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名杰(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 100007)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精心规划建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三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坐标,推动革命文物片区式保护、主题化打造。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记载着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和不朽业绩,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物证载体。在这里,他们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唤醒民众思想觉悟;组织发动五四爱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点亮革命的真理火种;在这里,他们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深入劳苦大众之中,领导发动工人运动,把科学理论变成民众的革命行动。由此形成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主要包括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间,北京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旧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等31处。
北京市抓住建党百年的重大机遇,坚持适度、恰当原则,切实把保护作为第一要务,以有效利用为根本目的,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分类打造,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和红色基因,使其成为全社会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形成参观热潮,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赞赏。近年来,北京市还对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革命旧址进行保护修缮,恢复原有风貌,规划设计建设香山革命纪念馆,举办“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深入挖掘香山革命历史及其内涵,把香山革命纪念地打造成为激励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基地;全面梳理利用抗战历史资源,服务保障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仪式活动,研究制定卢沟桥宛平城区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抗战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改陈布展,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砥砺初心、牢记使命。
下面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的整体规划和保护传承利用为例。
一是重点和亮点的统一。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题展依托北大红楼文物本体和现有60多个房间的结构布局,将楼内6处历史场景复原(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和31处旧址信息纳入展览流线,通过“一室一方案、一厅一专题”的个性化设计,展览亮点频出,成为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举办大型主题展的典范。在具体内容上,注重凸显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重点人物,同时这些内容也构成了展览的亮点。比如,关于李大钊,展出了他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以及壮烈牺牲等珍贵文物资料;关于青年毛泽东,围绕两次来京,展示了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轨迹。
二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31处旧址分散在5个区不同点位,既构成同一主题的整体,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在工作机制上,市里成立了由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相关区也均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北京市和国家文物局还共同组建工作专班,专门负责北大红楼保护利用工作。在展览展示上,“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内容丰富,围绕北京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四个方面的独特贡献,全面、系统、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9个专题展依托旧址本身的主题内容,选取特定角度,聚焦专题和历史细节,深化拓展主题展。比如,根据《京报》是民国时期知名进步报刊的史实,在京报馆旧址举办“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集中讲述党的红色报刊发展历史;还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合作,在原中法大学旧址举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基本陈列,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主题展与专题展有总有分、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相互印证,共同形成精品展览群。
三是建设与管理的统一。旧址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文物修缮、建筑维护,也要做好日常管理和运营服务。经过保护修缮,革命旧址恢复了原有历史风貌,硬件设施得到全面巩固提升。怎么样管好用好,是后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例如,在北大红楼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主题展的日常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市里统一对“1+9”系列展览的讲解员进行集中培训,大力提升讲解员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按照同一标准、内容联动的要求提供优质讲解服务。北大红楼牵头联合相关旧址,建立开放接待合作机制,打通网络预约平台,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提升工作水平。
四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始终坚持突出思想内涵,深度挖掘展现红色资源的红色基因。在项目策划实施上,把展览展示和内涵研究相结合,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比如,同步推进北大红楼革命精神课题研究、《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编写、展览策划布展工作,及时将课题研究成果和丛书资料充实进展览大纲,将展览征集的文物史料补充开展内涵研究,做到节奏协调、同向发力。在文物保护修缮方面,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和恢复旧址原有风貌,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寻”,让静态的文物自然述说历史故事,展现历史精神。比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恢复了陈独秀在京办刊的工作生活场景;陶然亭慈悲庵复原了“五团体会议”历史场景。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文物修缮和史料陈列的思想内涵。在文艺精品创作上,立足打造传世经典,推出叫好又叫座的扛鼎之作,同步创作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开年大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催更”热议等。
