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文(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魏村中心幼儿园是一所位于长江之滨的农村幼儿园,园所围绕“培养怎样的幼儿”这个问题坚持在课改道路上不断思考与实践。幼儿的长远发展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做好幼小衔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就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础。我们鼓励幼儿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绽放生命之花;希望教师解放观念、开放课程,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享受专业的幸福。因此,我园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如,室内区域的科探游戏,有更多生活化的充分体现自然属性的材料进入区域,供幼儿探索体验,为幼儿进入小学能拥有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兴趣创造了条件。本文以科学探索区的变革为例,介绍我们是如何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做好幼小衔接,以期实现幼儿长远发展这一目标。
科探区域活动是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创设或利用区角游戏环境,通过各种游戏设备和丰富多样的材料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区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集体教育活动的不足,是一种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活动,教师在其中可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小学里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感知,在这一层面,其实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着共同之处,这也为科学幼小衔接提供了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科探区并不受幼儿的欢迎,去玩的幼儿基本上是别的区域人已经满了,才会到科探区,而且多数是在无目的地摆弄材料,探索意识薄弱,探索行为很少,甚至有的幼儿把科探区当成建构区搭建东西。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不利于幼儿发展。正是这样的现状,迫使教师对科探区进行改革,积极寻找优化策略。
要让幼儿愿意玩,就得让科探区的游戏变得有趣起来。为此,笔者结合几个案例来谈一谈如何借助自然材料等外部条件来优化调整科探区,让有趣的科学小游戏吸引所有幼儿的眼球,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出幼儿良好的科学操作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准备。
科探区的材料不同于其他区的材料,要具有探索性,才能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游戏兴趣,如果不具有探索性,就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会让幼儿觉得亲切、生动,熟悉的材料也更容易让幼儿在触摸中发现感知,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园所而言也是经济实惠的好选择。”如棉花、硬币、海绵、塑料花、曲别针等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都可以投放,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幼儿在科探区的探索欲是靠合理的游戏材料支撑的,材料投放不是一劳永逸的,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与及时调整和跟进。
某教师记录幼儿在科探区的游戏现状是:翻找材料—随意摆弄—更换材料—再次摆弄—更换区域。对此,教师和幼儿进行了一场谈话,也有了第一种策略:增添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师:“你们想玩什么样的科学游戏?”
幼:“有一个材料可以让我们一直玩,大家一直换来换去玩不出什么游戏来。”
师:“哪些材料可以放在科探区里玩呢?”
幼儿一下子说开了,树叶、石头……男幼儿还特别提到了爷爷的工具箱,说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也的确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于是教师商量后决定借助家长力量,一起收集。幼儿一下子就带来了很多自己想玩的材料:锤子、钉子、螺丝刀,还有各种各样的笔。
随着幼儿带来的材料越来越多,科探区成了热门游戏的开发场所,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新”材料的操作热情很高。最重要的是,这些材料如何玩总有些特别熟悉的人,这些幼儿就成了材料的介绍人以及游戏的推广者。有的幼儿在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班级的资源库翻出木块,用锤子敲敲打打,有的试图加固好有点摇晃的旧椅子,还有的幼儿在对比各种不同的笔,想找出笔能写字的秘密……
在区域游戏分享时,我特意请这些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感受和游戏方法,配合着教师的视频、照片,热闹鲜活的场面吸引着更多幼儿在做游戏计划时,把科探区作为了第一选择。至此,科探区的调整到位。后期,教师就是要把材料的调整更换作为常用策略,在观察到所有人的热情褪去时,及时加入新的材料。生生互动的方式,让游戏能够不断地由个体兴趣发展为集体兴趣,让个别探索行为成为大家探索交流的中心。当然,增加材料也不是一下子涌入所有的新材料,可以是一批一批更换,这样也可以让一些暂时没轮上的幼儿后期还有机会去接触大家都玩过的材料。
科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要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拥有自主探索的习惯,在科探区的游戏材料提供上,就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在活动材料难易程度上体现出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操作、探索,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实践中我发现,科探区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指南》指出,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好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究其理论依据,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者必须尊重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提出的要求既要高于幼儿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幼儿经过努力所能实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要通过适宜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幼儿更加自主地发展。
我们班借助园内的自然资源开设了“果园那些事儿”的小微课程,幼儿从果园里带回来柿子、无花果等果树叶子,我将这些树叶放到了科探区,观察幼儿跟叶子会发生怎样的关系。
我发现幼儿有的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的样子,有的用来摇扇子,更多的是用来作为艺术表现的材料,比如贴画的创作。观察到这些我就思考:幼儿的经验在哪里?我还可以提供怎样的材料让幼儿觉得更有趣?基于以上思考,就投放了石臼这一新材料。
活动现场实录1:幼儿把这些叶子放在石臼里面捣,呀!捣不出汁来呢!
