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语言景观分析

2022-10-20 04:45陈欣芸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沙湾店名繁体字

李 冰, 陈欣芸

(华南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语言景观研究始于国外。1997年,加拿大学者Landry & Bourhis首次清晰地界定了语言景观的概念,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语言景观领域的研究中[2-4]。目前,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多将目光聚焦在都市语言景观[5]、商业步行街[6]、外国人聚居区[7],以及少数民族地区[8]等语言生态复杂的区域,少有学者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等角度来开展语言景观研究,在知网上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等为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出现的相关文献不足10篇。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这类区域饱含中国本土特色,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这必然会投射到随处可见的语言景观上,因此这类地区同样具备较高的语言景观研究价值。本研究关注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非常丰富,拥有大量的祠堂、庙宇等古建筑。2005年,沙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仍是广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9]。针对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展开语言景观研究,不仅可以一览古镇的语言使用、文化生活和政策导向,还能丰富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3个研究问题:①沙湾古镇的语言景观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②语言景观如何帮助沙湾古镇体现历史感与文化感?③沙湾古镇的语言景观现阶段是否存在不足?

一、 研究过程与方法

2021年10月,本研究针对沙湾古镇展开了两次实地调研,在熟悉地形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区域(东西南北分别以光裕路、景区西门、景区南门、留耕堂为界的景区区域)进行了穷尽式拍摄,共获取照片811张。本研究借鉴Backhaus东京调查的研究方法,将任何一个在空间上可以确定的边框里的书写文本视为一个分析单元[10]。此外,在本研究中,同一家店铺里出现的内容相同的标识,不重复计入。由于一张照片中可能包含店铺招牌、宣传海报、橱窗标语、公益广告等多个语言景观样本,因此,通过后期分析,811张照片中共分离出了1 242个语言景观样本。每一份样本都在Excel软件中进行了6个方面的信息标注,分别是:标识性质(单语/双语/多语)、语种类型、汉语繁简、优先语码、翻译情况(完全翻译/部分翻译/互相补充)、设立主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详细分析了207个店铺招牌的所属行业与书写字体等内容。

二、 结果分析

1. 古镇语言景观上的语言使用状况

(1) 双语及多语使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借用Lai的方法,按照语言标识上出现的语言数量来判断单语、双语及多语标识,具体来说,标识上只出现一种语言的被视为单语标识,出现两种的被视为双语标识,出现两种以上语言的则被视为多语标识[11]。经分析,1 242份语言景观样本中,单语标识共有911个,占比73.35%;双语标识共有291个,占比23.43%;多语标识共有40个,占比3.22%;双/多语标识共占比26.65%。这表明,沙湾古镇的单语率较高,其语言景观上的多语性质并不强。

语言种类及频次上,本次收集的样本中一共出现了汉、英、韩、日4种语言,具体来说,汉语共出现1 232次,英语出现335次,韩语出现了40次,日语出现6次,汉语在古镇的语言使用中遥遥领先于其他语言, 英语的出现频次虽低于汉语,但相比于日语、韩语也超出较多,是古镇使用频率次高的语言。语码组合模式(如表1所示),共出现了6种。由汉语单语组成的标识最多,有901个,占比72.54%;其次是“汉-英”组合的标识,有288个,占比23.19%;再次是“汉-英-韩”组合的标识,有40个,占比3.22%;由英语单语组成的标识有7个,占比0.56%;“汉-日”组合和日语单语组合的标识均有3个,各占比0.24%。由此可见,汉语单语是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中最常见的语言组合模式,其次是“汉-英”组合,再次是“汉-英-韩”组合,剩下的3种组合模式出现频率较低,均为个位数(见表1)。