五是标准与效果的统一。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和效果导向,向高的标准要实的效果。在北大红楼院落整治提升上,围绕北大红楼整体规划、整体保护、整体利用,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把实际功能和美学功能统一起来,着力提升参观体验。比如,在设置交通引导标识和旧址标牌时,注重将标识标牌融入周边环境和旧址风格,营造庄重简约和谐便利的参观氛围。在展览展示内容把关上,邀请权威专家严格审核,确保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先后组织邀请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及北京大学等机构权威专家审读系列展览大纲细目和版式稿,认真研究吸收专家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展览内容。对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核实党的早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还邀请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专家校对审核展览英文翻译等。
薛 峰(中共一大纪念馆 上海 200021)
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与毗邻会址、位于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汇聚成“党的诞生地”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并重温入党誓词,深切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为迎接建党百年,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21年6月3日,经600余天的全力建设和筹备,中共一大纪念馆重磅亮相,以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馆展示厅为主要展示空间,生动讲述建党故事,深刻阐述建党精神。
始建于1920年秋的中共一大会址房屋,是一幢坐北朝南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位于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是当时部分与会代表的临时宿舍。这些旧址已在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中共一大纪念馆迎接建党百年的新馆建设,根据《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修缮改造于2020年11月正式启动。
1.以精雕细琢的工艺修复旧址。本次修缮是中共一大会址及博文女校旧址自2000年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施工,包括外立面、屋顶、门窗、地板等都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建筑的历史、文物建筑中所涉及的原工艺、原材料均进行详尽的考证与分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建筑损坏情况进行勘察、检测、分析研究,对外墙砖粉脱落、山花泛碱、室内墙顶面渗水、木构件老化变形等诸多损坏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保护性落瓦、重做防水、瓦箍头点睛翻做小青瓦屋面;凿除损坏部位,砖粉批嵌修补,修复清水墙面;通过广漆工艺修复木构件;通过排盐处理、山花批嵌、造型绘制修复石库门山花。施工过程中,对缺失或损坏的老构件进行一比一复原:用盐酸浸泡的方式复原百年前旧址内的金属门锁;用从上海郊区搜集来同时代的小青瓦修缮屋顶;用赴广州寻觅到精研玻璃工艺厂家生产荷叶造型的“古董”吊灯,等等。
2.以保护利用为原则展示旧址。修缮后的中共一大会址及博文女校旧址,以焕然一新的展示方式向公众开放。18平方米的开会小客厅恢复当年开会现场的原貌布设;宣誓大厅延续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初心的功能;临展厅不定期举办和党史有关的临时主题展;同步还打造了红色文化社会活动的空间——初心讲堂。洗去风霜、“略施粉黛”后的博文女校,在繁华的都市街头,不仅是红色印记,更是南来北往游客打卡历史的好去处。
从一砖一瓦用材选择,到墙面外观细节雕砌,再到与周围街区和谐相融——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项目历时近两年,要经得起未来100年历史考验,要既凸显庄重性和纪念性,又保护历史街区和城市风貌,充分诠释大体量与小尺度、现代实用与历史风貌的和谐相融。在选址上,新馆不能和会址相隔太远,但也不能为了造新馆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经过多方比选,我们选择了太平湖畔的可利用区域,和会址只隔了一条黄陂南路,体现一种时代的呼应和对话。
1.提炼经典元素,红色建筑有新意。“母题提炼、符号重复”,这是一大纪念馆建筑外立面的设计特点。石库门作为场馆周边的区域象征,被确定为母题设计蓝本。在提炼出半圆形红砖拼花拱券、圆心雕花装饰、浅色(门框)石箍等特征元素后,又结合实际进行抽象解构、片段重组。母题保留了红砖拼花拱券,并对拱券线脚加以简化;拱券圆心位置雕刻半圆形几何线条,造型象征旭日东升,寓意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从这里启航。同时,纪念馆砖墙在色彩、技法和手工艺上,都沿用了传统方法。
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坡屋面的设计尺度遵循街区原貌,同时在大厅屋顶开辟了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大厅,即使不开灯大厅内也非常透亮。
2.融合场馆功能,场景布局有创意。中共一大纪念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红色文化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红色建筑不只是红在表面,而在内涵。一株百年罗汉松屹立于纪念馆主入口,既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也能表达中式建筑的含蓄美。一大广场上,国旗旗杆高度为19.21米,旗台采用汉白玉,旗杆底部的花瓣由56个石榴籽纹样紧紧包围,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
为满足大客流人群集散的功能要求,纪念馆入口门洞设计为高4米、宽13米,远远大于周边石库门建筑的门洞尺度,并采用了“五开间”设计。地面预留了大量开放空间,并与周边绿地衔接,解决了交通疏散问题,也提供了更多公共活动、休憩空间。
3.突出展览主题,文物展陈再提升。为了满足展陈需求和保留城市风貌,中共一大纪念馆选择“向地下发展”,地下空间深度达到8米,近七成建筑面积位于地下,采用智能化技术保证24小时空气流通,而且全覆盖使用恒温恒湿展柜,以保证文物安全。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主题展览“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集结612件建党文物,让参观者清晰感知一个政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奋斗历程: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名为“主义的抉择”,100件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纸杂志,错落陈列在玻璃墙上;三折LED屏幕前,纪念馆“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的72种版本全部展出,三组互为呼应的故事场景分别讲述翻译宣言、出版宣言、守护宣言三个篇章;实景+裸眼3D还原“开天辟地大事变”,1:1复原中共一大7天会议的全过程;名为“光荣之城”巨型沙盘,以动态灯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1921—1933)的空间和历史轨迹。
