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出《穆桂英挂帅》杰作惊天

2022-10-21 13:52鲍世远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4期

鲍世远

20世纪50年代,上海解放不久,戏曲舞台演出逐渐繁忙起来,文化局戏改处看戏任务也多了起来。

有观众反映,外地有个豫剧团在上海郊县演出《穆桂英挂帅》,戏不错,演员好,剧团很有生气,但是条件并不好。戏改处的同志看了戏说:“外地剧团初到上海,人地生疏,剧种比较陌生,居然靠戏吸引了观众,站住了脚,尤其是主演穆桂英的马金凤,气质好,表演好,嗓子好,观众看好她,真不容易,只是现在戏比较松散,太长,大有精炼提高的余地。”

上海戏曲界的同志在征得豫剧团和马金凤的同意后,在尊重原作、保留精华、加强重头戏、保留好唱腔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并且安排豫剧团在市中心剧场上演。

当年,上海市政府举办春节慰问驻沪解放军活动。组织慰问团加文艺演出团,分别前往郊区、海防、岛屿等地进行慰问。马金凤闻讯要求参加慰问活动,市领导满足了豫剧团的请求,马金凤满心喜悦地带着经过修改加工的《穆桂英挂帅》来到军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我,保国臣……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率三军”,穆桂英威武不屈、斗志昂扬的英勇气概,在军营中热情传颂。

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

经过不断的打磨修改,豫剧《穆桂英挂帅》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赞赏,马金凤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肯定和喜爱,人们对马金凤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马金凤出身艺人家庭,出生在山东曹县,幼年随父亲学戏,1931年到河南开封,跟随马双枝学豫剧,初学须生、武生,后改学青衣。她14岁登台,在郑州、豫东一带演出,曾赢得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美誉。

马金凤在艺术上要求认真严格,生活上做到艰苦朴素,演戏要千锤百炼,生活上要知足常乐。豫剧《穆桂英挂帅》在观众的热情建议下,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影响更加扩大。

1953年,正在上海的梅兰芳先生听说豫剧《穆桂英挂帅》很好,兴致勃勃地前去观摩。看戏后他说:“我在上海第一次看了马金凤表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虽然和‘穆桂英’做了40年的朋友,还不知她在晚年有重新出征的故事,她那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们有着感情上的共鸣。”

接着,梅先生竟然以极大热情,连看三次马金凤的戏。最后一天看戏结束,梅先生祝贺她演出成功,同时邀请她抽点时间到自己的上海寓所细谈。

梅先生为什么如此热情邀请马金凤去做客呢?

因为梅先生三看豫剧,有意愿想把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使京剧舞台上多一出新戏,也为他晚年的舞台生活添上一点光彩。

马金凤应约来到了上海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梅先生寓所,走进“梅花诗屋”,一派清新淡雅的艺术氛围迎面扑来。

梅先生和马金凤见面细谈,不知道有多高兴。一个是菊坛“名旦”,一个是豫剧“帅旦”,他们是国家的瑰宝,也是艺坛的精英。

梅先生满面笑容地对马金凤说:“京剧原来没有这出戏,我也没有演过晚年的穆桂英,这次看了您演的这个戏,我很喜欢这个角色,我真正感到豫剧是个有发展的剧种,蕴藏着许多我要学习的东西。比如,戏中穆桂英出征前,披戎装,大段唱腔,见功力,有气势,真精彩。这是不经艰苦磨练,万万办不到的,真使人动容震撼。”

马金凤告诉梅先生,在舞台上梅先生用不同的眼神表达不同的心态,恰到好处,非常传神,看似简单,实际很不容易,您在舞台上,一个很快的眼神,能够表现一种心情,很见功力,同样要下功夫。梅先生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醉眼迷倦,从眼神中反映出内心的悲苦;在《宇宙锋》中饰演假装疯狂的赵艳容时使用的眼神,同样表现艺术的神采。

后来,梅先生特地赠送凤冠一顶,还高兴地接受马金凤为徒。

梅先生决心排演《穆桂英挂帅》,但另一方面,他感到困难不少,需要群策群力,一个一个去克服。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准确把握穆桂英思想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前后转变。他说:“穆桂英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过去,我只是以刀马旦的姿态去塑造她的青年形象,可是这出戏里的穆桂英却从一个饱经忧患、退隐闲居的家庭妇女,一变成为统率三军的大元帅,由思想消极转到行动积极,从她半百年龄和抑郁心情来讲,在未挂帅以前,应该先以青衣姿态出现,像这样扮演身兼两种截然不同行当的角色,我还是初次尝试。”

在排演过程中,梅先生十分勤奋,无论人物的站位、表情、语气、动作都经过反复排练,力求准确到位。这出戏的导演郑亦秋亲身感受到,梅先生在排练中不但虚心听取意见、博采众长,而且有几个特点:

一是理解深透,内心线索清楚。

二是外部技巧运用自如,节奏鲜明。

三是善于积蓄力量,劲头用在最要紧处。

四是在别人表演中,适应别人的节奏,相当和谐。

1959年5月25日,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院隆重上演。演员阵容整齐强大:梅兰芳演穆桂英,李少春演寇准,李和曾演杨宗保,袁世海演王强,李金泉演佘太君;青年演员夏永泉演杨文广,杨秋玲演杨金花。首都观众以最热烈的掌声、喝彩声答谢梅先生和众多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和辛勤劳动。戏演完了,观众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场。

梅兰芳和马金凤

戏演出成功了,但是成功得来不容易。

京剧名家于连泉(小翠花)看完戏后说:“这出戏很难演,要有扮相,有嗓子,有基本功夫,还要有元帅的气度,而且还不能离开青衣的范围,要演得稳重而又大气,才合乎这时穆桂英的身份。”

这两出《穆桂英挂帅》,一是马金凤的成名作,一是梅兰芳晚年的代表作。两出好戏,各领风骚,享誉神州,是两位大师心灵相通、共同研讨、相互交流、精心塑造的古代巾帼英雄高扬爱国精神形象的杰作。

马金凤说:“不间断地为观众演戏,是我一生中的大事,因为戏比天大,观众最亲。”

马金凤为培养青年,发展豫剧,广收学徒,担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为学员们讲课传艺。晚年她也不顾高龄,坚持演出,不断修改加工保留剧目,坚持练功谈艺。2013年以来,她才减少演出,但对发展豫剧,薪火相传,永不停步。

马金凤的儿子马建新说,今年是马金凤百岁大寿,一家人在青岛为“帅旦”妈妈祝寿,妈妈身体一直比较好,今年5月26日,她感觉身体不舒服,饮食不佳,进医院体检,终因心力衰竭,于5月29日安详离世。

大师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这两出《穆桂英挂帅》,却誉满神州,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