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策略研究
——以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为例

2022-10-20 14:29张志平胡书可
工业工程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村人居村落

张志平,胡书可

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南昌 330099;2.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200

传统村落又名古村落,是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我国乡村农耕文明人居环境营造理念、村落空间格局、建筑设计等鲜活的文化遗产,对当代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2]。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导致传统村落大量年轻人主动迁移出去,传统村落正在面临“村落空心化”“文化割裂化”“建筑景观异质化”等严重问题。传统村落面临着千篇一律建设和粗鄙化的破坏,对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一、驿前镇姚西村概况

(一)姚西村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姚西村位于广昌县驿前镇西南角,东接206国道,南邻石城县,西与宁都县交界,北连驿前镇坪背村,距驿前镇政府所在地2 000 m,距广昌县城4 200 m,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发源于此,属高丘陵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二)驿前镇姚西村的发展历史

驿前镇姚西村建于驿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古代通往福建、广东必经之路,是南北方商人主要途径之处,朝庭传递信息之处,在明末清初时期,驿前进入鼎盛时期。驿前镇姚西村现存古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是独具特色的明清赣派风格古建筑,姚西村建筑群由53 幢单栋古建筑组成,集中位于街道东侧,是省内保存较完整、数量较多的民居古建筑群之一,见图1。

图1 驿前镇姚西村全景导览图

(三)驿前镇姚西村的经济状况

驿前镇姚西村是江西省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是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通芯白莲村级种植区,白莲面积每年稳定在1 500亩左右,2016年成功申请了“世界最大莲池”吉尼斯世界纪录,2017年12月成功获评国家级4A 级景区。镇政府和村委会聘请我国某著名设计团队对驿前莲花4A 级景区姚西村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依托莲花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在政府主导农旅结合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姚西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白莲产业、休闲农庄、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产业单一困境现状。

二、驿前镇姚西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驿前镇姚西村旅游开发的持续进行,当地村民人居环境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与城镇人居环境相比仍存一定差异。

(一)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自然生态系统是传统村落人居系统的物质平台和生态基础,是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量游客涌入古村,驿前镇姚西村兴起各种乡村农家乐、休闲农庄及民宿,这些营业场所把各种污染物直接排入河中;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所产生的各类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居民生活、生产的污水、垃圾和农药、肥料污水也直接排入河中。这些都在快速破坏着驿前镇姚西村的整体生态环境,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当地村民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环绕景区随意建楼、开发,对地基及水土进行破坏,导致村落自然生态系统失去自我修复能力,使整个姚西村自然生活系统遭到破坏。

(二)社会文化系统面临瓦解

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的社会化载体,与社会结构、村落民俗、乡约文化、村落文化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要素综合组成了村落文化体系,是我国乡村文明的精神载体[3]。姚西村受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和外界交往越发频繁等内外因素影响,本地社会文化关系、乡村文明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正在面临瓦解,迫切需要转型和重构。

(三)地域空间缺乏规划

地域空间要素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联合作用形成,并提供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综合体。姚西村大量的青壮年人为谋求更好的自身发展机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本地的大部分为老、幼群体,他们逐渐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而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这类主体使用需求缺乏思考,导致乡村公共空间适用性不足,使用率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姚西村新农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割裂本土建筑文脉关系,忽视与周围环境联系,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导致趋同化新型乡村分布[4]。最近几年姚西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于餐饮、住宿需求量大,导致出现大量休闲农庄等违章建筑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与缺乏等问题。

(四)村民缺乏主体责任意识

村民是乡村空间活动的主体,也是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设者与管理者。然而村民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或者漫不经心而不明确,没有充分意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参与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积极性不高,部分村民甚至以损害集体利益来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5]。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大量乡村年轻人口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公共生活的参与主体仅剩老、幼、妇、残,从乡村公共生活来说,他们都是“边缘人物”,无法对乡村公共事务投入过多精力、时间和金钱。进而,使乡村公共事务无群众关注、无群众可组织,乡村难以形成,无法组织公共生活。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姚西村人居环境转型策略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姚西村现状为依据,提出修复绿地生态环境系统、健全社会环境系统、优化三生空间环境系统、发挥多元主体系统,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四项更新系统;提出修复自然生活环境与营造和谐人地关系、优化村落空间布局与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与提高居民增收空间、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与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高村民责任意识与协同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机更新方案,构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策略,见图2。

图2 姚西村转型策略发展研究框架

(一)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人地关系

修复自然生态环境首先要明确修复范围和修复内容,姚西村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致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针对姚西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应树立全局观念,将治水、保土、净气等系列生态工程联合起来,重点治理污水紧要问题,预防水土流失次生潜在问题,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治理方案。