表1 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上的语码组合类型

本研究主要依据两个指标来判定优先语码,一是语码的大小,二是语码的位置。一般来说,占用空间多、凸显性强的为优先语码,若语码的大小相似,则从空间位置上来判定,横向书写的文字中处于左侧的语码是优先语码,垂直书写的文字中处于上方的语码是优先语码。尚国文、赵守辉认为多语标识上各种语言之间的优先关系可以反映它们在语言社区内的社会地位[12]。在本次调查的331个双语及多语标识中,汉语优先的标识共有315个,占比95.17%;英语优先的标识有16个,占比4.83%;无其他语言优先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沙湾古镇倾向于汉语主导的语言使用,样本中出现的一些英语优先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私人店铺中,如沙湾古镇中一家名为“Free Time熊猫鲜茶”的奶茶店,就属于这类情况。

此外,本研究还统计了双语及多语标识的翻译情况,借鉴徐茗对于文本互译类型的分类,本研究将双语及多语标识上的翻译类型区分为3种:完全翻译、部分翻译及互相补充[5]。完全翻译指的是标识上的不同语言间表达的是相同的内容,如“中国邮政China Post”;部分翻译指的是标识上的不同语言间有交叉、重叠的内容,如“本室为监控区域请注意行为规范You are on CCTV”;互相补充对应的是两种(或以上)语言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的情况,这类标识需要读者拥有双语或多语能力才能获取完整的信息,如沙湾古镇中有一家面包店名为“丽芝都Bakery”,就属于文本信息互相补充的情况。在本次调研所涉及的双语及多语标识中,标识上存在部分翻译的情况最常见,有156个,占比47.13%;其次是进行了完全翻译的标识,有151个,占比45.62%;最后文本信息互相补充的情况,有24个,占比7.25%。文本间存在部分翻译的情况最常见是因为大部分标识倾向于只翻译重要内容,如店铺的经营范围、海报的标题或设立主体等,如在沙湾古镇中,许多海报、公告、标识上都带有“沙湾古镇”的字样,并附上了“Shawan Ancient Town”的英文翻译。文本间存在完全翻译的情况相比于部分翻译只少约两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导向标识、景点介绍标识、公共标语等都会进行完全翻译,这些信息对外籍游客来说至关重要。

(2) 汉语使用情况。经统计,本调查中共有1 232个语言标识中含有汉字,其中,仅使用简体字的情况有983次,占比79.79%;仅使用繁体字的情况则有190次,占比15.42%;简体字与繁体字并用的情况有59次,占比4.79%。从数据上来看,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中的汉字简体表达虽更多,但繁体字的出现频次也高达249次。究其原因,沙湾古镇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镇中的许多历史建筑、文物遗址中带有旧式的牌匾;各大展馆也倾向于使用名家的手书字作为其招牌用字,招牌两侧还常贴有书法楹联;此外,古镇中的许多店铺也倾向于使用带有手书字的传统型店牌。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以下6种情况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13]。总的来说,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中的繁体字运用大部分属于文物古迹、艺术作品、手书字这3种情况,其语言景观中的高繁体字使用率是有规可循的,考虑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背景,这种设置也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店铺在店牌、宣传海报等中使用了繁体字,且并不属于以上6种情况,即不合规的繁体字使用,此类情况需要语言管理部门、景区官方等合力进行督促整改。

2. 古镇语言景观的设立主体分析

语言景观研究通常区分两类标识:官方标识和私人标识。官方标识即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识,包括政府建筑上的各类标识,各级政府组织设立的标识(如街名)等;私人标识即私人或企业出于商业或信息介绍等目的而设立的标识,包括店名、广告牌、海报等[12]。学者们常通过官方/私人的这种分类来探析政府与民间的语言使用差异,以及语言政策的落实情况等。但在学校、景区或其他拥有一定组织性的地区,包含很多无法被划分进官方/私人两大类别的标识,例如由景区管理部门统一设立的导向标识和景点介绍标识等。基于此,本研究将标识主体划分为两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在本研究中,由政府各级部门和景区管理部门设立的标识统称为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由个人或企业设立的标识统称为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根据统计数据,本研究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之间,显示出了5点不同:

