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旋
河东节度使始置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新唐书·方镇表二》载:“开元十八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河东节度使初置治太原府(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太原府),辖仪、石、岚、汾、代、忻、朔、蔚、云九州,其所辖区域基本位于并州以北地区,这一地区,早在汉代就被看作一个整体并驻扎军队来抵御北边少数民族的侵扰。至唐,这一地区在史籍中被称为一个整体最早见于“(大足元年)四月,姚元崇检校并州以北诸军州兵马”。
学界对于节度使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河东节度使的专门探讨相对较少。1940年,杜洽在《唐初镇兵考》中将河东节度使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王永兴在其著作《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上编的第四章第四节将河东节度使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李振华在其硕士论文《隋唐时期河东道北部地区治边机构演变研究》的第三章第二节,按时间顺序简要叙述了河东节度使司的建立过程。2013年,任艳艳在其博士论文《唐代河东道政区“调整”之研究》的第三章第一节中认为河东节度使的形成过程与唐代河东道北部边境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当前,学界对河东节度使设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专门性的研究,本文拟对河东节度使的设置做进一步的探究。
《通典》载“大唐武德初……置总管府以领军戎”,唐代的总管府始置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于武德七年。《唐会要》节度使条载:“武德元年,因隋旧制,呼为大总管,其年六月七日,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至七年二月十八日,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在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中,唐王朝陆续在并州以北地区设立了并、代、岚、石、蔚、朔六个总管府。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王朝将并州以北地区的隋太原郡“改为并州总管”,以隋雁门郡“置代州总管”。以此二总管府作为抵御突厥和刘武周势力的屏障。武德二年始,其开始陆续吸收并州以北地区的割据势力,以其地设立总管府。“(武德二年),(刘)六儿遣使请降,诏以为岚州总管”;“(武德三年)李仲文引兵临石州,刘季真惧而诈降。(三月)乙酉,以季真为石州总管”;“(武德三年)冬十月庚子怀戍贼帅高开道遣使降,授蔚州总管”;“(武德六年)六月戊午,高满政以马邑来降。……(六月)丁卯,苑君璋与突厥吐屯设寇马邑,高满政与战,破之。以满政为朔州总管。”这些以吸收割据势力而建立的总管府并没有持续多久。《资治通鉴》武德三年条载:“(四月)岚州总管刘六儿从宋金刚在介休,秦王世民擒斩之。其兄季真,弃石州,奔刘武周将马邑高满政,满政杀之。”此次平定过程中,岚州总管、石州总管皆因叛唐而被杀,此二州总管被废。然石州总管府废后不久便于武德五年重置。此次重置是因为“(武德五年四月)壬申,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为突厥所杀……(五月庚寅)突厥寇忻州,李高迁击破之。……(八月)丙辰,颉利十五万骑入雁门,己未,寇并州”。武德五年突厥进犯太原以北地区,故唐王朝在石州设置总管府以加强防御。《通鉴》武德四年条载:“(十一月)开道与突厥连兵数入为寇。”高开道与突厥勾结反叛后,蔚州总管废。朔州总管设立不久,便被突厥所破。《通鉴》武德六年条记载:“八月,甲辰,突厥寇真州,又寇马邑。……(十月)丁卯,突厥复请和亲,以马邑归唐;上以将军秦武通为朔州总管。”突厥破马邑不久后,便为和亲将马邑还唐,唐王朝以秦武通为朔州总管,但朔州总管复置后不久就被撤销。《旧唐书》载:“(武德)六年,又置(代州总管府),管代、蔚、忻、朔四州,”此次复置代州,其所辖地有朔州,故至迟代州总管府复置之时,朔州总管府已经被废。武德七年(公元625年),唐王朝内部基本统一,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其成为行军征讨之专设。
武德七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都督坐镇边疆,行军总管带兵出征,在缘边关隘设置镇兵成为武德七年到景云以前的边疆防御政策。并州以北地区的并州、代州、石州三总管府均改为都督府。“(贞观)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三月庚辰,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可汗,献于京师。”此次北伐,唐王朝获得了胜利,北部边界趋于安定。于是,至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其地理位置更趋于内的石州都督府被废,并州大都督府、代州都督府成为唐王朝在太原以北地区防御北方突厥的基地。