从空中俯瞰,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被人群围绕,红色起点,朴素而庄重;不远处,万商云集的繁华里,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像是历史的另一头——由起点孕育出的未来向上伸展,势不可挡。
1.与观众共情,勇担使命。全新开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以更丰富的参观体验,成为广大党员回望初心的宣誓之地、市民游客参观初心始发地的公共空间,为上海中心城区传播红色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开馆以来,截至2021年11月,纪念馆在5个多月内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23万人,完成政务接待超过1500批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4000余场,参加者超过10万人次。纪念馆通过组织“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总队,每天约有80多名志愿者为观众提供运营保障服务。
2.与文化交融,打造红色品牌。一大纪念馆打造出“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文创品牌,商店内已上架超100款产品,除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自研产品外,还有不少叫好且叫座的跨界红色文创产品,包括热销品“红色力量 心向光明”小红砖冰激凌、“甜蜜生活从这里开始”大白兔奶糖礼盒、“树德里1921”AR矿泉水等;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开发《永不叛党》《新的新青年》《无人的衣冠冢》等情景党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1921》,也在中共一大会址开机并举办了首映礼。
3.与时代共鸣,常展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作了明确阐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一大纪念馆汲取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述,及时更新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让展览内容更加充分。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初心在上海这座光荣城市永放光芒,“一大人”不负时代的使命。
顾 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2019年和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涵盖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在这些革命文物片区中保存有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设立,遵循了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原则,明确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确定了工作范围,有利于国家统筹。
革命文物片区具有区域范围广、文物点分散、文物类型多样、保存状况较差和交通不便等特点,且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片区中数量如此庞大、跨越多个省份、保存状况各异的革命文物,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课题。在这两次公布的名单中,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文物片区。为做好保护利用工作,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文物部门建立了跨省联合协调机制,统筹和协调相关工作的开展,并共同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探索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和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开展技术协作,在三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里,我们结合《规划》的编制,探讨革命文物片区的保护利用思路。
革命文物片区价值体系的确立,遵循革命文物历史事件与相关内涵和载体的真实性,革命文物保存的完整性,且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文物在空间上具备体系化的可能,同时还应考虑革命文物与周边环境有较高的结合度。
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共产党史与军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地之一。这里是早期党组织创立与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见证地,黄麻起义、商南暴动和六霍暴动发生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边特别区成立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立和革命斗争见证地,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重要集结区域,区域性国共合作见证地和抗战文化的重要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原突围的重要战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实施的核心见证地,从此人民军队开启了由战略防御转入全国规模进攻的历史转折。在大别山这片饱含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党史、近现代革命史资源,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里的革命遗迹真实地反映了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其各级政权机构、军事机关、战斗遗址、重要革命人物旧居和烈士墓等保存较为完整,形成了以河南省新县、湖北省红安县和安徽省金寨县为核心区域、贯穿“大别山革命文物连绵带”的结构体系。
做到整体把控,以革命文物本体保护与利用为中心,以重点片区与核心文物点构建保护利用构架,设立“红色历史文化公园”。《规划》确定的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一带、双轴和三组团”,“一核”为以河南省新县、湖北省红安县和安徽省金寨县所在地带为核心片区,该片区域的革命文物数量多、范围广、保护级别高且保存较完整;“一条大别山革命文物连绵带”的范围,为西到河南南部的唐河、桐柏等县,东到安徽省岳西、太湖等地,在空间上形成一条文物连绵带;“双轴”是以核心片区为中心,在空间上建立连接合肥、武汉都市圈的两条文物集中轴线,其目的是更好吸引两大都市圈的客流量,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管理的共治共享等;贯穿于大别山革命文物连绵带的“三组团”,建立以三省交界处的红安、麻城、大悟、新县、光山、罗山、商城、金寨等八县为核心的中部(重点)组团,以大别山区东南部湖北、安徽交界处的黄梅、英山、岳西和太湖四县为主的东部组团,以大别山区西北部河南省唐河、桐柏、方城、社旗四县为主的西部组团。同时,确立黄麻起义、鄂豫皖边根据地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三大主题片区。
通过以区县为单位的调查和登记,鄂豫皖大别山区所辖12个市的57区县共计1036处革命文物,包含各旧址类建筑、名人故居、烈士墓、战役遗址、红军标语、石刻,以及红军树、红军洞等其他类型。这些革命文物点分散在大别山区域内,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有资金保障、保存较好外,市、县级文保单位的革命文物保存状况较差,文物残损严重、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展示利用条件。
