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冯珂 编辑/田丽娜
2022年6月5日是第51 个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深刻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建筑业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6%,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9%。根据2021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占全国能源碳排放量比重高达51.2%。提前碳达峰、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能源需求等方面需要作出重大调整,这也给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亟须借助绿色项目管理理念,以项目管理高质量发展为建筑行业应对“双碳”挑战赋能。
绿色项目管理(Green Project Management,GPM)是指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在传统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中融入绿色的概念,以“生态和人际和谐”为基本原则,围绕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及项目组织内外部的和谐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有效并可操作的评价、控制、分析、实施等方法的管理体系。绿色项目管理不仅关注项目的投入、产出和流程,更关注项目管理对环境、社会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因而在项目目标、环境影响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均与传统项目管理存在差异。
在项目目标方面,传统项目管理更加关注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等方面,而不够重视项目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某些项目中,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抓进度往往会忽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甚至违规施工,从施工现场的喷水降尘处理到建筑垃圾的密闭化运输,各个环节能省则省,最终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在环境影响方面,传统项目管理更为关注项目本身的效果,而对资源成本和环境影响考虑不足。例如,某些项目盲目追求外形美观和建筑风格的标新立异,大面积地采用玻璃材料,造成了后期运维成本高、建筑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而绿色项目管理则更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以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在组织文化方面,绿色项目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也存在着差异。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绿色项目管理更加强调用绿色价值观引领企业的发展,强调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并注重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同时,围绕绿色组织文化构建组织、设计流程和制度,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推行绿色项目管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按照项目实施的阶段不同,一般可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划分为项目前期开发管理(Development Management)、项目实施期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与项目使用期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三个阶段。然而,在我国当前项目管理实践中,上述阶段中绿色项目管理理念的落实仍面临机制体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亟须引起行业与社会的重视。
在项目前期开发管理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部分地区城市规划和统筹缺乏整体性导致的“重复建设”“拉链工程”,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扎实、不科学导致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这些现象在某些地区的政府投资项目中反复出现,使建筑物使用寿命缩短、重复大拆大建,既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了沉重压力,也造成了建筑材料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此外,规划设计与运营需求脱节。在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机制体制的落后,或由于定位不清、设计理念滞后,故而在规划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和后期运营的需求,导致设计建造的产品或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或是片面求新求洋、不接地气。全国各地众多处于烂尾、倒闭状态的“特色小镇”多是由该原因造成的。
以往项目业主与施工企业非常关注工期、成本、质量等有形目标,而对环境保护、碳减排等目标重视不够。在建筑行业,赶工期、抢进度的现象已成为行业通病。在追赶工期和进度的强大压力下,建筑企业很多施工细节难以做到位,使建筑物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影响建筑物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另外,施工工艺、人才储备和工程管理水平的落后也给碳减排带来了挑战。在施工工艺方面,目前我国的施工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通过现场随机抽查检验的方式控制施工质量,距离国外的工厂加工模式、施工工业机械化等还有较大差距,结果必然导致施工质量和资源消耗的不稳定。在人才储备方面,我国施工人员大多数是流动性较高的农民,他们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施工作业不规范。同时,由于缺少技术工人的培养机制,使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施工工艺的提升。在工程管理方面,国外施工作业专业细分,依赖综合专业能力强的分包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工程管理企业的地位较高,为工程项目提供全面整体的服务。而我国工程管理长期受困于传统体制下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困扰,业主方的协调管理难度大。近年来,国家开始推动代建制、EPC 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项目管理制度改革,但总体来看,相关市场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在管理能力、协调经验、人才储备、管理工具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项目管理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从全国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能耗总量来看,运行阶段占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能耗比例高达46.6%。建筑物的合理运营及定期维护对于降低运营成本、延长建筑物寿命、减少相应资本支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既有建筑物存量巨大,但绝大多数建筑物属于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高耗能建筑物。在维修资金的筹措及使用、建筑及设备的检修更换标准、预防性修理计划的制订等方面,我国设施管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运营维护阶段的工作疏漏可能降低暖通、水电等设备的工作效率,增加设备损耗,增加建筑物后期的维修与养护成本。
针对绿色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挑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根据最新绿色项目管理的实践需求,国家要适时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上位法规,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为绿色项目管理理念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维管理等阶段的应用提供依据;其次,根据绿色项目管理的发展,建筑行业适时完善和提高设计、施工、运维、改造等方面的建筑节能标准及绿色建筑标准等;再次,为进一步完善绿色环保和碳减排方面的监管法规和产业政策,国家应在金融、土地、税收和产业等政策方面提供保障,吸引企业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绿色环保科学技术和材料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最后,强化市场机制的支持,国家要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创新,强化市场机制对绿色项目管理的支持。
在规划设计活动中,绿色项目管理应更多地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设计之初,设计单位应融入节能环保的理念,充分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通过优化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室内设计和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自然光照、自然通风等因素,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选材的科学性,尽量使用隔热保温和密封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并注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在施工工艺的选择上,应逐步推动行业整体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工业化生产转型,从单件生产向规模化、预制化生产转变,进一步研究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技术,推动建筑物构件的标准化,降低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同时,要强化对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建筑施工人员的精细作业水平,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水、电等资源的浪费。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与施工工艺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与组织方式,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进而提升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融合程度。
随着我国存量建筑面积的持续增加,建筑物后期运营和维护中的碳排放将不断上升。由于老旧建筑物普遍存在能效低、能耗高的缺点,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培养用户节约能源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对现存的老旧建筑物应加强节能及绿色化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强化对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能耗信息的公示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PPP 等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