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2022-10-21 03:04穆允军
图书馆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籍美育图书馆

穆允军

(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在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整合美育资源,提升文化素养,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大美育体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大美育体系重要的美育资源、培根铸魂的基础,反之,美育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开展美育的重要机构与场所,结合自身文献、环境、馆员等资源,整合校内美育资源,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美育,是其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用的重要手段。

1 图书馆在高校大美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1.1 图书馆在高校大美育体系建设中的角色与地位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真善美有机统一基础之上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培养。“美育”一词于1795年由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20世纪初引入我国,蔡元培主张“美育代宗教”,王国维倡议以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凸显了美育对完整人格培育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美育专家曾繁仁指出:“美育对于德智体各育具有独特的渗透协调作用,因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具有特殊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历了侧重于知识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之后,大学生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薄弱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急需一个“补课”的环节,这也是近年来高校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客观原因。

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培养计划是围绕专业制订的,作为理论知识形态的美育只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这与高校教育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全面培养的目标相比,显然是不足的。美育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实践性的育人品格、情感共情的育人手段决定了美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之外的校园。所以,在美育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高校大美育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大美育体系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优美的人文环境而成为重要的校园美育场所,在高校大美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美育重要的引领者、组织者。高校图书馆美育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校园大美育体系的品质与特色。

1.2 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美育优势

自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心路历程。所以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一个温习传统、连接传统的时代任务,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领悟到其丰富的内涵。著名学者刘梦溪曾指出:“如龙应台所说,‘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们走到、做到龙应台所期待的那种境界,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它的优秀者必成为涵蕴传统意味的现代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大美育体系的重要美育资源、培根铸魂的基础,反之,美育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大美育体系的引领者,必然要把传统文化美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让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渗入大学生的心灵中去。

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丰富,主要包含文献、环境、馆员三个方面。与高校内其他美育实施机构相比,高校图书馆是古籍收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古籍文献。古籍是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挖掘古籍馆藏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将馆藏优势转变为美育成效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馆员。馆员是图书馆发挥美育职能、传播传统文化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近年来,一些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美育方面开动脑筋,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化活动,为落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大美育体系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切实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育人服务体系,将美育与图书馆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注重“精细策划+精心组织+精致内容”,文化服务展示度高,精品意识与美育旨趣凸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借助“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申遗成功与民俗学特色学科建设的特殊渊源,开展“二十四节气”微读书专栏、“节气读诗”BNU朗读者、绘画、文学与摄影创作、民俗DIY体验等推广活动,促进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与学科服务的互动与融合;山东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传统文化思想解读+古籍之魅展示+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美育形式,整合美育资源,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融为一体。

2 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美育资源,在高校大美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加上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盲目追求高消费、重利轻义等倾向,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没有在他们中间得到很好的继承。此外,一些高校校园文化的大美育环境还显得格调不够高雅、文化不够厚重、美感不够浓郁。

2.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校园大美育作用不显著

一些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停留在传统节日、通俗读物等表面。同时,信息的网络化、阅读的碎片化也使他们缺少静读经典的心境,喜欢过洋节、追韩剧、吃西餐,而对传统的节日与礼仪、戏曲与艺术不够了解和喜爱,甚至有些抵触,不理解传统文化魅力所在,认同感不足。有关调研显示,家人对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习俗的重视、大学生自身对新闻阅读的频率、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显著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其中学校教育因子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的影响低于家人、同学,说明高校大美育体系的作用尚不显著。

2.2 图书馆自身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挖掘不足,美育职能发挥不充分

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定位是教学辅助机构。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但“教辅”的定位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经费、人员的投入,也影响到图书馆教育职能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深度挖掘,缺乏对美育引领、文化引领的主动担当与作为。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来自丰富的古籍特藏资源、古典优雅的人文环境、拥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馆员,这些都是高校其他职能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提升,如鉴别古籍善本有“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其中的艺术代表性就是指古籍善本本身具有的美育功能。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出于对古籍保护的顾虑,很少开展古籍的展览活动,影响了自身传统文化美育职能的发挥。

2.3 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缺少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品牌化,美育效果不理想

当前,高校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凸显,大美育体系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该大有作为的文化引领高地——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美育方面理论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强,在很多图书馆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美育、传统文化教育与阅读推广难觅踪迹,或者仅作为一项具体活动被提及,缺乏应有的美育引领、文化引领的理论高度和视野,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实践层面,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多是作为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来定位,存在着活动主题不够突出,专业性不强;单枪匹马多,组合拳少;没有形成品牌,随机性大等不足。