在实施保护工作中,《规划》坚持突出重点,分级、分类,优先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以及濒危革命文物的抢救工作,维护革命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体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整体需求。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确定的重点项目,处于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主要展示线路上,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旧址、红军活动地旧址和重要历史人物故居为重点,包括政府机构、医院、军事机构、会议旧址等,同时兼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部分革命旧址,实施一批文物维修工程,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文物环境和提升展示利用水平。
根据确立的革命文物片区价值体系和空间布局,建立起相应的展示和阐释体系,以各个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确定展示和阐释主题,将各相关地区串联起来,择地建立专题陈列,利用各主要文物载体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和体验活动,加强相关专题书籍的出版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推进主要革命文物点的公众开放工作。
针对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的展示和阐释体系的建立,《规划》拟设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线索的大别山地区早期党组织创立和活动见证地;以“旗帜鲜明、奋勇抗争”为主题线索的“黄麻起义”发生地;以“扎根群众、星火燎原” 为主题线索的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边特别区的成立地;以“艰苦奋斗、军民团结” 为主题线索的早期武装与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创建和斗争地;以“坚持大义、救国救民”为主题线索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抗战力量集结地;以“敢于亮剑、战略进攻”为主题线索的解放战争人民军队“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实施地等。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中小学教育、干部教育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服务于国家脱贫富民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之进一步做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将大别山革命老区建成“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为达到服务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需求,《规划》拟整合大别山范围内的革命文物、历史人文、绿色生态资源,突出革命摇篮与历史人文和高山美景的结合,成为大别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为中心,以生态休闲旅游和古村、古迹、古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带为两翼,融合区域内“红古绿”,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农业观光项目,提高各类资源有效利用。同时,通过强化旅游业指导、强化乡村旅游宣传等举措推动旅游扶贫工作。
确定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定位、策略和空间布局,只是完成了战略规划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工作,需要进一步指导各区县实施微观层面的规划,特别要提出核心区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具体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策划内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指导其他区县的利用规划工作。
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片区是以河南省新县、湖北省红安县和安徽省金寨县为核心区域,《规划》对这三县所在地的区位条件、自然生态、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根据三个县革命文物(红色资源)在构成和分布、历史事件和空间布局、保存状况和展示利用等方面的梳理和评估结果,结合当地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历史人物等古文化遗迹(古色资源)和自然风景区(绿色资源)的分布情况,分别制定了“红古绿”融合发展的革命文物利用规划。
以红安县为例,《规划》拟建立 “一轴多核心、三带多节点”的规划结构:“一轴”为红安县区域联动发展的主动脉,打通南北县域交通,北部对接河南新县,南部通过红安高铁站与湖北武汉相联系,并串联县域红色、绿色、古色等多个发展核心,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线路互通”的“区域联动综合体”,是红安县域发展的总构架;“多核心”为县域综合服务中心、七里坪红色文化核心、以天台山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绿色文化核心、以陡山吴氏祠荆楚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八里湾周边古色文化核心等四个核心;“三带”为红安县红色文化保护带、绿色生态文化保护带、以及古色乡村保护带;“多节点”为在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发展带周边分布有若干节点。规划红色经典主题线路,将黄麻起义、将军故里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七里坪苏区红军小镇串联起来,同时串联起各种类型的绿色生态主题线路和历史文化主题线路,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8”字环线,实现县域“红绿古”三色资源要素的叠加保护与利用的线性格局。对新县和金寨县革命文物在微观层面上的规划,同样是在上述思路指导下,规划展示主题线路,进行资源整合。
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工作以确立革命文物片区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规划保护利用的空间布局,重点规划、统筹分步,建立科学完备的革命文物展示和阐释体系,并结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当地古文化资源、绿色自然资源利用的相互融合,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要以一点带全局、示范引领,从微观层面规划核心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带动和指导其他地区的规划工作。《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在实践革命文物集中连片的保护利用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要实现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整合当地各类资源,达到扶贫致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以期真正做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程 圩、时璐瑶、赵 琛(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铸造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头。延安革命文物的红色基因就在于“延安精神”。445处革命旧址不仅是延安革命历史的客观载体,还承载着“人”“物”“事”等诸多层面的革命文化,共同凝聚成延安精神的主要物质载体和语境表达,是见证延安精神的最直接、最真实形象。
