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经济稳定回升向好的发展基础

2022-10-20 21:18韩永文
全球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月份消费疫情

韩永文

2022年以来,面对新发突发、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挑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应对,毫不放松疫情防控、不懈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用好用足宏观政策冗余度,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全国上下付出艰辛努力,遏制住了经济深度下滑态势。疫情防控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顶住各种超预期冲击,奋力扭转经济发展困局

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起伏波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较快恢复和增长回升通道。1、2月份,在2021年第四季度中央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力度,超前调度、释放稳定经济增长各项措施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经济恢复与发展明显好于预期,市场信心与预期明显增强。2月下旬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以及由危机引发的全球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国际市场供应链、物流运输等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月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弹多发,病毒变种隐匿性强、传播频率快、传染面和波及面广。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发展主动力区受疫情影响巨大。疫情外溢扩散以及各地防控措施层层“加码”,导致交通阻滞、物流淤塞,经济循环受阻、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区域性生产经营活动秩序受到破坏,就业、消费、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物流运输、对外贸易受到深度影响。尚未恢复元气的线下商业、餐饮、文化旅游等聚集性行业再度遭受重创,严重拖累经济持续向好、进一步恢复发展。4月份,经济滑向低谷,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针对经济形势的突然变化,党中央适时加大宏观政策施行力度,及时推出增量政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5月份,国务院迅速推出包括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增加供给,稳定就业,以及救助中小微企业等六个方面33项措施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新增1420亿元留抵退税,全年退减税额将达2.64万亿元;新增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30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新增1万亿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等;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新开工一批大型引水灌溉等水利、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等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地区间过度防控疫情所导致的物流阻断、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问题得到较快纠正,经济深度下滑态势得到较快抑制。5月下旬国民经济开始触底反弹,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恢复。7、8月份,主要生产与需求指标延续回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继续保持恢复和较快增长。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积极变化、恢复发展的态势明显。我国经济顶住了各种压力、冲击,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大盘,二季度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0.4%的增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

(一)二、三产业增长回升,积极因素加快积累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月份增长回落,4月份下降2.9%,5月份开始回升,同比增长0.7%,6月份增长3.9%,7、8月份分别增长3.8%、4.2%;1—8月份同比增长3.6%。服务业生产指数3月份出现负增长,4月份下降6.1%,5月份下降5.1%,6月份增长1.3%,7、8月份分别增长0.6%、1.8%。经济增长态势边际变化改善,趋势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工业企业效益开始改善。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连续两个月下降转入正增长,同比增长0.8%;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到50.2%,其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到55.2%;制造业景气面扩大,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扭转连续三个月的收缩态势,行业利润增长面为51.2%。服务业商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到54.3%,较5月份提升7.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较5月份提升5.8个百分点。

(二)需求恢复提速,消费倾向出现积极变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持续加力,对促进需求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快速发放、留抵退税从速加力实施,支持了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投资较快增长,促进了需求复苏、拉动了经济增长。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值高达2.44;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消费需求出现积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月份下降3.5%,4月份下降11.1%,5月份降幅收窄至6.7%,6月份转为增长3.1%,7、8月份分别增长2.1%、5.4%。服务消费开始复苏,市场活跃度明显上升。机票、旅游、宾馆住宿等线下服务消费价格开始回升,出行和文化旅游消费修复明显;服务业行业景气面明显扩大,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业务总量由降转升。

(三)出口增长保持较强弹性,一般贸易比重上升

上半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3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4.7%,4月份急剧收缩至3.9%。随着疫情收敛、物流改善、生产恢复,前期积压的出口订单集中释放,出口增长加速回升,5月份为16.9%,6月份为22%,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3.2%。上半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5.8%。出口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电工器材、集成电路、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4.8%、16.4%、51.1%,显示出我国贸易发展韧性强、市场应变力强的特点。1—8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增长14.2%,进口增长5.2%。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到64.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比重上升2%,达到50.1%。进口产品结构变化反映出国内生产需求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上半年,铜材、基本有机化学品、集成电路等中间产品进口分别增长16.2%、7.9%、5.5%。