第一,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更注重多语性,40个多语标识均是自上而下设立的(沙湾古镇里的景点介绍标识统一采用了汉、英、韩3种语言),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的双语率也更高,比自下而上高出17个百分点。

第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显示出的语言偏向不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中均出现了3种语言,分别是汉、英、韩与汉、英、日。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因此稳居第一,英语作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稳居第二,但对于第三语言,景区与私人之间则有着不同的取向,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中出现的韩语皆出自景点介绍标识,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中出现的日语则出自一家私人开设的日料店。景区规划部门选择韩语而不是日语作为第三语言的原因,研究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根据2020年4月10日的最新数据,广州在住外国人中,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分别为,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无论是暂住外国人还是常住外国人,广州人数最多的外国人均来自韩国[1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景区官方选择将韩语纳入景区语言景观中,相比于其他国籍的游客,韩国游客更有可能前往沙湾古镇游玩,是景区的潜在消费者。

第三,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更注重维护汉语的首要性,在语码优先上,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拥有100%的汉语优先率,自下而上则只有86.99%,剩下的13.01%为英语优先。

第四,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更注重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其设立的标识繁体率只有8.65%,但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中繁体字出现概率达到20%。

第五,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更注重翻译的问题,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中完全翻译率达64.90%,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的完全翻译率却只有13.01%,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一般只翻译最重要的信息,如经营范围等。

3. 古镇语言景观中的店铺招牌分析

沙湾古镇是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私人店铺鳞次栉比。对店铺招牌展开分析,一方面能一览景区的商业经营情况;另一方面,店名饱含了商家的构思与愿想,是取名者内心意蕴的熔铸[15],对店名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景区的私人语言景观。本次收集的样本中一共包含有207个店铺招牌,下面将从招牌的所属行业、语码字体和书写方向3方面来进行分析。

招牌的所属行业上,207个招牌样本中,有99个招牌来自餐饮民宿行业,占比47.83%,该行业在本次调查中出现频次最高,具体包括餐馆、酒楼、甜品店、奶茶店、民宿等店铺;其次是创意工艺行业,含有24个店铺招牌,占比11.59%,此行业包括沉香、刺绣、根雕、香道、陶艺、手绘、香囊、紫砂壶、文创等店铺;沙湾古镇中也有较多零售百货和生活服务类店铺,零售百货类包括烟酒、粮油、茶叶、特产、农产品等店铺,含有23个店铺招牌,占比11.11%;生活服务类则包括医药、美容理发、文具教育、通信维修等店铺,有16个店铺招牌,占比7.73%;综合与其他类既指一家店铺可能集民宿、文创、私厨、茶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也包括含有多家商铺的风情街招牌这类情况,此类中共有16个店铺招牌,与生活服务类占比一致;服装饰品类主要包括汉服换装、旗袍定制、珠宝玉石等店铺,拥有13个店铺招牌,占比6.28%。以上6类是出现频次较多的行业类型,剩下的书画茶道和文化展馆类占比较少,分别是4.35%和3.38%。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沙湾古镇的文化类产业较为发达,各类创意工艺、书画茶道类店铺既有利于传承、传播当地乃至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带动了景区的经济发展,是沙湾古镇中令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见表2)。