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基础在于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示范,落脚点则在于从延安精神传承弘扬的视角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理念,挖掘、提炼、阐释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突显树立革命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意识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新时代语境下,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要着眼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立足“延安精神”,以“延安十三年”为起点,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放大到“中共百年”与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时空坐标体系中,通过着力实施“六大示范工程”,推动延安革命文物从物质层面的保护扩展到行为、精神等层面的活化,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精神”。
一、建设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项目。贯彻实施《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点线面结合,连片成区,各成主题”原则,推进延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对未纳入省保、国保单位的遗址旧址的保护力度。重点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建设工程、延安宝塔山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工程、延安革命纪念地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南泥湾红色文化景区建设工程、梁家河知青文化园建设工程、延安革命精神文物精品展示工程为引领,推动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打造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基地。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传承延安精神的研学教育基地。一是拓展基地的多种功能。将延安精神与课堂教学、研学实践相结合,将革命经典阅读、革命经典鉴赏和革命经典解读融入重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走进革命旧址进行现场教学、现场体验,强化延安精神的教育功能。二是创新基地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政府+院校+企业+基地”的教育培训机制,鼓励条件好、环境优的宾馆酒店民宿参与到革命教育培训中来。三是强化基地的对外合作。与国家部委机关、军队和院校合作,丰富革命教育培训产品,共同打造主题性强、特色鲜明的革命教育培训基地。
三、规划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线路。加大不同规模、不同地域革命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以线路连接区域,构建南北贯通、串联周边的延安红色旅游廊道,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主题示范线路。例如,“延安精神之旅”(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清凉山革命旧址—宝塔山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陵园)、“长征落脚之旅”(六盘山—静宁—会宁—西峰—吴旗—延安)、“自力更生之旅”(延安—南泥湾—宜川—富县—甘泉)、“缅怀先辈之旅”(延安—子长—安塞—志丹)等。
四、创作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作品。延安精神的时代性表达,一在实物的直观表述,二在精神的灵魂感染。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歌谣、红色版画、红色标语、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红色歌舞,整理红色口述历史、红色民俗资源,围绕吴起会师、瓦窑堡会议、抗大育英才、洛川会议、大生产运动、宜川战役、“切尾巴”战役等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创作一批革命主题著作,拍摄一批革命主题纪录片、影视片,编排一批革命舞台剧,策划一批融入高新技术的实景演出,编写一批革命主题漫画丛书等,以伟大精神鼓舞人,以革命作品感染人,突出红色记忆,突出革命情怀,突出时代特色。
五、策划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活动。围绕建党、建军、建国以及革命英雄人物、革命历史事件等主题策划一系列全国性的纪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例如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月”“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周”“延安红歌会”“重走长征路”“重回延安”等大型纪念、文体等活动。切实发挥延安精神教育功能,将红色文化主题研学广泛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范畴,策划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红色文化主题研学与培训活动,例如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题研讨会、“党员干部研习延安精神”主题研修班和“青少年重走长征路”主题研学营等活动。
六、创新一批延安精神传承的示范展陈。延安精神标识的打造,重在内涵挖掘,更在价值活化。充分利用裸眼3D投影、触控与体感交互、动态投影、VR/AR/MR 、全息成像、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创新延安革命文物展陈方式。通过舞台剧、话剧、歌剧、儿童剧、动漫、手游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激发延安精神传承活力。促进非遗与延安精神结合,深入挖掘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色文化基因,开展“红色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活动,通过听故事、学技艺、观展演等体验方式,推动延安精神展示与阐释的创新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结合新的实际弘扬延安精神。这是对延安革命文物价值的最高总结,也是延安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核心使命所在。突显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性,就是要实现革命文物保护向延安精神活化的升华,发挥革命文物在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国家记忆、增强国家认同意识等方面的精神价值,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永放时代光芒。
陈 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北武汉 430071)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策源地,革命时间长、革命事件多,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史迹与遗存遍布荆楚大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深厚。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使红色文化转化为湖北精神、湖北价值、湖北力量,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又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和科学路径。
