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评
先计算,后冒险。
——赫尔穆特·毛奇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 奇(1800—1891),又称老毛奇,德意志统一的重要功臣,曾任普鲁士元帅和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德国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出版有《毛奇全集》《毛奇军事著作》等军事著作。
在德国历史上,毛奇和威廉一世、俾斯麦被称为带领普鲁士人完成统一梦想的“铁三角”,他不仅在德国统一的重要战争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而且还亲手打造了德国的王牌军事系统——总参谋部。
老毛奇一生很传奇,爱好广泛,才华横溢。他年轻时当过老师,写过小说,1827年27岁时出版处女作《两个朋友》,后同出版商订合同,翻译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毛奇非常重视军事理论研究,自称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发表过大量军事论文,形成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毛奇军事思想。毛奇的军事理论在西方军界很有影响,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等,都是从毛奇那里首开先河。
/ 赫尔穆特·毛奇。
“先计算,后冒险”是老毛奇用兵的重要军事原则,意思是先筹划好了再打仗。毛奇认为,军队在开始行动之前,一定要进行精准的计算,“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应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他把这些称为“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
毛奇的这一重要军事思想,被西方军事理论界奉为重要圭臬。由此出发,毛奇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作战理论。比如,他提出军事测绘的重要性,发表有《论军事测绘大纲》,还亲自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毛奇还把科学技术引入战争,把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计算,让当时的军事理论界耳目一新,一度引领军事风潮。
人类社会有记载以来发生的战争,尽管有冷兵器、热兵器和高科技条件下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等的演变,但军事统帅在指挥战争的思维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和战争逻辑,都极为重视预先筹划和计算。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也非常强调先算、庙算的重要性。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计篇》就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的意思是打仗之前一定要好好筹划,把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劣势计算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认为多算多胜,少算少胜。孙子的“庙算”其实就是知己知彼和谋定而后动,涵盖了战争爆发前的各种计算、计划、战略运筹、应对方案预案等。孙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能占据主动和先机,“未战而庙算胜”。
看看历史上那些经典战例,几乎无一例外地与精准的计算或“庙算”有关。有的是战略性计算,算的是大账,包括政治账、军事账、经济账;有的是战役、战斗性计算,算的是战场胜负账。
毛泽东主席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就是一篇关于“庙算”的经典著作。毛主席对中日双方的实力算了四笔“大账”: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文中分析的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各种有利不利因素,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第一笔“大账”,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后三笔“大账”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