在修复姚西村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方案下,分类分级治理污染要素,是修复生态环境具体可行之策。针对因固体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性废水等随意丢弃或倾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和堵塞等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从源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姚西村生活污水和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性污水随意排放现象,定期对淤积河道采用水系清理疏通和养殖水生植物等措施来提升水体净化能力;规范垃圾倾倒行为,加强对村民和游客环保意识宣传,定期对固体垃圾物分类处理;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加强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荒山荒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栖息地,保护村落生态多样性[6]。

(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乡村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农耕文明,由当地村民通过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包含着历史建筑、文物等有形要素,更蕴含着工艺技术、生活智慧等人文要素。这些乡村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旅游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文明影响不断深入到农村,姚西村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与定居,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断裂,传统习俗、民间工艺等文化遗产不断简化乃至消失,所以姚西村需要培养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人、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同时设计并建立文化展览馆,将村落文化通过实物展览[7-8]。此外,也需要定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传统民俗活动,适当融入现代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使乡村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立足于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景观,将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姚西村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赏莲、研学、党建游等特色农旅融合项目,加强“红色、古色、绿色”三色旅游资源挖掘,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农事、文娱等服务为一体的莲花特色小镇。增强驿前镇姚西村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并扩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使驿前镇姚西村成为有景点、有产业、有灵魂的农旅融合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优化村落空间布局,完善村落基础设施

姚西村居住环境改善应从整体到局部、渐进式的生活功能更新。整体上,根据传统村落保护规定合理调整好村落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及建设控制地带,确保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守住好耕地红线不动摇。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对村落古建筑采用“改、拆、建”3 种手段,对旧建筑和土地进行更新利用:改善旧房质量,结合村民和游客的需求,更新民居内部的功能与结构,提高住房的舒适性、宜居性,建筑外立面基本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当更新;改善村民自发新建建筑风貌,由于村民自发新建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风格迥异,整体风貌不协调;姚西村旧建筑风貌应进行统一设计改造,形成符合本地文化的特色,运用传统民间材料和地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特色风貌。拆掉不合理、危险、违章的建筑设施,使其服务更安全有效。建设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姚西村发展需求,加强游客体验感,提高本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9-10]。

局部上,姚西村公共活动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村内为他们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可利用闲置空地适当有针对性地小规模建设,围绕公共空间的主体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旅游规划需求等,安装一些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场地,更好地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加强村民缺乏的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设施、环境卫生等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四)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居民增收空间

姚西村是一个丘陵环绕的村落,是传统的农业区,“白莲、水稻、泽泻”久富盛名,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姚西村决定依托莲花生态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把传统农业与旅游度假、展览观光融合起来,由此转变以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集中服务于农业休闲旅游和民宿文化旅游第三产业,并通过引进技术+吸引人才+引进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推动姚西村传统农业结构升级为基地+合作社+村办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丰富姚西村的经济业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见图3。

图3 产业布局转型发展策略

(五)提高村民责任意识,协同乡村治理模式

传统村落是基层政府的单一化管理模式。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是人居环境改善的直接收益者,却往往处于一个弱势地位,所以需要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权利关系,培育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村民的管理能力。因此需要对村民进行赋权,不断提高村民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治理的能力,从而平衡村落权利分配机制,实现乡村协同治理模式。赋权的同时需要对权利进监督与约束,赋权与监督的结合有利于规范和增强村民行为合理性,防止权利滥用。思想赋权:通过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村落的日常管理、建设开发、生态和文化保护等重要事项;同时增强村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姚西村内在发展动力。法制赋权:姚西村常年留村村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小孩,他们普遍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甚至基本属于法盲,面对自身和集体利益受损时,常常选择忍气吞声或使用暴力手段解决,因此需要对村民定期提供免费的普法、咨询、援助等途径,培养村民学会运用合法手段获取自身利益诉求,明晰违法行为和后果,杜绝破坏村集体利益。政治赋权:政府部门在实施与村民利益相关方案之前,充分倾听村民诉求与建议,合理保障村民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建议权和参与权,确保每位村民平等参与管理村落发展的权利。基层政府作为乡村管理的核心,需要加强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11]。非盈利性组织和社会管理机构作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辅助力量,在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和传统景观风貌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图4。

图4 完善乡村治理模式

四、结语

传统村落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体现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通过各系统的因素,反馈于传统村落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全面振兴,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与和谐人地关系、乡村文明保护与村民生活丰富、空间布局调整与基础设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与居民收入增加、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责任意识提高。基于此,以乡村振兴总目标指导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姚西村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路径,从分级、分类专门化来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基于产业、技术、文化资源层面来保护和发展乡村文明,从整体到局部来优化地域空间系统,尊重村民意愿,切实发挥村民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改善姚西村人居环境,促进姚西村人居环境内部功能和外部形态的完善与提升。

猜你喜欢
西村人居村落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专家的妙招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