和总管府相比,都督府更强调行政性。《旧唐书》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旧唐书》将都督和刺史等地方行政官一概而论。但相比刺史等地方官,都督似乎有更强的军事性。《新唐书》记载:“都督掌诸州兵马、器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都督府的军事性主要体现在对诸州兵马的控制。为了维持边疆稳定,唐王朝于武德年间开始,陆续在缘边地带广置防守。这些边疆防守和诸州兵马同样由都督节制。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唐王朝陆续在并州以北地区设置横野军、大武军、和戎军、云中守捉、天兵军、岢岚军,五军一守捉,形成了一条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道防线。
横野军“初置在飞狐”。飞狐位于蔚州,蔚州之地在直至贞观五年才“移于今治”,此前一直寄治在他州。“(武德)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阳典县,仍置灵丘、飞狐二县。七年,寄治代州繁畤县。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恆州城。”故贞观五年以前在飞狐置军似乎不太可能。蔚州,作为“北临朔漠,东接渔阳,并部咽喉,边庭亭襟带,宜多方控守”之地,贞观五年太宗收复蔚州后,立即守护河东道、河北道咽喉之地——飞狐口旁边的飞狐县置军更合理。
大武军“置在朔州”。朔州位于太原以北地区西北边缘地带,是防御突厥的第一道防线。“(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庚申)薛延陀真珠可汗闻上将东封……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兵合二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俟利苾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此次铁勒进犯的第一站便是朔州,突厥俟利苾可汗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十一月癸酉),上命营州都督张俭帅所部骑兵及奚、霫、契丹压其东境;以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六万,骑千二百,屯羽方(‘羽方’,《新书》作‘朔州’)。”此次为对铁勒进犯的军事安排中设置了朔州道行军总管,其所率领士兵就包括了突厥俟利苾可汗部落。对此,《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五年十二月戊子)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李世勣派出的突厥精骑应该就是突厥俟利苾可汗部所属部族兵。大武军或为此次军事行动胜利后,以留守在朔州的镇兵为基础所设,故大武军置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和戎军名号最早出现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新唐书·方镇表二》载:“景云二年,北都长史领持节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其始置时间应该在景云二年以前。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是河东节度使的前身,其应置于河东节度使辖区内。《旧唐书》王晙曾在其上疏中言及:“臣料留住之议,谋者云遵故事,必言降户之辈,旧置河曲之中。”河曲之地在开元以前就曾安置降户,故推测和戎军或为置于朔州西部河曲之地的少数民族部族兵。“戎”在我国古代指来自西方的少数民族,故“和戎军”应该是一支主要由少数民族部族构成的军队。笔者推测,和戎军和上述大武军同时成立,即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云中郡守捉(东南去单于府二百七十里,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云中守捉是调露年间裴行俭在并州以北地区抵御叛乱突厥的进犯中建立的。《旧唐书》载:“(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甲辰,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与营州都督周道务等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万以讨突厥。”至“(调露二年秋七月),突厥余众围云州,中郎将程务挺击破之”。云中守捉或为调露二年(公元680年)的军事行动胜利后所设。
天兵军始置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通典》《会要》均有载。《会要》载“天兵军。圣历二年四月置”。《通典》载:“天兵军(太原府城内,圣历二年置)。”
“岢岚军,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以岢岚镇为栅,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张仁亶徙其军于朔方。”《唐会要》载:“武德中为镇。永淳二年,改为栅,隶平狄军。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李迥秀改为景龙中军。张仁亶移军朔方。”两书中关于岢岚军是长安三年以岢岚栅为基础设置的无异,但《唐会要》所言李迥秀改其为景龙中军,景龙中军史籍中并无记载,此或为《唐会要》之讹误。“景龙中”应在“军”之后,其所对应当为“张仁亶移军朔方”之时间。
