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应苗, 余梦媛, 袁瑞佳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并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建筑业作为实体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亟需由传统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综合能力突出,科创实力雄厚,在数字建筑、智慧建筑、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探索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早。然而,基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建筑业改革创新、绿色发展道路仍面临挑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如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促进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已有研究大多从单一变量视角探究其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或是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多变量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在这种复杂情境下各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事实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复杂过程,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去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因此,本文结合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样本数据,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分析必要和充分两类因果关系,探究多因素协同促进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组合,识别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长三角乃至全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3],为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供了依据。强调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忽视速度和数量,而是坚持质量效益与规模速度的有机统一。从产业层面来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提升[4]。理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不能脱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范畴,但也要结合建筑业自身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主要从不同角度展开,基于宏观与微观角度,王泽宇等提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不仅包括建筑项目的高品质,还包括建筑企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宏观层面来看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贡献率提升、与其他行业关联度加强、对外开放质量提高等[5]。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角度,蒋俊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定义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6]。还有学者指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应包含建筑业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产品及流程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等多方面的内容[7]。
得益于长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实力及强韧的创新能力,其建筑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拥有一大批产值规模庞大、施工技术先进、管理创新成功的优秀建筑企业,在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筑等领域发挥着带头作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施与提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实现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打破三省一市的思维定式,强化建筑产业整体化概念,促进长三角各省市建筑业协同发展。其次,形成各省市建筑业优势互补的局面,把握各省市建筑业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此外,紧扣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明确更高质量的发展必定是绿色可持续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长三角建筑业转型升级。最后,发挥示范效应,引领全国建筑业更专业、更规范、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
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明确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梳理,从外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绿色环境水平)和内部因素(建筑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人才素质、技术进步)两个层面归纳出影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1)外部因素层面。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建筑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黄桂林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与建筑业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建筑业发展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异[8]。刘晓君指出,经济增长能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而建筑业繁荣也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9]。②政府支持因素。建筑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支持、管理和改革。项勇指出,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强化“放管服”改革及加强企业管理力度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10]。孙洁强调,政府的干预会影响建筑市场的竞争程度及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标准和规范能够促进建筑业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11]。③绿色环境水平因素。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文林峰提出,使用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并采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能够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建筑企业生态效率,促进建筑业走绿色可持续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12]。Wang关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强调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业绿色化转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13]。