(四)就业形势边际改善,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城镇调查失业率在逐月连续上升后,5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下降,从4月份6.1%的高位降至5月份的5.9%,6月份为5.5%、7月份为5.4%,8月份为5.3%。至8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为全年新增就业目标的81%左右。相比于欧美通货膨胀率持续大幅上升达到40年来新高,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了较低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1—8月份上涨1.9%。这对抵冲疫情多发冲击、就业和收入预期减弱带来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因疫情影响生产、流通,国际市场高通胀输入、渗透影响,消费品价格出现加快抬升的趋势。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3%,并呈逐月升高之势,4、5月份为2.1%,6月份为2.5%,7月份为2.7%,8月份为2.5%。尤其是猪肉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较快上涨对CPI形成较大拉升作用。二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拉动CPI上涨1.9%,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4.1%。

(五)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新动能成长趋势明显

从统计数据看,1—8月份,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和14.2%。新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好,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绿色转型发展持续,增长速度快。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17%、21.6%、25.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升,上半年达到28.8%。现代服务业补短板发展态势明显,投资增长较快。1—8月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16.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4.1%,其中卫生和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2.6%和8.3%。

二、经济发展仍面临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和回升态势正在延续,但恢复向好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7、8月份,不少经济指标增长出现拉锯式变化。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6月份回落0.1%,制造业PMI跌回到49%,8月份略有回升,但仍在荣枯线以下;8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9%,远低于6月份的54.3%;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1%;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比前7个月快0.1个百分点,但比前6个月慢0.3个百分点;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恢复加快,但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这些边际性涨落变化说明市场预期与市场信心仍然不稳定,巩固经济恢复回升的基础仍须加强。应该看到,国务院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从政策下达、落地实施、效果全部显现有一定的时滞过程,后续政策效果将会进一步增大。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8月份,国务院接续出台了新的19项措施,并开展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督察工作。随着党中央“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经济恢复回升的基础会得到加强。如果疫情不出现大面积、大幅度反弹。2022年后两季度经济增长的韧性会更强、回升基础会进一步增强。

但也要看到,影响经济持续恢复、较快增长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其中,疫情变化仍然是影响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从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增多增大的国际环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扩大需求面临新挑战。

(一)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与疫情防控影响

当前国际上疫情聚集性爆发的态势又有所抬头,许多国家确诊病例明显反弹。国内疫情仍然存在多点散发频发的情况,境外输入增多,8月份以来,海南、西藏、新疆等多地再次出现积聚性爆发。新的变异病毒传播力和隐匿性增强,对疫情防控仍不可轻视,对疫情扰动经济稳定恢复增长的风险不能掉以轻心。由于防控持续时间长、防控难度加大,社会上轻视疫情反复的苗头、放松防控意识和厌战情绪会增加。从总体上看,各地各部门出于本位职责所在,把防疫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平衡疫情防控、稳定社会秩序、协调经济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在贯彻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政策执行上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自为政”“一刀切”等很多“淤塞”现象,基层防疫管控人员还存在机械化执法、任性作为的情况。此外,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常态化、个例感染与极端化人群隔离举措等增加防疫成本,对经济正常运行产生负面溢出效应等情况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消费恢复意愿增强,但消费行为会受到市场预期减弱约束

疫情长时间的持续冲击,以及不确定性的点状频发和感染机率,使居民的承受耐力下降、家庭收入下降,悲观情绪增加、预防性储蓄增加、借贷消费减少,这些将对消费恢复产生不利影响。2022年1—8月份,居民储蓄增加额高达10.82万亿元,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5.22万亿元;1—5月份,居民贷款仅增加1.33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的3.7万亿元减少2.37万亿元,也远低于近5年3.05万亿元的平均水平。增加储蓄应对不确定性因素、节约消费、谨慎支出预期,对消费复苏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利的。央行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更多储蓄占比”创2002年有统计以来新高。二季度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为45.7%,较一季度下降4.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3%,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市场预期低迷的趋势不仅没有收敛,而且还在进一步发散。

