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稼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航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作战能力的日臻完善,航母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以航母为主战武器的战争实践越来越多。尤其是美军,逢战必有航母,也必派航母。航母不仅是美军实施军事威慑的主要手段,更是美军最重要的海上作战平台。同时,自从有了航母,美国海军曾一度不可一世,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就成了美国海军绝对的主力。那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便是一个例证:一旦发生战争,美国总统便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也足见美国总统和美军对航母的高度依赖。
/ 美国海军在1942年就开始组建航母战斗群。
航空母舰在二战中的经典战例非常具有代表性。1940年1月,英国海军奇袭意大利塔兰托港,首次向世界展示了航空母舰全新的作战方式。12月,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偷袭美国珍珠港,使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得到充分检验。1942年5月,珊瑚海大战成为航空母舰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对决。6月,中途岛海战将航空母舰决战决胜的地位作用推向了顶峰,战列舰从此彻底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944年5月,马里亚纳海战爆发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决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0月,莱特湾海战成为历史上最后一次航母之间的对决,兵败如山倒的日本海军彻底走向覆灭。
纵观整个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马里亚纳海战是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战斗群之间的对决,因为在1944年以前,日本始终将战列舰作为舰队旗舰和海战的绝对主力,航母编队只是作为分舰队旗舰或主要兵力参与作战行动。直到1944年初,日本才真正参照美国海军的编制方式,将航空母舰排在战列舰序列之前,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编组成立了第一机动舰队。而美国海军早在1942年就按照航母战斗群的全新编制不断锤炼部队,双方兵力规模和作战经验均差距明显。
1944年6月,美军开始准备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由于该群岛能够作为B-29重型轰炸机直接空袭日本本土的第一个战略支点,可加速削弱日本的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因此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日本为了坚守马里亚纳群岛这个重要据点,派出9艘航母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携带439架舰载机,配合岛上守备部队的480余架岸基飞机。作战中,美军派出强大的第5舰队从塞班岛方向直扑而来,第5舰队指挥官由中途岛海战中崭露头角的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担任。该舰队下辖由15艘航母和891架舰载机组成的第58特遣舰队,以及准备展开两栖登陆作战的第51特遣舰队。
6月18日至20日,前后仅历时3天的战斗以美军大胜告终,整个战况基本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毫无经验的日本飞行员和性能已不再占优的零式舰载机被美军海军新型的F6F舰载机绞杀殆尽。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决战中,刚刚组建的日本第一机动舰队损失了3艘航空母舰、2艘油船、390余架飞机,另有4艘航空母舰和3艘其他舰船受轻伤,而驻守马里亚纳群岛的日本岸基航空兵则基本全军覆灭。美军第5舰队仅5艘舰船受轻伤,总共损失120余架舰载机和76名官兵,其中80架飞机和49名飞行员的损失还是发生在6月20日黄昏最后一波次追击敌舰返航后,因舰载机油料耗尽和夜间指挥困难,在着舰降落过程中出现的飞行事故损失。
战例点评:英军奇袭塔兰托、日军偷袭珍珠港、美日中途岛海战等都具有开创性的战术意义,同时又包含各种偶然因素或人为成分,因此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著名战例。马里亚纳海战则是美国强大工业产能和综合国力的直接结果,与前期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不同,此时的美军在装备性能、数量规模、人员素质、作战理论、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已经拥有了巨大优势,这是日军任何战术上的胜利均无法扭转的必然结果。因此,海战的胜负和双方伤亡的巨大差距也显得理所当然,失去了偶然性和戏剧性,马里亚纳海战“碾压”式的胜利使日本海军再无反败为胜的可能。
/ 马岛海战中的英国特混舰队。