表2 招牌所属的行业类型

相同的文字内容使用不同的字体呈现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传递出的信息与表达出的情调也各异,因此有必要对古镇语言景观上的语码字体展开分析,本次调查主要关注207个招牌样本上的语码字体。招牌文字大多使用印刷体,常见的中文印刷体有宋体、楷书、草书、隶书、行书、黑体、仿宋等,由于沙湾古镇中存在许多由名人或书法家题词的店铺招牌,因此本文将手书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印刷体纳入分析。具体来说,本次调查中涉及的207个店铺招牌上的印刷字体较为多样化(此处列出的并非207个招牌中出现的所有字体,也有一些因资源及知识所限无法辨认)展示了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字体,行楷在207个招牌中出现了51次,频率最高,其次是手书字,出现了40次,黑体出现了31次。剩下的出现频次较多的字体主要有隶书、楷体、华文琥珀、艺术字等(见图1)。总的来说,沙湾古镇里的店铺多使用行楷、手书字、黑体、隶书、楷体等字体形式来书写店名,除黑体是工业时代的发明外,其余使用频次较高的4种字体均有上千年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沙湾古镇中的店铺招牌相比于现代化更偏向于古典化的字体使用。

图1 店铺招牌中各类字体出现频次

店名的书写方向上,除了711便利店的招牌上没有汉字,剩余的206份总样本中,从左到右书写汉字店名的有160个,占比77.67%;占比第二多的是从右至左书写店名的招牌,共计29个,占比14.08%;最后是从上到下书写店名的招牌,有17个,占比8.25%。由数据可知,沙湾古镇中有部分店铺倾向于将店名从右向左书写,这一方面是受牌匾上的手书字所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沙湾古镇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三、 讨 论

1. 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古镇语言景观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沙湾古镇并非天然存在,也并非是一夕之间建立的。有网友就曾称:“原生态的古镇还是有些难以示人的,记得刚开发的时候到这里游玩,那时心里想的是,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就是一些破房子。经过了若干年的开发建设,现在的沙湾古镇人气越来越旺[16]。”今天的沙湾古镇是由多方力量通过符号和仪式的运作造就的,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就蕴含这一思想,他曾指出将空间假定为一个客观的、中性的对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并非一个剥离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性的科学对象,它一直保持着政治性和战略性,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产物[17]。换句话说,空间表象上的原始感与物质感只是烘托其客观性与必然性的幻象,空间是各种力量与各种利益角逐与浇铸的产物[18],看似质朴的古镇,实则是由权力和资本精心打造出来的。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权力对制度空间进行规训,开发商则主要通过资本对物质与经济空间进行打造和控制[19]。在沙湾古镇这个案例中,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权力对制度空间的规训主要体现在组织沙湾古镇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出台相关政策、发布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镇的法规条例等,行政权力宏观把控了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方向;以开发商为主体的资本则负责了大部分对具体物质空间的改造,景观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物质空间首当其冲的一环就是语言景观,具体来说,政府、开发商等主导的多方势力对沙湾古镇的语言景观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与形塑:一是在语言景观上大量运用繁体汉字语码;二是对店铺招牌进行语境化置放;三是对语言景观上的字体进行古典化处理;四是店名中侧重使用复古化的通名。这些语言景观方面的举措大大增强了沙湾古镇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1) 繁体汉字语码的运用。根据上文数据,在含有汉字的1 232个语言标识中,汉字是繁体字的情况出现了190次,占比15.42%,简体字与繁体字并用的情况有59次,占比4.79%。而根据周玉品对广州市上下九步行街的考察,其研究数据表明,在394个包含中文语码的总样本中,有5.58%选用了繁体字,4.57%兼有简、繁两种字体[6]。通过对比这两个区域的数据可以发现,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上的繁体字使用率比上下九步行街高出了约1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听起来并不算多,但结合我国大力推广简体字的政策及现实来看,沙湾古镇的语言景观上实则拥有较高的繁体字使用率,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上的繁体字大多出现在文物古迹、木质牌匾的题词及楹联等上。在人们的认知中,繁体字一直被视为与简体字相对应的“传统汉字”,作为一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文字,繁体字的历史感无疑重于简体字,而由于古文都是通过繁体字来进行书写与传承的,且现今社会中较多人无法对其进行通读和书写,故繁体字也总是给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感觉。