(2) 内部因素层面。①建筑产业集聚因素。产业集聚成为建筑业发展趋势。王幼松指出,建筑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溢出,提高资源流动,实现高质量发展[14]。Zhang通过研究发现,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带来的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15]。②创新能力因素。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重要引擎。宋健指出,建筑业作为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平台,其创新能力越强,越能够推动建筑业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优化现有建筑产业体系,突破建筑行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16]。花蕊指出,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以及精益化方向转变[17]。③人才素质因素。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人才支撑。覃爱民指出,建筑行业趋于工业化、数字化,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拥有行业战略发展眼光,掌握先进建造技术与信息技术,具有管理创新能力,同时,具有大国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是目前建筑行业欠缺并急需的[18]。Simmons提出,从事建筑行业的专业人才除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加强领导力发展,以此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9]。④技术进步因素。技术进步是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曹家玮指出,设备改进和技术水平提升能够减少成本和资源浪费,增加收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20]。陈雪指出,建筑业正在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不能再通过大规模的投入要素,而是应该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21]。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且错综复杂,仅研究单一变量或少数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难以合理解释其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因此,应该从整体视角考察这些变量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目前,研究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通常考虑自变量间的独立不相关,忽略了前因变量间的交互影响,虽然也能够了解其影响机理,但解释力不强。QCA方法能够从组态视角出发,识别导致结果变量发生的前因变量组合,弥补上述缺陷,更好地解释其因果关系,也更符合实际。基于此,本文研究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如何匹配和联动以促进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绿色环境水平、建筑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人才素质及技术进步7个变量为前因变量,以建筑业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结果变量,构建多因素协同促进建筑业高或非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多因素协同促进建筑业高或非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
定性比较分析法是结合质化和量化的案例分析方法[22],以集合论为核心思想,强调复杂社会现象背后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即某结果变量是由多个条件变量同时存在及多种组合所导致,这种多条件变量的组合被称为组态或路径,该方法能够识别产生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组态[23]。QCA常用分析模型包括清晰集(csQCA)、模糊集(fsQCA)和多值集(mvQCA),鉴于本文所涉及的条件变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无绝对质的区别,故选择模糊集(fsQCA)的非二元划分法更为合适。
(1) 条件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将上文所识别出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绿色环境水平、建筑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人才素质、技术进步作为QCA分析的条件变量,各变量的测算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条件变量测算指标
各变量测算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选取在2015—2020年间各测算指标数据的平均值。
(2) 结果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以建筑业发展质量作为QCA分析的结果变量。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所驱动的产出增长,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源泉,常被学术界用于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借用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衡量其发展质量,并采用DEA-Malmquist模型进行测度。
以长三角27个城市为决策单元,参考已有文献,选取建筑业年末从业人数、建筑业企业总资产作为投入指标,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作为产出指标,其中,所有数据均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选取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利用DEAP 2.1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测度长三角27个城市建筑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如表2所示。
表2 各城市建筑业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3) 描述性分析。对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长三角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异。
表3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与条件变量的校准是QCA软件分析极其重要的前置工作。变量校准就是将变量转化为集合,将案例在变量上的值转化为案例在集合上的模糊集隶属度的过程[24]。基于已有研究选择直接校准法,设置三个临界值:完全隶属点为上四分位点,完全不隶属点为下四分位点,交叉点为上下四分位点数值的平均值,将各变量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模糊隶属分数,得到各变量校准数据。各变量的校准锚点如表4所示。
表4 各变量的校准锚点
必要条件是指从结果出发,推导出的某一条件,换言之,若没有该条件,则结果不会出现。条件变量的必要性检验是证明该条件变量作为核心条件的关键,以避免因真值表程序运行结果中可能被消除后忽略。在QCA中通常采用一致性来衡量必要条件,且一致性不小于0.9时,代表该条件变量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25]。虽然QCA方法可识别必要条件,却无法测算该变量的必要程度,为此,选择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从程度上进行判断(如某一特定水平的条件对某一特定水平的结果是必要的或不必要的),以补充QCA分析的不足,确保得到更精确或更完整的结果,利于后续分析[26]。
运用NCA方法分析条件变量是否为必要条件,需要对条件变量进行效应量分析。效应量代表条件对结果的必要程度,取值在0~1之间,越大代表效应越大,即条件对结果的制约越明显。分析效应量需要生成上限包络线,此时有两种方法,如果条件和结果变量是二分变量或具有少量变量级别的离散变量,则采用上限包络(CE);如果条件和结果变量是连续或离散的,并且不少于5个级别,则采用上限回归(CR)。判断是否通过必要条件检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效应量(d)不小于0.1,如果小于0.1便拒绝必要条件假设;二是通过显著性检验[27]。
运用NCA方法分析必要条件,报告结果如表5所示,采用CR和CE两种估计方法以比较计算结果的稳健性,发现样本数据更适合采用CR方法,故在瓶颈分析时,仅选择CR方法所计算的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5可知,虽然技术进步是显著的,但效应量仍小于0.1,其他条件的效应量也均小于0.1,则表明所有变量均不是建筑业发展质量的必要条件。瓶颈水平(%)是指达到某一程度的结果,条件需要满足的程度。从表6可知,如果要达到80%的建筑业发展质量水平,需要13.4%的经济发展水平,2.6%政府支持,1.2%的创新能力和20.7%技术进步,而其他3个条件都不存在瓶颈水平。
本文进一步采用QCA方法检验必要条件,结果显示,各条件变量作为必要条件的一致性水平都低于0.9,说明各维度的条件变量均不构成建筑业高质量或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与NCA结果一致,即反映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不一定必须通过某一特定维度条件变量来提高发展质量,有必要对条件组态进行分析,找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多种条件组合。
表5 NCA方法必要条件分析结果
c. NCA分析中的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重抽次数=10 000)。
表6 NCA方法瓶颈水平(%)分析结果a
