虫威悬浮剂兑水稀释至2 000倍液,25 g/L溴氰菊酯乳油兑水稀释至800倍液,45%丙溴·辛硫磷乳油兑水稀释至9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兑水稀释至1 000倍液,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兑水稀释至1 500倍液,以清水为对照组CK,用药液量为用药液量30 L/0.067 hm2。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随机抽取,面积为10 m2,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雾。
每小区随机选取5株西瓜,调查用药前的虫口基数与用药后1 d、3 d、7 d的活虫数。
药效计算按以下公式进行:
应用SPSS 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ANOVA的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各处理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药后1 d后,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86.4%,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处理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58.61%,15%茚虫威悬浮剂、25 g/L溴氰菊酯乳油、45%丙溴·辛硫磷乳油处理效果接近,防治效果分别为71.62%、78.6%、73.57%。药后3 d,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效果达到100%,防治效果增量最大的为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处理,防治效果增加25.24%。药后7 d,防治效果最好的仍为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为96.84%,较第3 d有所下降,防治效果最差的为45%丙溴·辛硫磷乳油处理,为79.12%。所有处理防治效果较第3 d均有少量下降。
表1 不同药剂防治瓜绢螟药效试验结果Tab.1 The efficacy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agents against melon silk borer
试验结果表明,在厂家推荐浓度下各药剂防治效果显著,均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效果最为明显,药后7 d可达96.46%。瓜绢螟1~3龄幼虫食量较小,耐药性差,化学防治对1~3龄瓜绢螟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龄后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匿居取食叶片,药剂喷洒难度高,且3龄后幼虫抗药性增强,化学防治效果严重下降,新羽化的成虫会继续产卵,仍产生幼虫[8,9]。由试验可知,瓜绢螟爆发时世代重叠,药后7 d较药后3 d瓜绢螟数量又有少量回升,所以用药7 d后,应再次对西瓜进行补喷,但由于瓜绢螟易产生耐药性,可采用上述药剂交替使用,喷药时叶片正反均匀喷雾,喷雾时间选择上午8时或傍晚进行,由此延缓瓜绢螟的耐药性的产生,达到防治效果,采收前7 d停止用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
朱琳等[10]人研究表明,采用高阶倍压电路在较差的带载能力下,可以用来杀灭害虫,利用高压静电对瓜绢螟的灭杀率可达63.55%~70.39%,对益虫瓢虫灭杀影响远低于化学防治;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与黑光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童永久等[11]人研究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可以有效降低害虫产卵量与虫口密度,减少杀虫剂使用频次。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越来越智能,通过程序设定,可以自动识别温室大棚中的害虫与益虫,通过捕捉的方式来防除大棚里的瓜绢螟。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微生物源杀虫剂,王培等[12]人的研究表明32 000IU·mg-1苏云金杆菌干悬剂1 000倍液药后7 d防治效果可达82.49%。研究表明蓖麻叶片粗提物对瓜绢螟有明显的拒食与毒杀作用;合理利用生物天敌,瓜绢螟的寄生性天敌有螟黄赤眼蜂瓜螟小室姬蜂、瓜螟绒茧蜂、拟澳洲赤眼蜂、菲岛扁股小蜂等。在瓜绢螟防治过程中,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生物天敌,可以取得不错的防效。根据研究发现,当瓜绢螟卵寄生达60%时,可避免使用杀虫剂。
塑料大棚通风口处采用适当目数的防虫网覆盖可为瓜类种植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避免害虫入侵产卵,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西瓜收获以后及时清理棚内死藤,降低蛹量与蛹的成活率,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必要时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摘除有虫卷叶,降低虫口基数。采收后,高温焖棚,对瓜地进行灌水,增加土壤温度、湿度,经过7~10 d焖棚处理,可以起到明显的杀虫灭卵效果,降低成虫羽化率[7]。进行轮作,减少食源,瓜绢螟为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葫芦科作物,其他可能为害番茄、茄子等蔬菜,可采用轮作方式,与其他非食源作物(如芹菜、辣椒等)进行轮作,减少食物,从而降低虫口密度[2]。
由于种植模式和生长环境的改变,瓜绢螟的发生和发展也随之改变,瓜绢螟的防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采用低毒、高效、残效期短的化学防治手段是瓜农们的首选,在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指导下,除化学防治外,通过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