图2 上下分别为“金牌云吞面”北滘店与沙湾店的招牌

图3 沙湾古镇中的招幌、石材、竹编类招牌

(2) 招牌的语境化置放。招牌的置放形式有3种:去语境化置放、语境化置放及越轨式置放[12],去语境化置放指的是招牌不受出现的语境影响,语言文字在任何场景中都保持同样的形式,例如一些知名的国际商标(如可口可乐)在大多数地区都是同样的形式。语境化置放指的是标牌在适当的场景中发挥该有的功能,如导向牌。越轨化置放指的是标牌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如涂鸦等。沙湾古镇中的一些招牌就“入乡随俗”,为融入古镇而改变了招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语境化置放。“香港金牌云吞面”店铺的两种招牌(见图2),上方黑底黄字的招牌是金牌云吞面在顺德北滘的店铺招牌(图片来源于该品牌官网),通过查阅该品牌官网,发现其官网上列出的23家分店均使用的是黑底黄字的招牌,黑底黄字版招牌已经成了“香港金牌云吞面”的默认配置,但该品牌在沙湾古镇的分店招牌却是红木牌匾,繁体汉字,书法字体。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其默认的黑底黄字版招牌散发出现代化与轻奢的气息,红木牌匾式招牌则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老字号感,更适合在沙湾古镇中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商铺使用了招幌、石材、竹编等形式(见图3)的招牌,这也是依据沙湾古镇的环境氛围进行语境化置放的体现。

(3) 书写字体的古典化。根据上文的数据,207个招牌上出现频次较高的字体有行楷、手书字、黑体、隶书和楷体等。行楷书写起来潇洒飘逸又不失端庄,在拥有观赏性的同时也清晰易识,还契合古镇的发展定位,因此拥有较高的使用率(见图4);手书字是专人书写,故使用成本较高,但沙湾古镇中仍有较多店铺选择在招牌上使用手书字,因为手书字一方面能显示商家的独特品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传递给读者历史悠久的感觉;黑体的特点是显目清晰,大气稳重,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也受到了较多店铺的欢迎(见图5);隶书与楷体的特点分别是厚重典雅与端庄匀称,在沙湾古镇中也受到了较多商家的青睐(见图4)。上述使用频率较高的5种字体中,除黑体是工业时代的发明外,其他4种字体皆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字体,如隶书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楷书则发展于汉魏之际。汉字本身具有实用性(记录和传递信息)和艺术性(书写性、欣赏性)两种基本特征,汉字字体每完成一次大的演变后,旧的字体并不会因为被替代而走向消亡,而是由实用性的身份转变成了艺术性的表现形式[20],例如篆书、隶书与楷书如今都是张扬书法魅力、显示艺术品格的文字。沙湾古镇的店铺招牌上对于行楷、隶书与楷体等字体的运用,一方面包含有对字体实用性的考量,但更多是为了达到艺术欣赏效果,展现文化底蕴。如果说一些语言景观上的英文使用是为了行使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象征国际化、高端与奢侈,那么沙湾古镇中的这些木质匾额则更多是行使了语言景观的美感功能、文化功能与历史功能。

图4 沙湾古镇中的行楷、隶书、楷书、篆书体招牌

图5 沙湾古镇中的手书字招牌

(4) 店名中对复古通名的使用。店名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属名,业名与通名[21]。以沙湾古镇中的一家店铺为例,“长盛茶叶店”这个店名中,“长盛”是属名(区别性名号),“茶叶”是业名(从业类型),“店”则是通名(商业单位的通用称呼)。在分析207个店铺招牌时,发现沙湾古镇中的店名整体呈现出了一大特点:对复古通名的偏好使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店铺倾向于使用“公司、城、行、中心、广场、吧、会所、集团”等比较现代化与“高大上”的通名,但沙湾古镇中的店铺则更倾向于使用复古化的通名。所谓复古通名,指的是如“庄、坊、轩、楼、里、苑、居、堂、舍、房、店、家”这类偏向古典与传统的名号,如沙湾古镇中的“旗袍庄、春驻坊、闲云轩、听月楼、隐竹里、曼陶苑、膳逸居、怀德堂、青萝茶舍、贝叶山房、福兴粮店、喜百年饼家”这些店铺。除复古通名的使用外,沙湾古镇中许多店铺在命名时或试图将雅情逸趣融入店名之中,如“牧茗春”“桃花时光”“锦添”“从前·慢”这类店名;或试图将怀旧感与历史感融入店名中,如“汉唐衣庄”“汉风琴”“霓裳羽衣”“往事如宴”等店名。复古通名与婉曲雅致元素的使用,共同塑造出了令人回味无穷、饱含文化气息的店名。

