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校共生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动因、环境及路径选择

2022-10-21 03:04周维彬董成娣
图书馆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生共同体师生

周维彬,董成娣,李 丰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1 引 言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高校与城市之间,处于同一个自然、社会及人文生态环境中,空间依存、物质相通、文化交融,具有天然的共生发展关系。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城校共生发展轨道,对于提升其服务效能、优化城市公共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广度及深度看,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缺乏较为充分完善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缺乏适合广泛推广的经验模式。本文拟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基于城校共生发展视角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动力因子、共生环境及路径选择。

2 现状分析

2.1 认知分歧

在政策法规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是为校内师生提供基于文献信息的教学科研服务,但也提出为社会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自2014年起,国务院连续6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将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议题推入公众视野,引起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201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已具备一定的法制条件。

在对外开放的利弊方面:支持方认为,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辐射效应和社会服务职能。反对方认为,对外开放会降低校内师生的服务体验,也会给高校图书馆带来资源、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难以应对的困难。因此,针对高校图书馆是否对外开放这一问题,由于各方立场不同,目前还存在明显争议。

2.2 现实困难

(1)主体性局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部的二级教学辅助部门,其文献购置、人员编制、硬件设施、馆舍建设等都必须上报学校相关部门研究审批,缺乏自主决策权,因此,其对外开放的自主性较弱。

(2)观念障碍。由于长期忽视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校内师生的观念较为固化,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支持和鼓励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开展社会化服务,但该规定较少得到落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弱效执行现象。

(3)用户权益冲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阅览空间,都是按照高校师生比来配置的,在一些大中型城市,高校图书馆一旦实施对外开放,势必会因为社会公众的涌入而冲击校内师生的既有权益,容易引起校内师生与社会公众群体间的用户权益冲突。

(4)后勤保障压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并不是独立于高校校园而存在的,图书馆对外开放,必然会对高校的就餐、住宿、消防、安保和医疗救护等后勤保障体系提出新的要求,给相关部门带来新的压力。

2.3 实践经验

(1)获取政府支持。在现实社会中,政府部门肩负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双重责任。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与政府部门的这类职责具有交叉关联性,因此,可以考虑以此为突破口争取政府支持,如获得增量财政资金或者由政府部门牵头构建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对外开放服务体系。

(2)推行渐进式开放策略。例如,以满足校内师生权益为前提,有限度地、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以拓展社会服务项目为主,以空间开放为辅,如具有科技查新资质的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外开展科技查新业务,助推区域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

(3)实施多样化的联盟策略。例如,参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与公共馆、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机构进行跨部门合作,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解决高校师生的跨地区借阅问题,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等。

(4)实施差异化有限开放策略。例如,对社会公众可按群体细分实施差异化管理,根据用户群体分类配置权限;数字资源应以学校自建数据库为主,商业数据库要根据协议进行有限度地开放;针对周末及寒暑假闲置率高的现状,可进行错峰开放等。

(5)构建精细化的制度规范。例如,为规范身份认证体系,可探索建立基于支付信用体系的监管制度;为规范用户行为,可探索建立借阅证注册考试制度;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可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

3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动因分析

3.1 充分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我国约有 3 000 所高校图书馆,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颇具优势,在各种图书馆联盟体系的加持下,高校图书馆具有非常强大的集群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如果能够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必将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服务效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高校图书馆以服务校内师生为主,对社会公众以及其他高校的开放度极低,形成“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将服务对象划分为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并实施极不均等的服务策略。“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在不同高校师生群体间、社会公众群体间构筑了较高的知识文化传播壁垒,不仅加剧了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族群间的不平衡、不均等态势,而且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研究打破传播壁垒的路径方法、积极谋求服务模式转型,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要课题之一。

3.2 平衡高校图书馆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间的矛盾

在纸本文献传播时期,信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十分有限,“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可较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具有较好的时空匹配性。但在数字网络传播环境下,“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受各种数字传播渠道的竞争分流影响,校内师生的入馆频率和借阅率逐年下降,高校图书馆在知识传播生态中的地位被弱化;二是“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内设的各种门槛将社会公众阻隔在高校图书馆之外。此时,高校师生的内部需求外溢和社会公众的外部需求受阻同时发生,形成日趋严重的供需错位矛盾。在此背景下,寻求解决供需矛盾的路径,致力于实现新的供需平衡,成为高校图书馆谋求对外开放的内生动力。

3.3 顺应城校融合共生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求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城校融合,促进城校共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要积极融入其中,在文化服务、知识传播和创新创业等领域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创新其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合理补位。这必然要求打破高校图书馆“岛屿式”内向型服务模式构筑的传播壁垒,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城校融合共生发展的时代趋势为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契机,是高校图书馆谋求变革发展的外生驱力。

4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共生环境

4.1 内部共生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校内二级教学辅助部门,与各二级院系和其他二级业务部门之间具有较强的共生关系,责权利相互关联,是天然的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虽然从理论上讲有利于提升其服务效能,但其结果却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例如,校外用户的增加,会在安全保卫、医疗、餐饮、保洁等方面增加后勤、安保、医疗等部门的负担。此外,校外用户借阅量和入馆量的增加也会对二级院系师生原本享有的纸本文献资源权益和座位空间资源权益产生挤兑效应。这种负外部性如果不妥善处理,必然会引起校内师生的不满以及相关部门的反对或不配合,从而阻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有效推进。

