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朋, 梅 嵘, 朱文婷, 李求兵△
(1.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 100029;2.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26)
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AC)是一种具有特应性因素的慢性咳嗽,该病患者常会出现刺激性干咳,昼夜均可咳嗽,多为阵发性,常伴咽干、咽痒不适[1]。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环境致敏因素增加等原因,近年来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约占慢性咳嗽的13.9%[2]。AC常因油烟、灰尘、刺激性气体、冷空气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对抗组胺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复发,给患者造成严重困扰。中医在治疗咳嗽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基于中医“风燥犯肺入络”理论,笔者在临床应用止嗽散加味治疗AC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本研究通过中日友好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6-132)。
所有病例来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中日友好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接受治疗的变应性咳嗽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止嗽散加味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61.60±11.08)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40岁~74岁,平均年龄(59.20±10.4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AC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1]。慢性刺激性咳嗽(病程大于8周);肺通气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检测正常并具有下列情况中的一项或以上:致敏物质接触史,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或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增高,变应原皮试阳性,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不增高,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符合AC诊断标准,年龄40至79岁之间,经患者及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病、鼻后滴流综合症等引起的慢性咳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降压药引起的咽痒、咳嗽;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心脑、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受试药物过敏者。
未能连续用药2周;治疗后4周未能接受随访;治疗期间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者;治疗期间接受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中西药物,如止咳化痰西药及中成药等。
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西班牙Glaxo Wellcome 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64,每盒50 μg:250 μg×60泡),每次1吸,早晚各1次;孟鲁司特钠(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370,每盒10 mg×10片)10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止嗽散加味(中药材购于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责任公司),方药组成:桔梗15 g,荆芥10 g,蜜紫菀12 g,蜜百部12 g,白前12 g,前胡12 g,陈皮10 g,生甘草10,蝉蜕6 g,芦根30 g。咽痒甚者加防风10 g,咽干、咽痛者加青果10 g,咳痰色白黏稠或痰黄者加浙贝母12 g、黄芩10 g,每剂煎药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止咳、化痰药物,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饮食。
2.2.1 咳嗽症状积分 采用咳嗽症状积分评分法对咳嗽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日间咳嗽根据有无咳嗽及咳嗽频率、程度及影响日常活动情况设0~3分;夜间咳嗽根据有无咳嗽及影响夜间睡眠情况设0~3分[1]。
2.2.2 血清总IgE、外周血EOS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EOS数量。
2.2.3 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后2组的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减少情况共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临床痊愈。无效:症状评分减少<30%甚至症状评分增加;有效:症状评分减少≥30%且<70%;显效:症状评分减少≥70%且<95%;临床痊愈:症状评分减少≥95%。显控率=(临床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2.4 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间有无头昏、心慌、恶心、声嘶等不良反应。
2.2.5 咳嗽复发率 停药后随诊4周观察症状复发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比较(分,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总IgE和EOS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IgE和EOS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总IgE及EOS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结束后4周咳嗽症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例(%)]
变应性咳嗽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藤村[4]在1992年提出,至今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被认为可能是主要发病原因[5]。Th1/Th2免疫失调[6]、气道变应性炎症及非特应性炎症[7]、呼吸道黏膜上皮受损[8]等可能参与了AC的发病过程。如前所述,现代医学治疗AC存在其局限性[9],且AC临床无明显阳性体征易被误诊误治,导致咳嗽迁延不愈,甚至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最终发展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0]。
变应性咳嗽属于中医学“风咳”“顽咳”等范畴。变应性咳嗽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咽痒为临床特征,其表现符合中医风邪、燥邪致病特点。一则风有“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胜则痒”的特性。《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上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二则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咳、咽痒伴咽干的症状特点符合燥邪的特性;三则变应性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病情顽固而久病入络。因此笔者认为,变应性咳嗽的病机特点在于风燥犯肺入络,肺失宣肃,治疗应疏风润燥宣肺,搜风通络止痉。
止嗽散加味是在清代名家程钟龄的止嗽散基础上加味演化而来,组方中紫菀、百部味苦均入肺经,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化痰止咳,新久咳嗽用之皆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二者具有抗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11];开宣肺气以桔梗,合甘草利咽止咳;降气化痰用白前,合前胡宣肺止咳,升降相伍;蝉蜕甘寒质轻,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止痒。药理研究发现,蝉蜕对IV型变态反应及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能通过改变“微观血瘀”状态缓解炎症[13]。荆芥疏风解表,所含的橙皮苷等黄酮类成分对脂氧酶有抑制作用,具有抗过敏、抗哮喘的效果[14]。陈皮理气化痰,芦根甘寒,入肺经善清透肺热又生津润燥,全方共奏疏风润燥、宣肺止咳、搜风止痉之功效。AC因久病入络多瘀,一般药物难以尽除,因此在方中应用具有轻清灵动之性的虫类药蝉蜕甚则地龙、僵蚕之品,以发挥入络搜剔、通络止痉的功效,可使邪气除、肺络畅,效果彰显。本研究结果显示,止嗽散加味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可明显改善患者昼夜咳嗽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治疗后复发率低,具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日本咳嗽病研究协会将血清总IgE和外周血EOS升高纳入AC的诊断标准[15]。国内大多数学者也认为,AC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范畴[6],IgE和EOS在AC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有力指标[16,17]。因此,本研究在评判AC患者治疗效果时对EOS和总IgE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总IgE、EOS水平在AC患者中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总IgE、EO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表明止嗽散加味可显著降低AC患者的血清总IgE、EOS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基于“风燥犯肺入络”理论组方的止嗽散加味为中医治疗变应性咳嗽提供了新的方案,其所体现的疏、润、宣、通之功也可用于其他慢性咳嗽的治疗[18]。临证时笔者结合患者体质因素,应用该方配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9],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开展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