(三)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滞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2022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3次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1月份由4.9%下调至4.4%;4月份下调为3.6%;7月份下调至3.2%。其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被进一步大幅调低。美国经济进入技术性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叠加高通货膨胀率,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涨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将导致海外需求进一步降温,并拉低我国出口增长,进而拖累我国经济恢复和加快增长的步伐。8月份,我国的进出口数据已经开始显现出外需走弱的倾向,出口额同比增长7.1%,较7月份回落10.9个百分点;进口额同比增长0.3%,较7月份回落2个百分点,下行压力有所显现。

(四)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大

尽管2022年上半年就业形势陆续好转,但社会就业感受指数下降。央行的调查显示,二季度社会就业感受指数为35.6%,较一季度下降6.9个百分点。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大。一是新增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而新增高端就业渠道狭窄。二是结构性失业矛盾很大,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状态不佳、失业率过高。8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接近19%。特别是新毕业大学生、年轻人就业困难。这既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消费拉动力,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升,还将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三是在疫情持续冲击下,作为吸纳就业“主力”行业的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十分艰难。尤其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承受了近三年疫情反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冲击,以及大宗商品和上游供应链价格持续高位上涨冲击,市场需求挤压营收和盈利空间,不仅难以提供新就业增长空间,而且停业、倒闭,减薪、裁员不断增加。4月份以来,各互联网平台公司减薪、裁员现象明显增多。

(五)市场价格上涨预期上升,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上半年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不高,但食品价格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食品价格由一季度同比下降3.1%拉升到二季度同比上涨2.4%,7月份上涨6.3%,8月份上涨6.1%。猪肉价格上涨是推高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变量。6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升,6月份涨幅为12.5%,7、8月份分别上涨20.2%、22.4%。二季度末生猪存栏下降1.9%,加上5月底能繁母猪存栏较2021年峰值下降8.3%,后期出栏量将会减少,生猪供应量下降;9月份之后猪肉消费进入旺季,供给下降、消费增长,生猪和猪肉价格都会继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9月2日的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为30.5元/公斤,同比上涨39%、环比上涨2.5%。

此外,国内外玉米价格上涨推动了饲料价格上涨。2月底至6月中旬全球玉米价格上涨12.1%,国内上涨6.3%;加上夏季以来全国大面积气候极端异常、高温持续,秋粮生产及收成将受到较大影响,都有可能形成“助推效应”,推动肉价继续上扬并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尽管有关方面认为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不会大幅推动CPI上涨,但不能小觑价格上涨的突发性和连锁放大效应。还要看到,连续两年多的疫情冲击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放慢、隐性失业增加,居民对市场价格上涨的边际承压能力和忍耐力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超过40%家庭收入下降,结余减少,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仅增长0.8%,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关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价格水平出现超乎寻常的异动,可能带来市场情绪波动,进而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形成不利影响。

乌克兰危机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升,全球通胀率不断攀升达到了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6月份美国通胀率由5月的8.5%进一步攀升至9.1%。8月份欧洲通胀率也由7月底的8.6%进一步攀升到9.1%。欧洲能源危机一再扩大,随着冬季的到来,能源供给问题会更加突出,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将会再次推高进而拉升通胀率。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变化叠加人民币汇率贬值较大等因素,必然会给国内市场带来连锁反应,形成推升CPI的新力量。国内消费需求减弱衰减了输入性通胀和国内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但其渗透性传导一直存在,二季度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4.1%,比一季度扩大1.1个百分点就是一个例证;国内市场特别是中下游企业消化境外通胀输入压力已持续一年多,中下游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承受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脆弱性不断累积,释放通胀的敞口也在不断扩大。

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筑牢经济稳定回升向好的发展基础

2022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下半年,我们必须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狠下功夫,进一步落实、用好用足原有的基础性政策,积极出台、落实、用好新的增量政策,有效放大政策实施效用,稳定市场预期,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势头。