景云年间,唐王朝开始在边疆地区设置节度使。《资治通鉴》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条载:“(十二月壬辰),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景云二年,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唐王朝在并州以北设置节度使。但此时还未有河东节度使一称,其经历了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天兵军大使、天兵军节度使、太原以北诸军州节度使几个不同的名号。不同时期河东节度使名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王朝北方的边防情况。
景云二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以前,设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并州都督府长史与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常由一人兼任。《新唐书·方镇表二》中关于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的记载最早,“景云二年,北都长史领持节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然《册府元龟》载:“薛讷为幽州都督,睿宗太极元年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和戎军大使。”此处和戎军大使当为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唐六典》载“以奉使言之;则曰节度使,有大使焉,有副大使焉,有副使焉”。节度使之正职或称大使。此处出现两种称呼或因成立之初,节度使的名称还未固定。两书所记,相差一年,或因景云二年下诏后,该官员于太极元年赴任。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之名号直接体现了其对诸军的节度权。《通鉴》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条载:“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州镇大总管,和戎等军并受节度。”《新唐书》载“右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州镇军大总管,节度大武、并州之北等军”。
开元五年到开元十一年以前,设天兵军节度使。《资治通鉴》开元五年条载:“并州长史张嘉贞上言:‘突厥九姓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请宿重兵以镇之。’辛酉,置天兵军于并州,集兵八万;以嘉贞为天兵军大使。”此次置天兵军,是为了镇抚内附的突厥九姓。“(开元三年)其秋,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于碛北。九姓大溃,人畜多死,阿布思率众来降”;“(开元四年六月)其回纥、同罗、霫、勃曳固、仆固五部落来附,于大武军北安置。”张嘉贞所奏突厥九姓应该就是开元三年、开元四年内附之突厥九姓。此前,一直由并州长史兼和戎、大武等诸军节度使来节度诸军,开元五年,并州复置天兵军之后,便设天兵军节度使。《资治通鉴》载:“(开元六年)二月,戊子,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曳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皆受天兵军节度。”《资治通鉴》所记“皆受天兵军节度”明确表明天兵军节度使对诸军的节度权。
“开元十一年,更天兵军节度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领太原及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九州,治太原。”“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此次并州改名为太原府,上升为北都后,将天兵军节度使更名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并以其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太原府以北地区节度使兼支度使,始于开元九年。《唐会要》节度使条载:“开元九年十一月四日,河东河北不须别置支度,并令节度使自领支度。”其亦兼北都军器监。《唐太原节度使韦凑神道碑》载:“(开元)十一年,转汾州刺史,其年又迁太原尹,仍充太原以北节度大使、北都留守、河东道度支营田大使并检校北都军器。”节度使辖区为太原、辽(辽州即仪州)、石、岚、汾、代、忻、朔、蔚、云十州。除仪州、石州、汾州外,其余诸州皆在太原以北地区,且都有驻军,加此三州之目的大概是为了增加太原以北诸州之军事补给。至“开元十八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河东节度使之名号最终确立。
并州以北地区一直就是唐王朝的军事战略要地。从并州到北都太原府,总管到都督,从单任节度使到兼任支度营田使、北都军器监,从节度诸军到有了明确的属州辖区,这一地区的政治地位被一步步提高。景云二年以前,唐王朝通过随置随废的总管和坐地而治的都督来达到其既能保证其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又能有效的抵御外族侵犯。景云二年以后,随着北边形势的改变,唐王朝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节度使,节度使通过兼任其他使职进一步获得了更多的、能够掌管一方的权力。河东节度使的设置使并州以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加,以至其后来成为安史之乱中平叛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