1982年4月至6月,英国和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爆发战争。英国皇家海军派出了317特混舰队远程奔袭,最终登陆马岛取得了战争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中的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和“海鹞”垂直起降舰载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再次证明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参战的英国皇家海军317特混舰队由海军上将费德豪斯指挥,下辖3个分舰队。其中,317.8分舰队是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上作战编组,由海军少将伍华德指挥;317.0分舰队是负责两栖登陆的作战编组,由海军准将麦可克拉普指挥,登陆部队由海军陆战队第3旅、陆军伞兵突击团和装甲团组成;320.9分舰队由4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阿根廷海军虽然同样拥有1艘老旧的英国“巨人”级航空母舰“五月二十五日”号,但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国“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击沉后,慑于英国水下威胁再未出港参战。因此,马岛海战的胜负主要由阿根廷岸基作战飞机与英国航母舰载机之间的战斗决定。
由于英国特混舰队的2艘航空母舰均是轻型航母,“竞技神”号仅能搭载12架“海鹞”舰载机,“无敌”号仅能搭载9架“海鹞”舰载机,剩余空间还需要搭载多架“海王”“山猫”等直升机,用于执行反潜、反舰、救援、运输等多用途任务。因此,21架“海鹞”舰载机成为了英国海军航空兵的出动上限。为了抗衡阿根廷数量占优的岸基飞机,弥补航空母舰舰载机数量的不足,英国临时将4艘集装箱货轮改造为“舰载机运输船”,用于向前线运送海军版“海鹞”舰载机、空军版“鹞”式战斗机,以及用于两栖登陆作战的各型直升机。在战争中,被阿根廷空军误判为“无敌”号航空母舰而用“飞鱼”导弹击沉的“大西洋运输者”号正是其中一艘“舰载机运输船”。
虽然英国舰载机部队始终未能有效掌握海上制空权,但是勉强为特混舰队提供了空中保护伞,限制了阿根廷飞机的活动范围和进攻路线,避免了本方舰船的进一步损失。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共死亡255名英军、649名阿军以及3名平民。阿根廷方面总共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0余架,英国方面总共损失舰船16艘、飞机30余架。英国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部队总共起降了2370余架次,以损失6架舰载机的代价,取得了击落24架飞机、击沉击伤9艘舰船的战果。阿根廷则依靠英勇的空军飞行员,在劣势情况下取得了几乎全部战果,甚至两次错失重创英国航空母舰的机会,差点一举扭转战局。
战例点评:马岛战争是冷战期间爆发的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也是二战结束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岛礁登陆作战行动。英国皇家海军特混编队长途奔袭,虽然侥幸获得惨胜,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英国轻型航空母舰在作战中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数量紧缺的舰载机在面对敌方岸基航空兵时,仅能勉强执行防空截击任务,往往顾此失彼、首尾难顾。在没有预警机提供远程预警的情况下,舰载机甚至无法满足空中战斗巡逻任务的使用需求,特混编队薄弱的防空网只能舍小保大,由前出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一字排开进行对空探测警戒,使得阿根廷空军多次觅得战机攻击得手,导致特混编队一半数量的作战舰船均遭到击沉或击伤。若非阿根廷空军仅有5枚法制“飞鱼”反舰导弹且无法获得补充,马岛战争的结果势必完全不同。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集结了各型作战舰艇247艘,航空母舰9艘,官兵6万余人,其中美国海军舰艇数量占50%以上,综合战斗能力更是达85%以上。联军部队的海军力量共编为6个作战编组,包括波斯湾作战编组、红海作战编组、中东作战编组、两栖登陆编组、战斗支援编组和地中海作战编组。美军出动的6个航母战斗群搭载480余架舰载机分别部署在波斯湾和红海两个主力作战编组中,波斯湾作战编组包括“中途岛”号(CV-41)、“突击者”号(CV-61)和“罗斯福”号(CVN-71),主要打击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红海作战编组包括“肯尼迪”号(CV-67)、“萨拉托加”号(CV-60)和“美国”号(CV-66),主要打击伊拉克全境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法国“克里孟梭”号、“福熙”号和英国“皇家方舟”号等3艘航空母舰也参加了作战行动。战争开始后,由于伊拉克境内目标众多,导致波斯湾作战编组兵力吃紧,“美国”号航母被紧急调往波斯湾方向增援,从而组成了冷战至今极为罕见的4航母战斗群,番号为美国海军第154特混编队,作战代号为“祖鲁”战斗群。
/ 新型FA-18舰载机开始逐步替代专用的舰载攻击机。
