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历程、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2022-10-20 20:36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支部课题组
求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体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支部课题组

执笔人:眭纪刚 郭京京 康 瑾 刘安琪

责任编辑:双艳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把中国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一、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年)。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连年战争导致经济积贫积弱。尽管我国尚未形成产业创新体系,但是我们党创新发展的思想正在酝酿。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革命战争年代,党在军事斗争过程中多次强调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经济和军事建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1938 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为了促进科学研究,我们党在1940 年2 月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2.优先发展重工业时期(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们党开始着手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以促进本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1953—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同时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旨在整合全国科技资源,建立国家科技体系。1963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发展方针,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一系列政策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我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3.科技产业化时期(1978—2001 年)。改革开放后,党领导的产业创新政策重点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978 年3 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5年3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党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例如星火计划(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1986 年)、火炬计划(1988 年)等。1992 年3 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对我国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作出了部署。1999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4.产业转型升级时期(2001—2012 年)。加入WTO 后,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更需要突出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党领导产业创新政策的重点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01 年5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006 年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2010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创新驱动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后,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2012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以及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促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动我国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二、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这个道路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马克思在对社会经济关系发展问题的探讨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创新概念,但他对创新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做过多方面的论述。马克思特别注重从生产力的根本变革意义上,探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问题。由生产力发展和科技革命为根本牵引力的创新理念,既强调了科技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根本驱动力量,又强调了这种驱动力量对经济运行、经济体制乃至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将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出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思想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创新理念的新境界。

2.根据发展阶段作出战略判断。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能根据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发展阶段作出战略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20 世纪80 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胆识和改革魄力,作出“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判断,坚定实行对外开放。20 世纪90 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等战略。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胡锦涛等同志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且处于深度调整的当今世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的发展作出新的历史定位,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对创新发展的需求更加紧迫,急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重视科技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56 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对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领域作了重点部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2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双轮驱动”,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5.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一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就是不断深化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002 年党的十六大继续强调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且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权限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从“十一五”开始,把“计划”改为“规划”,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规划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日臻完善,日渐形成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机统一、优势互补的格局,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

6.正确处理开放与自主的关系。创新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但是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邓小平强调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强调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构想提出,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中,首先应当练好内功,办好自己的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党在新时代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展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决议》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提供应用场景,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优化升级。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

2.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决议》指出,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实现我国生产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决议》指出,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监管、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把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和引进发达经济体高技术高质量的直接投资,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国际创新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决议》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回归发展的本源,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要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着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进人民福祉。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体系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