本文基于长三角27个城市数据,运用fsQCA软件分析产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其中设定案例频数不小于1,一致性不小于0.78,PRI一致性不小于0.70,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产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共有5条,且该5条组态的一致性指标比较高,表明此5条组态是产生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结果覆盖度为0.54,表明约54%案例可由上述5条组态解释,由此可以识别出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五条主要路径(H1、H2、H3、H4和H5)。
(1) 依托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型。第一条路径H1指出在不考虑绿色环境水平高低的情况下,即使建筑产业较为分散,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同时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人才素质,促进技术进步,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良好经济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建筑市场需求,同时有助于促进建筑业核心技术优化及新型技术研发,推动建筑企业与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有上海、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始终居于全国城市前列,其经济实力有效拉动建筑业供给和需求,促进建筑业发展。同时,它们正加快建筑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改组,支持和鼓励建筑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改进核心技术,研发新型技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等,以此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提升企业技术层次和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城市政府部门也密切关注建筑业发展情形,不断制定政策、加强财政投入支持建筑业发展。
表7 实现建筑业高/非高质量发展组态
(2) 高经济水平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型。第二条路径H2指出在不考虑政府支持力度高低的情况下,即使建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且技术进步方面存在局限,若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环境水平高,且不断引入高素质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也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此路径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基础上加快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步伐,提高绿色建设意识,促进建筑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有南京、常州等。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一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实现城市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响应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号召,南京市从绿色建筑材料出发,通过建立绿色建材推广机制、开展绿色建材试点项目等措施来推动绿色建材行业发展,以此促进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常州市作为民营经济高地,其块状经济发达,一直努力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其绿色建筑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打造出全国第一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绿建区拥有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全国先进绿色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力强,人才吸引力高,并且能够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并行发展的技术带动型。第三条路径H3指出政府支持力度、建筑产业集聚程度、创新能力及人才素质均不高的城市,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环境水平高,并加大对技术水平的改进,也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这条路径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且绿色发展意识强的城市,面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着重考虑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建筑施工技术进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如镇江。镇江市经济平稳运行且逐步提高,同时作为旅游城市,风景名胜较多,其对环境要求极高。镇江市作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其战略目标就是倡导绿色低碳发展,较早开启“绿色建筑时代”。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至关重要,镇江市积极开设绿色建筑技术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绿色建筑实例讲座,将绿色建筑理念贯彻到底,组织学习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建筑节能产品,提升绿色建筑品质,促使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
(4) 产业集聚下的技术扩散型。第四条路径H4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及人员素质均不高的情况下,如果建筑产业集聚程度和绿色环境水平高,并不断促进技术进步与扩散,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该路径的核心是建筑产业集聚程度高并不断改进技术水平,促进技术扩散以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建筑产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工程各方聚集,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快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有助于共同进步。代表城市如马鞍山。马鞍山市虽然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分完善。其产业繁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从发展工业时期就了解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面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马鞍山市主要通过推进建筑产业集聚,引导建筑企业改组,支持和鼓励建筑企业依靠群体力量改进现有技术,共同研发新型技术,并促进技术的有效扩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5) 政府支持下依托产业集聚的人才与技术驱动型。第五条路径H5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及绿色环境水平均不高的城市,若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提升建筑产业集聚程度,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并不断促进技术进步也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这条路径的核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挥建筑业产业集聚的优势,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不断改进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产业技术创新与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代表城市如芜湖。芜湖市在安徽省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但在长三角中经济发展并不突出。面对此种情形,芜湖市政府希望通过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来助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提出诸多政策,其中就包括鼓励各建筑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建设大型项目,扶持建筑业产业园发展壮大;培育优质产业人才队伍,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工程领域相关工作;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设备改进和技术进步,推进BIM技术的应用等,以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产生建筑业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发现共有3条。