海湾战争中,美国航母战斗群在海上封锁、对海作战、对空拦截、对地打击等方面均取得了亮眼的战绩,特别是航母战斗群作战舰船携带的“战斧”巡航导弹,成为首波突击伊拉克军用机场、指挥所、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的利器,极大减少了联军部队的伤亡。作为航母战斗群核心的航空母舰和舰载机部队,虽然暴露出对地作战能力严重不足的弱点,但是在作战全程中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肯尼迪”号航母为例,舰载机部队共进行了114轮对地打击,出动舰载机2895架次,消耗弹药3.5万吨。另外,新装备的F/A-18舰载机首次大规模参战,其中海军出动106架,陆战队出动84架。通过实战检验,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的综合作战能力足以替代专用的A-6和A-7舰载攻击机,从而进一步提升航母舰载机在攻击行动和空战行动中的作战使用灵活度。
/ 美国“祖鲁”战斗群战争结束后的力量展示。
海湾战争作为二战以来颠覆传统作战观念和建军备战思想的一次高科技战争,成为世界军事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全域作战、电磁制胜、空中制胜、零伤亡等新兴概念,推动世界各国加快军事变革的步伐。在这次战争中,联军部队以阵亡223人,损失飞机68架、坦克35辆、舰艇2艘的微弱代价,造成伊拉克军队2万余人阵亡,8.6万余人投降,损失飞机300余架、坦克3800余辆、装甲车1400余辆、火炮2900余门、舰艇140余艘。航母战斗群在远程力量投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作战行动中的多用途特点,再次坚定了美国海军发展大型核动力航母的决心。海湾战争后,功勋卓著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随即退役,美国海军逐步进入了“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全新时代。
战例点评:海湾战争期间,虽然美国航母战斗群表现不俗,但是在对地作战能力上的短板却暴露无遗。由于伊拉克军队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因此,航母舰载机部队按照冷战思维准备的战略战术,以及为应对大规模海上决战而装备的各型武器系统,在这场以对地打击为主的战争中,很多缺少用武之地,特别是机载对地打击装备与空军差距明显,缺少空对地作战任务分配系统、对地目标指示设备、对地精确打击武器、机载目标识别系统和轰炸效果评估记录设备等各类关键装备。在持续38天的空袭行动中,美国空军是对地打击的绝对主力,而海军舰载机部队则主要在空军的指挥和引导下,对低威胁目标执行传统的临空轰炸任务,投放的还是越战时期的非制导炸弹,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可想而知。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立即开始探索转型道路,加紧新型武器装备研发,以适应新的作战需要。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绕过联合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2003年3月20日,美军F-117隐身轰炸机突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对总统萨达姆的斩首行动,从而拉开了战争的序幕。2003年4月,联合部队占领伊拉克,大型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此时美军阵亡262人,事故死亡123人,英军死亡33人。随后,美军战斗部队在伊拉克陷入了历时7年的游击战争,直到2011年12月美国战斗部队全部撤出伊拉克时,美军共死亡4497人,英军共死亡179人。在这次战争开始时,美国海军集结了5个航母打击群,其中,波斯湾部署了“小鹰”号(CV-63)、“林肯”号(CVN-72)和“星座”号(CV-64)航母,地中海部署了“罗斯福”号(CVN-71)和“杜鲁门”号(CVN-75)航母,战争爆发后不久,“尼米兹”号(CVN-68)替换“林肯”号参加作战行动,始终保持了5艘航母的兵力规模。由于伊拉克防空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加上海湾战争的经验总结,联合部队的海空军力量在开战首日的空袭强度和打击规模就超过海湾战争第一周的总和。。
/ “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 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美国航母舰载机混合编队。
战争开始后,由于针对萨达姆的斩首行动失败,联合部队随即发起大规模空袭,作战目标覆盖伊拉克全境,美国5艘航母的舰载机联队均按照最大出动率参加了作战行动。开战1个月内,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总共出动5568架次、空中加油机出动2058架次、E-2C预警机出动442架次,每艘航母日均出动120—130架次,共投掷5300枚航空炸弹,其中95.7%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激光制导炸弹和GPS制导的新型“联合制导攻击武器”(JDAM)。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1个典型的航母舰载机联队包括10架F-14、36架F/A-18C/E、4架EA-6B、8架S-3B、4架E-2C、7架SH-60直升机。其中,“林肯”号搭载的F/A-18E“超级大黄蜂”舰载机首次参加实战,其对地攻击能力和空中自卫能力比F/A-18C显著增强,并且具备带弹着舰能力。老旧的EA-6B舰载电子战机携带新型的电子干扰吊舱和“哈姆”反辐射导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伊拉克军队基本丧失了成体系的空中拦截和地面防空能力,因此,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举进攻的联军机械化部队提供空中近距火力支援。航空母舰不再需要出动大机群对预定军事目标进行突袭,而是需要持续保持小机群的空中战备状态或快速出动状态,时刻响应地面部队提出的火力支援请求。为满足小机群连续出动和回收的高强度工作状态,航母飞行甲板采用了弹射与回收同步作业的方式,由舰艏1台弹射器负责随时弹射舰载机,斜角甲板则保持舰载机着舰作业能力。同时,美国航母首次允许舰载机按照最小油量标准进行着舰降落,若拦阻失败则复飞后立即由空中待命的加油机进行加油。