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湖北是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大革命运动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根据地,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诞生地,新四军重要活动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主要战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湖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湘鄂边、湘鄂川黔、鄂豫陕6块革命根据地,先后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中的两支主力,即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红军长征后是南方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以湖北为主体的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武汉也是第四野战军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场。
辉煌的革命历史,给荆楚大地留下数以万计的红色资源,在全省104个县区均有分布,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且资源种类多样,既有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如革命斗争遗址、革命会议旧址、革命志士故居和革命烈士陵园等;又有大量的可移动文物,如革命标语、传单、书信、红色读物、进步刊物,革命先烈留下的遗物等;还有大量的红色精神传播载体,如革命先辈的事迹、诗文、红色歌谣、红色剧目等,见证了湖北革命的奋斗事迹和光辉历程,承载着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历史经验。
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成果丰硕。但立足新时代,立足保护、管理、运用的新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红色资源保护成果丰硕。
一是家底清。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调研和全省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排查,实现了全省革命文物数量精准、现状清楚、问题清晰。湖北全省现登记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72处,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约15万件套,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4部门公布的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共有83个县(市、区)列入其中7个片区。
二是基础牢。湖北省制定一系列条例、办法,加强保护。省人大常委会将《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列入2020年度立法调研项目,省政府颁布了《湖北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荆州市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目前已编制完成了阳新龙港革命旧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董必武故居等1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并由省政府公布实施,明确了重要革命文物保护目标、措施和范围。同时联合河南、安徽制订《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推动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片区联动。
三是保护好。十三五期间,国家和省级用于革命文物保护的经费约1.8亿元,实施了中共五大会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五里坪革命旧址等120余项保护维修、安全防护工程,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革命文物。同时各地通过实施近100项修缮、环境整治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低级别革命文物保护状况。
四是管理严。通过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革命文物名录、开展馆藏革命文物定级,明确了革命文物构成,提升了一大批革命文物的保护级别。划定公布了183处省级以上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革命文物及其周边历史环境风貌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文物保护单位所处环境、管理使用情况、安全风险等级等因素,全面推行文物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
五是运用实。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相融合,省级以上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对外开放,一大批革命文物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132家,其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5家。“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入选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7家红色旅游景区、2条线路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不断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实施品牌教育活动。2020年全省举办革命类展览近200个;2021年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将“荆楚百年英杰”展(湖北省博物馆)、“紧急时期的艰难探索”展(武汉革命博物馆)列入庆祝建党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
其次,红色资源利用传承短板突出。
一是缺少顶级红色资源。虽然湖北红色旅游资源多,但与陕西、江西、河北等省份比,缺少如延安、井冈山、西柏坡这样的顶级红色资源,在知名度、传播力度上存在一定局限。
二是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低级别的文物保护情况堪优。目前,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有国家财政支持,保护状况相对较好。但大多数市级、县级和未定级的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着点多面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年久失修等情况。
三是管理权责不清。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红色文化资源隶属于不同部门,革命遗址旧址、博物馆及文物等归属文旅部门管理,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归属民政部门管理,众多革命旧址属于居民所有,难以统筹形成管理体系。
四是运用不充分、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仅有武汉与黄冈大别山革命文物分布密集区充分发挥了红色旅游的利用功效,其他地区大多数红色资源运用表现为零散发展、影响力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不高;二是红色旅游景区规模小、多数红色旅游景区资源单一、没有与周边景点联动发展;三是经营投入主体单一、多元化参与程度不高,呈现出政府热、企业冷,媒体热、民众冷,游客多、效益少的特点;四是没有统一的红色旅游品牌,各市州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没有做到红色资源共生共荣,共享共发展。
