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场景已经成为现时代人类生活的构成部分,近年来的疫情更加速了虚拟化数字生存的发展,人类生存场景越来越强调强烈的卷入感、参与感、沉浸感、现场感、多重时空交互感。元宇宙的热议正是对这种数字化虚实融合的现实生存的回应和反思。设计师和研究者应该积极面对时代挑战,在宏观的理论视野和跨界交叉的大设计实践中进行创意、创新设计。
数字化场景设计,一方面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这五大要素为“原力”,以工业4.0 技术为基础的虚实相融的数字化生存场景设计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以美为媒,发挥设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社会经济、城乡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人格美育教化、高品质生活的各种场景中,让设计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因此,我们把栏目专题确定为“以美为媒”的数字化场景设计理论与实践,力图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推介展示,引发探讨,包括且不限于以下主题:1.智慧人居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室内外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2.智能传播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国家形象传播、交互传播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等),3.智能艺术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智能艺术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数字电影、电视、装置艺术、视觉艺术以及网络艺术、数字娱乐产品设计),4.智能交互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AR、VR、MR、CR 等交互设计),5.智能生活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物联网、休闲与生活、智能产品、等智慧生活设计),6.智慧社会场景化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智能化的服务设计、社区服务、人文关怀、弱势关怀、环保设计、人际关系、教育与医疗等)。
“数字化场景设计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意在探索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新时代设计和美学解决方案。本专题的两篇文章从互动传播、互动知识网络的应用场景出发,分别探索了在互动仪式链传播场景视域下,通过新闻游戏设计实现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影响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可能性;设计了基于认知学知识表征理论的多种虚拟博物馆的动态空间构成关系,尝试为每位用户打造动态的展览空间和游览路线,将固定的展览空间转换为可供自由探索学习的动态知识网络。
专题主编:
王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美学研究;文艺美学研究;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研究;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研究。
王妍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项目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子课题、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重点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16 项。
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70 余篇。专著《意像与仿像——艺术表意范式的中西对比与当代建构》获得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艺术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研究报告《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的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获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成果获得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10 余项奖励。主讲慕课《设计之美》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学习强国“看慕课”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指委推荐课程;荣获首届中国“最美慕课”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