战例点评:美国海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后,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具备在公海上挑战美国海军舰队的能力。因此,提出了“由海向陆”的转型理念,强调航母在近岸和相对狭小封闭的海域进行作战的能力,主要以发展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为重点。随着“航母打击群”概念的问世、舰载机机载设备和武器的全面升级,海军航空兵对地作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并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检验。美国通过强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使空军、海军、陆战队的空中力量均能够共享战场态势,实现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在伊拉克战争初期,舰载预警机保持24小时空中警戒,随时响应地面部队指示和联合指挥中心分配的打击目标,并立即指派给就近的舰载机部队。约80%的舰载机部队均是在空中待命期间接到预警机分配的作战目标,从而使得航母舰载机联队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时敏目标作战反应速度大幅提升,将从发现到摧毁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小时左右。
2016年10月,俄罗斯海军派出了由“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北莫尔斯克”号和“库拉科夫”号反潜舰等7艘军舰组成的航母编队,从北莫尔斯克海军基地出发前往地中海参加叙利亚反恐作战行动。这次作战行动是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和苏-33舰载战斗机服役25年以来首次投入实战。11月15日,第一架苏-33舰载机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起飞作战,随后,新型的米格-29K也起飞进行了性能测试和作战试验。2017年1月,“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编队结束作战行动返回北莫尔斯克海军基地。在不到两个月的实际作战行动中,“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编队共组织420架次战斗飞行任务,摧毁1200余个地面目标。另外,两架卡-52武装直升机利用航母进行了两栖攻击作战战法检验。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编队在这次作战行动中,主要针对战事不太激烈的地区进行对地打击,由于敌方没有防空能力,因此舰载机部队通常使用空对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进行攻击,以尽可能提高命中率,减少平民伤亡和附带损失。从舰载机的技术性能和作战效能看,仍基本停留在冷战水平。由于俄罗斯国力衰退,唯一现役的航空母舰长期没有得到升级和维护,本次作战行动中参战的航母官兵并不是满编状态,舰载战斗机和飞行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大约4架新型米格-29K和8架老旧的苏-33舰载战斗机。在这种兵力配置下,航母舰载机编队实际上是在利用反恐战争对航母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性能和甲板保障能力等进行作战检验,舰载机部队还组织了诸多架次的夜间作战行动,检验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正在进行甲板调度作业。
航母编队虽然执行的是低强度对地打击行动,但是依然因为人员素质和装备性能等原因导致两架舰载机在着舰降落期间损失。11月13日,1架米格-29K舰载机由于航母在回收其他舰载机时出现阻拦索断裂事故,导致无法降落,最后燃油耗尽坠海,飞行员成功弹射。12月5日,1架苏-33舰载机在降落过程中,阻拦索再次断裂,导致舰载机冲出斜角甲板坠入海中,飞行员顺利逃生。经过事后调查,阻拦索断裂的原因既有装备质量和维护保养的问题,也有舰载机着舰位置偏离航母降落跑道中心线过远,导致阻拦索受力不均的问题。出现阻拦索断裂事故后,一度导致航母失去舰载机起降能力,剩余舰载机被迫转场至叙利亚的俄罗斯军用机场降落。需要指出的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阻拦索与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属于同一型号。
/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