在沙湾古镇的开发过程中,行政权力、资本、民间等多方势力通过对繁体汉字、语境化置放、古典字体、复古通名等语言景观元素进行有意识地设计,将历史感与文化感嵌入其中,共同帮助形塑出了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以上种种景观符号作为“能指”,指向了几百年前的沙湾,与历史产生了联系与对话,弥合了文物古迹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断裂。试想在探古寻幽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大量的塑料质标牌与霓虹灯标识,统一用黑体或宋体等较为现代化的字体书写,除古迹外视线所及全是简化字,游客身处其中只会觉得“出戏”。而现在的这种设置则为游客打造出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沉浸式体验。当然,这种景观塑造是否贴合沙湾的本土文化,是否具有原真性,未来还有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 沙湾古镇语言景观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旅游景区不能故步自封,走向世界是必然,大部分旅游景点的建设也应朝着多语化的方向发展,但并非所有景点都适合这种发展策略,沙湾古镇的鲜明之处正在于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古镇遗留下来的几百年前的风貌建筑、不同于外界的风情民俗等,都是其特色所在。在这种背景下,一味地要求提高景区的多语化水平只会破坏其特色,影响其发展,很有可能还会给游客带来“四不像”与“不伦不类”的印象。根据这次调查,沙湾古镇的景点处皆设有由汉、英、韩3种语言组成的介绍标识,售票处、导向标识、景区地图等也均配备了汉英双语,能满足外籍游客的基本需求,但现阶段还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景区中的英语翻译存在不规范、不地道的问题,此次调查中就发现了不少翻译失范的现象。

图6 沙湾古镇中的导向标识

图7 沙湾古镇中的景点介绍标识

首先是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中(见图6),图6是景区中的一张导向标识,仅仅是这张标识中就可以发现几处翻译不规范的地方:①单词拼写错误,如将“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中的“民俗文化”一词拼写成了“Fork Culture”,“Fork”意指“刀叉、分叉”,“Folk”才指“民间的”,此外,该句中的“沙湾”一词还多出了字母“r”;“沙湾广东音乐馆”被翻译为“Shawan of Guangdong Music Hal”,最后一个单词应该是“Hall”(此句还存在翻译不地道的问题)。以上这些单词错拼、多拼、少拼的低级错误,出现在景区重要的导向标识中,会严重影响中外游客的游玩体验,也会对景区名誉产生负面影响。②翻译不够规范,“岭南囍事文化馆”被翻译为“The Happiness Museum Of LingNan Cultural”,这句翻译既存在语法(Cultural是形容词,此处应使用名词Culture)上的问题,也不够规范,“Happiness”指“幸福、快乐”,无法表达出“囍事”的含义,该展馆的主题是岭南婚嫁,单看这句英文翻译,外国游客无法获知完整的展馆信息。再比如,图6右下角的“智慧导览”被翻译为“Wisdom Service”,“Wisdom”有“智慧、明智”的含义,但“智慧导览”中的“智慧”一词更偏向于“智能”一义,可翻译为“Smart Guide”。③翻译不一致,图6中这张导向标识上的“三稔厅”及“何炳林院士纪念馆”的英文翻译与展馆处的翻译不一致,三稔厅的景点介绍处采用的是拼音式翻译,即“San Ren Ting”,此处则是“Sanren Hall”,景区内外都应采用一致的英文翻译,避免误导游客,造成不便。图6中不规范的英文表达较多,此处不再列举。除导向标识外,景区的其他标识也存在翻译上的问题(见图7),图7是景区里的一张景点介绍标识,这张介绍标识的标题处将“神荼郁垒”翻译为“Shen Tu Yu Lei”,但下文的翻译第三行中又出现了“Shen Yu Yu Lei”的写法,在历史文化名镇的标识上不应该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有损其文化底蕴深厚的形象。

