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洁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群体生活的特征让每个人都必然的存在于各类“关系”中,并在繁复的社交网格中确认自我位置,汲取各方力量。社会关系总体上可分为两类——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当然是以父母为主干构成的庞大家族群,是一个人可以倚赖的重要力量。而非血缘关系中堪称“父母”的,便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的恩师。用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语说,便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中国古时,便有教师这一职业。当时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会有老师指导。这些负责教育的官员曾被称为“保氏”,另一名为“太保”的官职,指的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联系起“保”的引申义“养育、抚养”,说明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兼具养育孩子的职能。提到古时的教师,孔子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人物。他在杏坛的讲学是面对普通人的一场教育普及,将教育的光芒播撒到了广大的群众中。“杏坛”也由此泛指为授徒讲学的地方。早在汉代,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皇帝便会率领文武百官在孔庙行祭孔敬师之礼,各地民众也纷纷效仿,教师们也会在这天休假,可谓古代的教师节。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记录了他与弟子间的对谈,成为重要典籍流传至今。这说明,为人师表影响学生的方式无外乎“言行”二字。而“言行”再往后,便是与学生相处的日常,任何不起眼的点滴都可能成为匡正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所以蔡元培有句话,“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教师身上承担的责任,非一般之重,也正如此,教师是非一般的辛苦。
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始于1985年,距今的时间虽不长,但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这个节日的存在都有着难以忽视的意义。它庚续了尊师重道的传统,贯穿着感恩的话题。以这一节日为提示,感恩老师在一代又一代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