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艳(甘肃:陇西县首阳第二小学)
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教育职能,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育空间中学习、成长,是学校、社会、家长三方共同的责任。基于此,笔者对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良性互动教育机制构建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精准把握构建协同教育机制的方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在现代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国家提出构建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教育机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协同教育模式的实际效能,实现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学校、社会、家长三方协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探讨多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整合在一起,丰富协同教育方式,充实协同教育内容,探索可供学校家长及社会展开协同教育工作的策略,为终身教育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类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三观”逐步形成,此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活动将直接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在此阶段,接受能力高、求知欲强是学生的主要特点,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以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学校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主要细胞,所能提供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家庭中,家长作为青少年成长时期所接触的第一任教师,其品德、知识修养、言谈举止,均会对学生带来影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学习质量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同时,家庭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终身教育,有着持久性、全面性的特点。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直到步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均需在家庭当中度过,甚至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在所有教育类别当中,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正如知名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所说的:“展开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便是家庭。”
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为当代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若学校仅以教材中的知识来完成教育活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将因其辨别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准确分辨当今社会丰富多样的信息,容易在无形中受到消极信息的干扰,使思想、三观、行为举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自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同时,处于青少年阶段,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未知信息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仅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发挥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充分彰显社会教育的实际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索。
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经过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笔者发现,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在展开家庭教育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不够。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所展开的教育工作应当由学校主要负责,因此将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动态无法进行及时的分析、监管,一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便会将责任推给学校。同时,部分家长在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时,不会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责。此外,部分社区人员也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应当由青少年的家长和学校主要负责,一切教育责任均应归属于学校和家长。
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成效。通过实际观察,笔者发现,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的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较为陈旧,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学校与家长缺乏有机互动、交流,仅以家长会形式取得沟通,时间短、缺乏全面性。同时,社会针对青少年群体展开的育人活动较少,未能充分整合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构建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社会教育网络。
笔者观察发现,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负责。例如,学校会定期开展一些家访或召开家长会等活动,在此类活动中,家长仅是被动接受,甚至因为工作以及其他原因等无法跟上学校活动的节奏,这就难以与学校进行有效互动。在学校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社会层面则是处于被动配合的状态,不能积极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让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由于缺乏足够的协同教育实践空间,学校就难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得协同教育机制无法彰显实际价值,助力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为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实际效能,在对青少年展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青少年提供协同教育,就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辅助作用,为获得理想教育成效、促进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笔者认为,根据学校、社会、家长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基本特点,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各方面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
在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合力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构建互动教育机制的首要步骤。学校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备家校联系本,便于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既能辅助教师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又能促使家长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和教师都能对学生有更加深入具体全面的了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我们可以将家校联系本转移至信息平台上,将其制成电子信息档案,其中具体包含学生处于每一阶段学习、成长方面的进步以及问题,并设计讨论模块,供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策略。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学校还可以运用微信、校讯通这类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开展有效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家长准确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此外,在传统协作教育工作中,学校都会选择以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络,但当下学生家长的工作、生活节奏快,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与学校协调好家访时间,鉴于此,可以将线下家访转变为线上家访,教师与家长提前沟通,在适当的时间完成线上家访,结合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情况以及家庭教育方向等,展开细致的研究与讨论。这样,就能确保家庭和学校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家期间的实际行为表现,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向。这样,就能凸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价值,构建良性互动机制,使青少年的德育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学校可以将社区中优秀的社会资源投入对青少年所展开的教育活动中,培育当代青少年服务社会、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学校可以以社区和社会资源为载体,定期举办各类公益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年龄段、性格特点等信息上传至学校信息平台中,并给予学生家长和社区一定的权限,让学生家长和社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社区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清理街道环境、劝阻社区内不文明行为、维护社区良好秩序。此外,家长也可以与当地社区进行沟通,根据线上协同教育平台中学校给出的社会实践教育建议,带领学生定期前往社区养老机构慰问孤寡老人,以此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培养。这一过程有利于学校、家长、社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学生形成感恩的情怀以及积极的思想品质。
学校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校内生活,更应当了解学生在校外期间的实际生活表现。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好友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校内和校外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对一些在校生活中某些能力、思想意识发展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纠正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保持家校协作的良好状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协同教育机构,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学生家长展开线上教育辅导。学生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难时,也可将自己的疑惑与问题上传至家校互动平台,寻求教师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教师和相关领域专家以在线解答的方式为家长解答困惑,以确保对青少年所进行的家庭教育活动是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方面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体验活动,以互动平台为载体,发挥社区力量辅助学生,例如,可以结合当前青少年在社会中的一些典型行为问题,与家长、学校进行沟通,发挥协同合作力量,精准捕捉学生产生异常行为、思想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有效解决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发现,在现阶段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的共同关注和重视,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成长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德育,培养学生成长为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长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职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各方面要进行实时、优质的沟通,确保精准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发挥协同机制的教育职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