运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加强系统谋划,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统筹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科学保护,评估定级。要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的关系。坚持“应保尽保、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对全省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分析,从区位、人口条件、产值、保存现状、应用、管理现状、产权、研究、交通、配套等多个方面系统评估,分类定级,形成“一处一策”的利用思路。
分级分类,资源融合。完善红色资源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根据评定级别,差异化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一是高等级红色文化资源与国家重点项目结合。大别山、武陵山区、大巴山区的鄂豫皖、湘鄂川黔、鄂豫陕山片红色资源可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结合;武汉都府堤、汉口胜利街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结合。二是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例如红安七里坪与大别山生态旅游结合;瞿家湾、周老嘴红色文化资源与洪湖水生态旅游结合;鹤峰五里坪革命旧址、宣恩两河口苏维埃政府旧址与武陵自然山水、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结合;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中原军区旧址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乡村建筑资源结合,阳新龙港革命旧址、大冶红三军团革命旧址与幕阜山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实现“红”“绿”资源共同利用发展。三是革命文化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利用低级别、分散于乡村的革命文物,开办农家书屋,与村档案室、村图书室、村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或直接作为村委会办公室,让革命文物的使用价值得以延续,让革命文化在使用中得以彰显和传承。
因地制宜、扩大效应。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项目,将红色文化遗址建设保护融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促进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二是充分挖掘湖北红色资源特色和优势,重点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品牌效应大的项目。如武汉市江岸区分布了八七会议会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汉口宋庆龄故居、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场馆,位置相邻,主题相近,可打造成为红色历史文化示范街区;武昌阅马场周围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分布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台、孙中山铜像、工程营、楚望台等数十处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打造成辛亥革命文化保护展示示范园。
打造精品,强化功能。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一是打造多元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创新红色文化网络宣传模式,创建“红色湖北”文化地图,启动“湖北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等红色文化项目。二是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编制青少年红色文化教材,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真正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厉 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重庆 400042)
谈到红色,小说《红岩》当是经典之一。由提炼国统区地下党和革命志士的狱中斗争史实创作为小说,再到抓住典型人物江竹筠创作歌剧《江姐》,又有电影《烈火中永生》塑造的许云峰、成岗、双枪老太婆等人物,一曲红梅赞走红中国,喜闻乐见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在大众心中刻骨铭心。改革开放后,以“红岩魂”为主题的报告、巡展、夜游,使红岩文化品牌展现了红岩精神持久的魅力。
一个明显的事实,革命文物资源与艺术形式有效的结合,催生了红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合并建立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体制上解决了红岩文化旅游管理运作的问题,以“红岩魂”为代表的报告、展演、展览、书刊支撑革命红岩文化的品牌,结构决定功能。
红色旅游,革命文化谁需要她?这已经是一个不需要再讨论的问题。作为记录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气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直接物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文物,凝聚着我国人民、我们先辈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所固有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阶级、任何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革命文物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内容,是最具有成长性、影响力、积极向上的一种民族精神。
笔者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以及与同行交流的一个问题是:红岩为什么这样红?研究开发、内容为王、编织细节、联点成线,始终对红色文化吸引力充满自信,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挖掘真实故事,是红岩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革命文物蕴含着的内涵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有效的艺术形式来扩大它的外延,把革命文物内在精神价值外化出来,形成新的吸引力,造成新的优势,让革命文物不断地释放魅力。从1980年代开始的“红岩魂”全国巡展到“红岩魂信仰的力量”报告,从“夜游白公馆渣滓洞”到“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从《魔窟——来自白公馆渣滓洞的记录》到《厉华说红岩解读与狱中八条》《红岩家书》系列图书出版,从策划“傲雪红梅江姐”展览到“红岩魂华蓥烽火”展览,红岩文物的研究开发,不断地释放出正能量。以建党百年中国文联资助的图书《红岩家书》为例,车耀先烈士遗书告诫子女说:“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拳拳爱国爱子之心,溢于言表。这种告诫,即使到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对广大读者,特别是许多年轻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革命纪念地要保持活力,就要使革命文物“活起来”。例如,整理出烈士狱中的“八条建议”、以及烈士母亲拒收国家归还的1600两黄金时所谈的“三个应该不应该”等新史料,不断外化了革命文物的精神内容和思想价值。找准新角度、新视点,应用有效的艺术形式推出项目,红岩就是这样越来越红。