其次是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如沙湾古镇中一家咖啡店的玻璃橱窗前印有两句话,上方的中文用黑体写着“我是一名佛系店主”,下方的英文翻译则是“Buddha shop owner”,这句翻译太过中式,还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解,单看英文部分甚至可能将这家店理解为宗教用品店。“佛系”是2017年年底国内开始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多为青年群体所认同,“佛系”表达的是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皆可的生活态度。因此,翻译“佛系”一词时最好不要直译,翻译的落脚点应该是短语背后的生活态度,如使用英语中的俚语“Go with the flow”或者“What will be, will be”,这样外籍游客也能理解店主想要传达的理念。总之,在翻译时,首先要做到最基本的准确性,也就是避免单词拼写、语法表达上的问题;其次,要力求传达出原文想表达的含义,提高翻译的传意性。沙湾古镇中的景点介绍标识多涉及当地民俗或传统文化,翻译的难度较大,古镇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寻求更专业的翻译组织,提供“信、达、雅”的优质翻译,避免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些错误。

除翻译外,沙湾古镇的有关部门还可以在语言景观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内容上,以呈现沙湾本地乃至岭南的特色文化为重,向游客潜移默化式宣传沙湾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店铺名称是沙湾古镇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过度商业化,应体现一定的文化意蕴。同时需注意语言景观内容的规范性,错别字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景区声誉,繁体字的使用也必须合乎法规。二是形式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弘扬中华传统招牌文化的最佳场域,如招幌文化、匾额文化等,在沙湾古镇中恰当地运用招幌、匾额等形式,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优秀民间工艺,还能提升景区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总之,语言景观遍布景区全域,是影响景区形象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应重视语言景观,使语言景观成为配合景区发展的有力工具,为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出贡献。

四、 结 语

语言景观研究为人们观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样一处特殊空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明显看到在沙湾古镇中,本土化大于全球化,本土特色多于异域风情。具体来说,首先,沙湾古镇中有较高的单语使用率,语言景观上的多语性质并不强。自上而下设立的标识非常注重汉语的首要性与规范性,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则更加灵活,除此之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设立的标识显示出的语言偏向也不同。其次,沙湾古镇拥有比较发达的文娱产业,创意工艺与书画茶道类店铺的存在既弘扬了沙湾的本土文化,也为景区增添了古韵。最后,沙湾古镇语言景观中的繁体汉字,语境化置放的木质牌匾,招牌上古老的书写字体,店名中的复古通名等,共同增强了古镇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沙湾古镇的发展避免了历史街区“千篇一律”的格局,为游客还原与打造出了一个质朴别致的古镇,但其现阶段的语言景观上还存在繁体字使用不合规,汉字拼写错误,外语翻译不规范、不地道等问题,未来要想获得长久与广阔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这方面作出改善。此外,景区管理部门还可从语言景观的内容与形式出发,在内容上多输入沙湾本土特色文化,在形式上借鉴传统招幌文化等来保持与增强沙湾古镇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猜你喜欢
沙湾店名繁体字
鞋类店铺名称语言考察——以株洲南大门负一楼店铺为例
哈哈镜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德贤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德贤小学作品集1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龙岐螺阳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龙岐螺阳小学作品集1
从网店名看电商文化传播
“奇葩”店名何时休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店名“错”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