(一)高效统筹、科学平衡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协调、平衡防控疫情与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根据病毒变异的新特点,优化、创新防控新举措。增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处理好防住疫情稳住经济的辩证关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疫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工作信息沟通及统筹协调,推动疫情防控与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避免公共卫生管理与经济管理之间出现政策合成谬误。疫情要防住,要高效有序防控;经济更要发展,更要持续有效有序发展。5月份以来,中央已经对各地偏激化、过度化防控疫情导致交通物流阻断,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进行纠正。但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过度化防控、偏激化控制局部疫情散发地区物流、非感染者人流入境,检验程序复杂、效率低下,造成淤塞现象,以及扩大化实施隔离措施等情况。省域间、地市间防疫健康码不能高效转化通用,人流、物流、时间效率损耗大。应该根据疫情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加强大数据分析,用好数字技术,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好防控疫情和稳住经济、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码识别制度,实行全国“一码通”。继续加强督察、督导,纠偏、矫正一些地方偏离中央决策部署的做法,进一步畅通交通物流主干道、微循环,继续解决一些地方交通物流通而不畅的问题。

(二)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信心、提振消费能力

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的部署。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促进消费进一步回升的支持,特别是要积极支持恢复线下商品零售、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增长。疫情爆发以来持续遭受重创的是线下服务性行业,要在科学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线下服务业恢复生产运营,以稳定市场主体,提振市场消费,稳定就业渠道。前一时期,许多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推动消费恢复,支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应该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优化改善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结构,使消费券更多地向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倾斜。

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专项整治行动所列举的整治内容,例如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包括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销售,以及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当前确实大量存在。同时也要看到,在财政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有加剧趋向。在市场预期与市场信心不稳的情况下,加强整肃不利于提振消费的各种违法行为,稳定恢复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创造良好营商和投资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尤为迫切。但只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还不够,还应开展消费市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治理批发、零售市场乱涨价格、价实不符、乱定服务价格等各种侵害、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法行为,为加快提振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秩序。此外,应注意通过加强政府督察督导和市场检查,积极纠正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各种截留、扭曲行为,以及各种冲抵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问题。例如,国务院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出后,一些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取消原有让利促销的做法,变相冲抵国家减免汽车购置税促进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隐瞒政策信息,不执行国有单位对服务型小微企业减免承租房屋租金的政策等问题。

(三)发挥好公共消费牵引市场消费的作用

目前政府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在17%左右,在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这一比重是偏高的。但在当前市场消费低迷的特殊时期,适当提高政府消费比重并通过转移支付使其转化为一定的市场消费能力又是必要的。面对市场预期继续转弱、有效需求不振、消费倾向低迷的特殊环境,稳定政府消费开支、扩大公共消费投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既可以增加公共服务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将大部分政府公共消费间接或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对拉动社会消费发挥积极推进作用。因此,适当扩大政府消费支出,有效扩大政府公共消费投入,发挥其牵引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市场消费的“乘数效应”,也是“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的重要内容和杠杆。

(四)继续发挥好有效投资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

在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效用减弱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稳定和适当提升项目建设资本金筹集能力,有效融合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重大领域基本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向市场让利,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增强技术改造、科技研发,扩大有效供给再生产投入。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不仅对稳定经济起到重要拉动作用,而且投资活动的前后端连带效应,还会带动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会通过劳动报酬、服务性支出等形式转化为社会消费活动。这是稳定和拉动需求特别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融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于一体的双重性,还会通过一定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扩大内需的效应。而且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迟早都要做,趁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供给能力又较为充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特别是现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有效拉动需求,又可以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一步发挥好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后续能否继续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对稳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持非常重要。有五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投资资金的保障。截至6月底,2022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用于项目建设部分已全部下达。下一步要避免投资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断粮”和项目资本金不足等问题。关键是要贯彻好中央关于“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的决策部署,充实、扩大资本金使用范围。同时,可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保证“有效管控”债务风险、有效掌控地方债和专项债偿还能力、防范风险的条件下,适度增发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限额,超前使用2023年度新增专项债额度,带动专项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融资,形成新的工作量。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大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等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鼓励、支持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二是提高新开工项目供给保障。总体上看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支撑有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积极创造开工条件,有条件尽早开工建设的,要尽早开工建设。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各部门之间形成更有效率的联动配合,集成发力,协调要素供给保障。三是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的大头在社会投资,活力在民间投资和产业投资。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积极支持制造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支持、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和产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四是增强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的资本金筹集能力。通过长期贷款利率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市场主体有效投资活动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激励市场主体扩大中长期贷款需求,进一步增强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能力投资、创新能力建设投资,以及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质量能力建设投资等。五是合理调整房地产发展政策,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通过清理各线城市存量、空置房源,调整用于满足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居住条件需求的供给。可考虑将政府用于满足刚需性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投资,用于对现有空置房源转向供给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购房者的补助。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真正有住房需求者的购房支出,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又有利于节约政府土地投入,减少资源配置和环境破坏影响,更有利于盘活部分商品房长期闲置的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高度关注市场价格走势变化,多措并举稳定市场价格

