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兴达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属宛平县。它扼平汉咽喉,当北宁、平绥两路冲要,不仅为北平命脉,也是冀、察两省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华北,但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准备随时发动更大的侵略。从1936年10月起,日军中国驻屯军从联队长、旅团长到驻屯军司令官先后坐镇丰台,以北平为目标,不断在宛平城北、卢沟桥一带及平汉铁路北侧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日军剑拔弩张,战事已呈一触即发之势。
国民革命军面对挑衅的日军,驻守华北的第29军已有了相应的作战准备。当时,第29军将守城、守桥任务交给了第29军37师110旅第219团(团长吉星文)3营(营长金振中)。该营是个“四四编制”的“特大号”加强营,辖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轻、重迫击炮连各1个,1个保安队,总兵力约1400人。
据日军侦察资料记载:“宛平城东西城门为两重门,其中东门较为坚固,时常封闭,城上有工事筑起掩防阵地。在城墙外侧掘有2米深、3米宽的壕沟。……在城墙外面的阵地上,中国守军设置了地雷、鹿砦路障,并构筑了应对坦克及装甲车的战壕,铁道桥东侧及平汉线到卢沟桥城东北角设置了侧防。中国军队在宛平城构建了完整的外围防御阵地。”
1937年5、6月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驻天津的中国驻屯军司令部连续开会,策划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6月初,日本在经过几度内阁危机之后,近卫文麿受命组阁,获得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各派“举国一致”的拥护。近卫上台的首要大事,就是加紧强化战争体制。这时日本统治集团中,盛行“对华一击论”,以为只要侵华战争一旦发动,中国会不堪一击而屈服。就是在此种认识之下,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当时任日本驻北平武官的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说:“那时候,在东京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其实,这不是“谣言”,而是他们预定的打算,事实很快就做出证明。
1937年7月7日晚上7时30分,驻丰台的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部,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至大瓦窑一带,举行有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0时40分,宛平城内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3营突然听到城东北方向日军演习营地传来十几声枪响,便严密注意日军的动态。少顷,金振中接到守城军官报告,据日军称:一名新兵在“演习”时被我城内驻军捉去,日本军官要求率队进城搜查。金振中立即联想到九一八事变,预感到日军要故伎重演,便断然回答:“日方士兵被抓纯属捏造,进城搜查绝对不能允许!”金振中刚刚放下电话,激烈的枪炮声便响了起来。炮弹飞越宛平城墙,炸倒营指挥部房屋6间、炸死士兵2人、伤5人。防守阵地的各连连长纷纷报告,日军向我阵地扑来。金振中果断下达作战命令,冒着炮火登上城墙观察敌情,指挥部队还击。战斗打了3个多小时,日军在金振中第3营官兵勇猛反击下伤亡惨重,始终未能接近城墙。
深夜零时许,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话通知中国冀察当局,声称日军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踪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接到报告后回答:“日军随意在我国领土内进行演习,完全是违背国际法的。事先既不通知,也未经许可,一名士兵行踪不明,我方不负任何责任。”但日方仍坚持要派兵入城,否则将诉诸武力。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先派人员进城调查,再寻处理办法。
正当双方交涉的时候,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已令驻丰台的第3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部奔赴卢沟桥。
实际上,日方那位“失踪”的士兵名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二等兵,因拉肚子去上厕所而离队,返回时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误了归队时间,20多分钟(一说约3小时)后悄悄归队。日方虽得知失踪士兵已归队,却仍提出要城内中国驻军向西门外撤退、日军进至城内再行谈判的无理要求,遭中方拒绝。
当时,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奉命与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谈判。谈判之际,王冷斋得知驻丰台日军500余人并炮6门正开赴卢沟桥,战事可能一触即发。为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中日双方谈判代表分乘两辆汽车连夜前往宛平城。当行至离宛平城1公里的地方,王冷斋看到公路和铁路涵洞均被日军占领,枪炮排列,士兵伏卧。同车的日方代表寺平突然要求停车,威胁王冷斋说:“你已经看到了,事态已经十分严重,现已来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立即下令城内守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约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王冷斋反驳道:“此次来只负责调查,这是在你们机关部已经商定的。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更谈不到。”寺平又进一步说:“平日日军演习都能穿城而过,何以今日不能进城?”王冷斋再一次驳斥说:“你接此项工作不久,以前的情形你或许不了解,我在此从没允许你们穿城而过,你所谓的先例是何年何月何日?请给我一个事实证明。”日方被驳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的日军副联队长森田和寺平像绑架一样,胁迫王冷斋来到日军的阵地前,以武力相威胁。王冷斋大义凛然,严词斥责:“你们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万一事态扩大,你们二人当负全责!”双方相持10多分钟,王冷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威武不屈。森田见恫吓不成,只好示意寺平与王冷斋一起进城。事后,王冷斋写诗云:“挟持左右尽弓刀,谁识书生胆气豪!谈笑头颅拼一掷,余生早已付鸿毛。”
7月8日5时30分,双方还在谈判之际,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37师110旅219团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连续击退日军3次进攻。在最后的攻防阶段,日军工兵炸毁宛平城东门,并接连对宛平县城进行炮击,炸毁了县署内大部分房屋和城内民宅。
日军在卢沟桥遭到阻击后,转头攻占回龙庙和卢沟铁路桥。守卫桥头阵地的只有29军219团3营11连两个排。他们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同日军展开拼杀,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铁路桥是宛平县的“咽喉”,一旦失守,整个平津局势将动荡不安。219团团长吉星文决定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他亲自挑选出150名精干人员,编成5个组。8日深夜,吉星文亲自率领敢死队用绳梯爬出城外,沿永定河两岸,向铁路桥靠近。夜12时,突击队秘密接近铁路桥,出其不意,两头夹击,一阵大刀猛砍,将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上,一举夺回了桥头堡,大振军心。第3营10连1排排长沈忠明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肉搏,光荣殉国,年仅27岁。他是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激战一天后,双方均有严重伤亡,日军几次强攻接连受挫。其妄图“一击”而夺宛平的计划,被中国守军的密集弹雨打破,战况遂成胶着状态。
日军在战场上未占到上风,便以把吉星文219团撤出宛平县作为停火条件之一,企图在谈判桌上实现其阴谋。由于南京政府的妥协,7月26日,吉星文奉命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地方保安部队,219团撤离数小时后,卢沟桥失守。同日,日军闯入广安门。7月28日,日军中国驻屯军对北平地区的中国第29军发起总攻,南苑战事打响。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人以上,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英勇牺牲,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亦壮烈殉国,南苑陷落敌手。29日,日军侵占北平。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表明了抗战的态度,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红军将领还致电宋哲元等,支持第29军抗战,愿为后盾。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对蒋介石的这次谈话,毛泽东予以积极的评价,指出:“这个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