因此,从内部共生环境看,为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需要进行责权利调整或进行额外的增量权益补充。例如,由主管校方进行统筹规划,增加安保和医疗服务投入、提高餐饮供给,高校图书馆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校外用户权限、制订体系化的对外开放策略,在保障校内师生权益的前提下逐步开展对外开放活动。此外,可以借助对外开放的机会,积极引入校外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增强校内师生的图书馆权益。总之,如何通过责权利调整或额外的增量权益补充来构建利益一致、有效协同的校内共生关系,是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外部共生环境

在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除了高校图书馆,各城市各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此外,各类教育、艺术、出版、摄影、影视以及网络数字媒体等商业文化机构,他们可能不是公益性的,但也具公共性的一面,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上述各类文化机构通过形式多样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可见,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面临的是一个多元主体共生发展的外部环境。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其对外开放活动不宜采取竞争性策略而更适宜采取开放性合作策略,力争借助自身的学术性文献资源优势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性知识服务。但由于服务理念、社会职能和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高校图书馆较少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开展合作,其合作对象较多地局限于高校图书馆体系之内,这也是导致其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与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建立共生发展关系,是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5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5.1 以嵌入城校共生发展通道为主线

当前,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应该说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的动力,然而受制于长期形成的观念障碍以及校内共生关系的制约,确实存在较大的阻力和较多的困难。但城校融合共生发展趋势为推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因为在国家推进各类“产学研用”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既有较多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存在较大量的知识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可广泛地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借助自身的文献资源优势打造创新创业知识服务平台,为“产学研用”共同体建设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例如,为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面向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又如,为配合城校“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与公共图书馆建立区域服务联盟,为社会公众提供文献借阅服务。

城校融合共生发展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趋势,高校图书馆以嵌入城校共生发展通道的方式推进对外开放,在政策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容易引起多方共鸣,不仅可得到主管校方的支持和校内各部门的配合,为解决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政策、资金和人员配置等问题铺平道路,而且也容易在主管校方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构建起利益一致、有效协同的服务共同体网络。

5.2 以服务共同体建设为载体

高校图书馆如果仅仅以“一对一”的方式被动地、单向地接待校外用户,那么其对外开放水平将会十分有限,而且这种单向式对外开放由于不能为校内师生带来增量权益,也容易引起校内师生的不满。因此,为实现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又能够平衡校内外用户权益的双重目标,必须创新对外开放的载体形态。在城校融合共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建立服务共同体的方式来开展对外开放活动。其总体方向是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城市社区站点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搭建服务共同体网络,借助服务共同体网络来提升对外开放的成效。一是可借助各类校外文化机构的场馆、设施和服务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资源和服务,可有效拓展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纵深。二是可向校内引入校外文化机构的资源和服务为师生服务,如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举办的专题讲座、名人沙龙和文化展览等,对冲对外开放给校内师生权益带来的负面挤兑效应。在城校融合共生背景下,基于服务共同体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必然是双向的和多维度的。

根据双向式对外开放的内涵,承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功能的服务共同体,至少要具备以下特征:1)合作主体多元化,除了高校图书馆,还应包括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在内的各类文化机构;2)服务内容多样化,除了文献服务,还应拓展讲座、沙龙、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职业培训、专家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服务;3)服务对象的广泛性,除了本校师生,也应包括其他高校师生,还应包括团体性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性的社会公众。

5.3 以用户共同体构建为抓手

为了避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流于形式,必须注重其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效能。判断服务共同体的效能,可使用共同体内资源的流动效率作为参考,当且仅当各类资源能够在共同体网络内得以充分流动时,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是成功的。提升服务共同体资源的流动效率,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对各类文化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共建共享项目,即资源共同体模式;二是对共同体内各类文化机构的用户权限进行整合,通过用户流动来带动资源流动,即用户共同体模式。

资源共同体模式的核心是共建共享,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整合的资源中心、可控性较好。目前,在国内图书馆界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联盟机制下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但受建设资金的不确定性、出版商版权约束和权属分割困难等问题制约,资源共同体模式也存在互联互通难度大、协调交易成本高和可持续性较差等实际问题,因此一般不适合在资金来源、资源结构和服务对象存在较大差异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机构之间应用。用户共同体模式的核心是开放赋权,其优势在于任何机构只要遵循开放赋权协议就可接入共同体网络,便于通过机构扩展来提升共同体网络服务的多样性,而用户只需在任一共同体机构注册1次就可以访问所有机构的对外开放资源和服务,有利于通过扩展用户规模来提升服务效能。

在数字信息网络发展已较为成熟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主要痛点不再是资源匮乏,而是如何降低跨平台、跨机构获取资源的成本并提高效率。用户共同体模式以资源开放、权限互认和用户互访为原则,可以在不变革各参与主体内部资源建设格局的前提下,快速构建面向共同体用户群体的服务网络,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服务拓展和用户拓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于解决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主要痛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过程比较适合采取用户共同体模式来推进服务共同体网络的建设。

6 结 语

本文将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置于城校融合共生关系框架下进行讨论,分析了其动力因子、共生环境及路径选择等问题。研究认为:1)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高校图书馆要适度调整其角色定位,在服务校内师生的基础上实施对外开放,这有助于充分释放其服务效能;2)为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不仅需要重构有效协同的内部共生环境,还需要构建多元主体跨界协作的服务共同体网络;3)由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合作主体的多样性和较大的异质性,建议采用基于资源开放、权限互认和用户互访原则的用户共同体模式来布局其服务网络。

高校图书馆实施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拓展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空间、重塑其业务形态,而且对于优化和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生态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有效提升服务效能的角度,探讨面向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共生发展路径,但对于多元主体间的权益协调、开放赋权策略的制订、业务流程的重塑以及校内校外两重共生关系的耦合机制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共生共同体师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