正如一位参观者留言写道:“我敬仰红岩精神,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精魂,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品质。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是红岩精神的传人。我愿从此以后,把我所有的热血与热情,全部奉献给我的祖国,实现自己的青春诺言。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苏春生(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江西瑞金 342500)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党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曾经在这里发生,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大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人民军队在这里创建,革命道路在这里开辟,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工运奇迹在这里书写,伟大精神在这里铸就。“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摇篮——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等红色地标,成为革命者心中永恒的圣地。
血染的江西,血染的丰碑。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不仅让这里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革命遗存。江西省境内革命文物资源分布广、体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至今全省境内仍珍存着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960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2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759件(套),被誉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和“红色基因库”。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要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近年来,江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等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力“大保护”“大传承”“大融合”,保护红色根脉、赓续红色基因、激发红色动能,打造了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江西模式”“江西示范”“江西经验”。
一是聚力“大保护”,留住红色根脉。
多措并举推进“大保护”。江西先后出台实施《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及《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地方性规定;并在2021年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线,出台《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制定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系列政策,编撰《江西省革命遗址遗迹图文集》等,为推进“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
多方联动推进“大保护”。江西省于2019年专门设立革命文物处,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着力构建宣传、党史、发改、财政、文旅等部门协同联动平台;在城乡建设中探索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前置制度,推动文物稽查执法与城乡综合执法队伍联合、信息联通、工作联动、文物联护等,凝聚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强大合力。
多力共建推进“大保护”。编制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高质量推进革命文物苏区振兴项目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打造了革命文物整体性、全域化保护的全国示范样板。探索社会化保护新路,切实提高保护利用传承的可持续性。例如,江西瑞金倡导开展“追根溯源”和“认护文物”活动,已有54个中央和国家部委局在瑞金找到“前身”,修复了与之相对应的革命旧址,建立了本系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聚力“大传承”,赓续红色基因。
针对革命旧址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千址一面”“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等问题,江西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一个个旧址成为“活课堂”、一件件文物成为“活教材”、一个个英烈成为“活教师”。
活化陈展,让文物说话。在活化陈列上,瑞金市率先实施旧址活化利用提升工程,大力还原苏区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以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原真气息给游客以历史的真实感、现场感和融入感。在活化展览上,2021年江西推出的“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红色安源 工运旗帜”“无声的号角”等7个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活化表达,让文化说话。根据真实革命历史故事,近年来江西推出《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红色节目,推出《八子》《红游记》等一批红色影视,推出《浴血瑞京》《那年八一》等一批实景演出,切实增强了“江西红”的时代感和沉浸感。围绕庆祝建党百年,2021年江西还实施百期音视频节目、百个革命文物展览、百处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百佳革命文物讲述人、百项红色主题社教等“五个一百”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推出“初心耀征程——百件革命文物档案说江西”主题展览;开展“重温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组织11部优秀红色舞台艺术剧目展演巡演;推出“不忘来时路”美术作品展等系列主题展览,切实增强了红色历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教育力。
活化体验,让科技说话。如瑞金市开发推出“红色+数字”体验活动,引入AR导览系统、“穿越苏维埃”540°沉浸式裸眼3D体验馆、“VR畅游瑞金”超级滑板、智能讲解员、“‘一苏大’代表登记处”交互体验项目、“保卫瑞金”桌面互动游戏、“冲出重围”VR双人过关游戏等,增强了互动性参与性和时代性,让红色体验更加“走心走新”。
三是聚力“大融合”,激发红色动能。
江西大力探索实施“革命文物+”发展模式,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融入到城镇建设、景区发展、乡村振兴、文明创建、产业开发等领域,充分激发革命文物的精神激励力、经济带动力、区域发展力、项目支撑力和产业创新力,以“大融合”推动“大保护”促进“大振兴”。目前,江西已经形成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精品景区建设相融合的瑞金、井冈山模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特色小镇建设相融合的宁都模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金溪模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传统村落保护相融合的青原模式等,并在全省有效推广,为推进老区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