3 美育视域下图书馆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3.1 创新“内涵引领+文化沉浸”传统文化美育方式

图书馆作为高校大美育体系中的重要引领者,需要结合自身馆藏中古籍及传统文化研究专著的收藏特色,以“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美育育人的切入口,以世界读书日、文化遗产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新生季、毕业季期间开展的系列美育活动为依托,如珍贵古籍展览、名师讲堂、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等,创新“内涵引领+文化沉浸”传统文化美育方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图书馆员要善于与校内文史名家联合打出“组合拳”。“内涵引领”就是要通过名师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引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领悟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如了解儒家文化的刚健进取、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佛家文化的慈爱众生等,自觉将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纳入人生观的塑造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把握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勇担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责任,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文化沉浸”就是要通过雕版印刷、古籍修复、戏曲学唱、诗词吟诵等有丰富的、沉浸式传统文化与技艺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得到文化滋养,在活动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精心设计、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活动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让大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2 发挥古籍美育资源优势,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文献载体,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收藏有古籍文献,这是图书馆最具特色的美育资源。从百余年藏书楼到图书馆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古籍保护不仅在“藏”,更在于“用”。尤其是2007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古籍保护在各单位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古籍之“用”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图书馆要把讲好馆藏古籍故事作为美育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古籍珍品展览、古籍知识讲座、古籍与名人学者、地方名人故事等形式展现古籍的魅力。其中,古籍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精神内涵、古色古香的视觉美感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日益成为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的生长点,帮助图书馆融教育与服务功能为一体,实现从文献服务到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角色转变。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组织的“册府千华”系列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深受公众好评,形成了品牌效应。此外,图书馆还应组建传统学术整理研究的馆员团队,通过影印、点校、译注等形式进行古籍的深度整理与研究,实现美育功效的增值。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做好古籍文化普及是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的工作重中之重,要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要注意根据校园文化的特点、青年学子的兴趣点,将传统文化美育与古籍保护创新结合起来,既要有新时代的表现形式和话语方式,又要引导大学生“师古而不泥古”,传承而不守旧,做涵蕴传统的现代人。

3.3 构建“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图书馆是高校大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美育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等独特优势,应当构建起“美美与共”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出自身作为美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美育育人形式,与其他美育主体互动互联,形成合力,打造协力共赢的“大美育”环境。在与课堂教学的合作上,发挥图书馆古籍版本丰富、直观教学效果好等优势,嵌入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课程开展了“古籍修复与保护”“古籍版本与鉴定”“古籍装帧实践”等嵌入式培训课程,由古籍与特藏部的资深馆员现场讲解与指导,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古籍保护的推广。图书馆要加强与校内外传统文化美育工作部门的协调,如在传统文化美育思想内涵的导读上,不仅要注意选拔、培养自身的馆员队伍,更要借力于校内外专家、学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文化影响力;在美育主题的选择上,要与校内的档案馆、校史馆、艺术院系等形成优势互补,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定位;在美育主体的宣传协作上,要与宣传、学工、团委、工会等部门形成协同机制,将美育覆盖面最大化。通过“大美育”体系,图书馆与学者群、校内外团体广泛合作,构建起“美美与共”的协同机制,发挥出自身传统文化美育的最大功效和高校大美育体系的最大作用。

3.4 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传统文化美育育人平台

图书馆要根据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兴趣,建立线下线上一体的传统文化美育平台,在传统文化美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话语形式之间找到契合点,让美育内容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等特点,图书馆传统文化美育工作要适应这种变化,建设线上美育平台,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线上美育平台的优势日益凸显。图书馆要加大古籍特藏文献的数字化力度,通过珍贵古籍赏析、传统文化讲座等形式,发挥线上美育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的优势。将线上线下形式相互融合,如对线下古籍原版展览进行后期制作,开展线上古籍图片展览和解读,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推文等形式扩大展览效果。古籍善本集内涵美与装帧美于一身,大学生在古籍之美的熏陶之中能领悟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人生智慧。目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了古籍数字平台或特色专题数据库,以解决古籍特藏文献“藏”与“用”的矛盾,扩大美育影响力,获得师生的好评。对于这些线上美育平台,高校图书馆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其美育功能,丰富线上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内容,同时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让线上美育平台的影响力在不同的高校校园之间传递。

猜你喜欢
古籍美育图书馆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图书馆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美育教师
去图书馆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