首先,组态N1表示不论是否拥有高的技术进步,在缺乏高人才素质(核心条件),以及缺乏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支持、高绿色环境水平和高建筑产业集聚(边缘条件)情况下,即使有高的创新能力(核心条件),其建筑业发展质量也不高。其次,组态N2表示不论是否拥有高的创新能力,在缺乏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才素质和高技术进步(核心条件),以及缺乏高政府支持(边缘条件)情况下,即使有高绿色环境水平和高建筑产业集聚(核心条件),也不会产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最后,组态N3表示在缺乏高政府支持、高绿色环境水平、高创新能力、高人才素质和高技术进步(核心条件)情况下,即使有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建筑产业集聚(核心条件),其建筑业发展质量也不高。比较后发现,政府和人才对建筑业非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若政府没有发挥出该有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不重视人才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将导致建筑业发展质量不高。
为保证结果的稳定,需要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28],常见的稳健性检验方法有适当增减案例数、调整条件变量、改变案例频数、改变一致性阈值等。本文采用减少案例数(删减江苏省的南通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及安徽省的铜陵市)和改变PRI一致性(PRI一致性水平从0.70上调至0.75)来检验稳健性。结果显示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29],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长三角建筑业也应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抓住一体化发展机遇,开放建筑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长三角27个城市数据,结合NCA和QCA方法分析必要和充分两类因果关系,探索多因素协同促进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组合,识别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采用NCA方法发现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产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加强技术进步对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利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发现产生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五条路径,表明不同城市在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实现方式。第一条路径是依托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型,对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但经济发展水平突出且技术水平较强的城市,可以以经济带动建筑业发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优化,推动建筑企业与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条路径是高经济水平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型,对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但经济基础好、绿色环境水平也高的城市来说,可以加快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步伐,提高绿色建设意识,促进建筑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条路径是经济与环境并行发展的技术带动型,对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意识强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城市来说,可以着重考虑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建筑施工技术进步,实现建筑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第四条路径是产业集聚下的技术扩散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不高的城市,如果能够促进建筑产业集聚,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共享,加快技术进步与扩散也可以产生高质量发展。第五条路径是政府支持下依托产业集聚的人才与技术驱动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环境水平及创新能力均不高的城市,若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提升建筑产业集聚程度,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并不断促进技术进步也能够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3) 通过分析产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发现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具有非对称性,即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并非是建筑业非高质量发展的反面,但也存在一定关联。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2022年作为 “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关键之年,应当做好承上启下工作,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筑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应当把握时机,跟随我国高质量发展脚步,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现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思路。
(1) 三省一市各有所长,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建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存在,追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非要求各个城市达到同样的发展高度,而是要根据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在现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跟上区域高质量发展步伐。上海市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及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为整个区域建筑市场注入活力,并带动其他地区建筑业发展;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要紧跟其后、各扬所长,根据本省建筑业发展情况及优势项目,按照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朝着高质量发展。
(2) 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是建筑业变革的方向与未来发展的趋势。长三角建筑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下建筑业的建造方式和建造技术发生极大改变,各地须加快推广智能建造、数字建造及精益建造,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实行BIM化管理,实现项目可视化与可控化,促进建筑业精细化管理。通过改变工程建造方式,以绿色与可持续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点,侧重推进装配式建筑、低能耗建筑及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与建筑业发展有机融合。
(3) 多层次人才与技术进步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时代发展需要,建筑业亟需高素质管理人才与产业工人,长三角具备良好的科教资源,可通过知名高校、研究所、公司等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同时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发展、掌握新型建造技术的产业工人,积极投身于行业建设中,形成多层次人才共同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景象。此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投入,积极研发、引进并推广建筑业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建筑产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