师幼分享交流:这类叶子太干了,没有水分,捣也捣不出来。怎么办呢?
方法:我们加点水,这样就不干了。
活动现场实录2:说干就干,在第二天区域中幼儿就行动起来了,同样的步骤,只是增加了水,果然捣出了很多汁,新问题也出来了:完全是烂的,都糊在一起了,这个汁水不能继续玩。
师幼分享交流:那么什么样的叶子可以捣出汁来呢?有的幼儿说是不是我们选的叶子不好,太干了?有的说是我们放的水太多了吧?还有的幼儿说,我们有没有办法把糊糊变干净呢?
果然是各有想法,行动也不同。
活动现场实录3:在户外活动或者散步的时候,幼儿自发分头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叶子,找到了花瓣叶、多肉叶等。科探区,幼儿惊喜地发现,终于捣出汁来了。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原来需要那种新鲜的,厚一点的,有水分的,它就能捣出汁来。通过调整自然材料,幼儿对这一游戏的兴趣呈螺旋上升。在后面散步或者户外,幼儿就更有意识地会去寻找一些不同的自然材料在科探区实践操作。
捣汁游戏后续:捣出来的汁应该怎么办呢?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又投放了一些染布、餐巾纸,然后幼儿就会把捣出来的汁放在那个纸上面进行想象添画,引发了更多的亲自然游戏。
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或科探结果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而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兴趣不浓厚,但小学里很多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持续进行,前后探索具有连贯性。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方便幼儿前后观察对比。因此,科探区需要给幼儿提供辅助记录的材料。科学记录的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引导他们记录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也可以为幼儿提供简单的符号让幼儿记录,这能够激发幼儿创造与自主记录的意识。教师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科探区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区域游戏一开始,彤彤关注到科探区投放了新材料——研磨碗、臼杆,她说:“老师,我可以玩这个吗?”我同意了,然后彤彤说:“这个该怎么玩呀?”我说:“你可以用花研磨出颜色。”彤彤在材料库里找到了花,然后把花撕成小碎片,放到研磨碗里,开始用力搅拌,但是太干了,颜色出不来,彤彤用量杯到卫生间里接了一些水,倒入研磨碗。她用右手用力地沿顺时针的方向研磨,两分钟后,彤彤来跟我说:“老师,我已经磨好了。”彤彤:“那我可以采一些教室里的叶子磨成绿色吗?”我说:“你可以试试。”然后,彤彤开始继续探索。等她拿来一张美美的花草纸时,我觉得她可以享受更多的成就感,于是,我鼓励她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在区域分享时,彤彤带着她的表征记录和花草纸,神采飞扬地介绍着有趣的探索过程,引起更多幼儿参与试验的兴趣。
科学探索是一个永恒话题,对于幼儿而言,一次次探索就是走进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他们的兴趣,优化科探区活动,帮助他们在趣味体验中获得新经验,也养成良好的科探习惯,为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