稳定市场价格是为了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发展、稳定和扩大市场消费,增强市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继续走高的趋势,严防输入型通货膨胀及其向市场下游传导渗透。贯彻好中央“重视通货膨胀态势,维护物价稳定”的方针。一是要采取措施稳住生猪和猪肉价格,适时启动投放商业储备、调节供给,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有序节制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二是积极做好秋粮稳产、保收、归仓工作,努力增加饲料粮食进口,适时调度调剂库存轮动,高效调度粮食运输,抑制粮价和饲料价格上涨。三是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有效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大煤炭生产,落实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稳定供煤价格、有效调度煤电供应,提升煤炭发电机组效率,增强电力安全出力,平衡好工业用电、服务业用电与居民用电的供应关系,鼓励支持用电企业实行错峰生产。加大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积极扩大从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有效保障民用气供给,合理调控油气价格。四是降低银行资金价格。2022年以来货币供给增长一直很快,流动性充裕。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在6月末增长11.4%、7月末增长12%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到增长12.2%。1—8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5.6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7.21万亿元。但信贷需求不足、市场贷款意愿不强,大量流动性淤积在金融体系内。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货币空转,投放出去的货币难以进入生产领域,没有起到促进需求的作用”。此外,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反映贷款利率仍然过高。尽管贷款利率有所下调,但市场平均贷款利率仍在4%及以上。今后几个月货币政策除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外,应考虑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或者结构性下调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贵、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减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减轻成本上升引致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向市场终端传导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多地进入生产和商业经营领域,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契合性循环。

(六)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

中小微企业是稳定和扩大市场就业的主战场,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方面都对支持小微企业纾困解忧、稳定中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统筹安排。5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稳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又做出了新的政策安排部署。下半年在贯彻政策实施上还应高度重视:

一是发挥好政策组合效应。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中,要注意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间的政策配套协同发力,避免出现合成谬误。财税政策的实施要增强纾困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防止因地方财政困难而拖延、拖欠、截留政策要素;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度加大降息、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实体经济等货币政策力度。央行和银保监机构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用好激励、鼓励、惩戒等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和信贷资金直接下沉企业。产业政策实施要统筹考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联系,着力疏通市场堵点、畅通市场循环,及时纠正具有体量优势、市场主导优势的强势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应收货款、挤压中小微企业发展等问题。

二是推进政策执行落地。进一步落实中央对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支持政策落实,扎实做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工作。扩大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基金规模和种类,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吸纳就业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产品服务质量高、市场信誉好的中小微企业给予必要倾斜支持。支持代表市场需求方向、创造供给的企业,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前端实力较强的企业牵头组建市场拓展联合体。强化政府提供市场服务、政策协调引导、法律制度规范等工作力度,统筹协调帮助市场主体有效打通从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技术产品到企业孵化生产的渠道,提高研发转换率,促进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创新发展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路径和工具。“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从制度安排层面推进改革,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可考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运用政府基金、财政贴息、担保等机制,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贷款支持;鼓励和支持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实行国家政策利率和较大幅度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部分贴息政策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支持渠道;规范、引导、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有地域特色、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活力、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县域经济,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农工商联合体的贷款支持,政府给予这类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政策奖补支持;支持推广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中小企业间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经济联系,利用上游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拥有较强信用资源的优势,利用有效专利权质押、有效库存产品质押、供货和订货合同、应收账款质押等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政府采购支持、运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则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工作机制,提高政府对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政府帮助企业维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更多地由政府担负起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被侵权的调查、诉讼、追查的责任,将企业从经济实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量不足,以及力不从心地进行繁杂的侵权追踪、调查、取证、维权诉讼等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之心无旁骛地从事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发展活动。

猜你喜欢
月份消费疫情
战疫情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