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媒体语言的多元呈现与有效建构

2022-10-20 09:53吴天雄
新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受众语言

吴天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社会文明传承的手段。语言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语言的形式。由口耳相传到文字记录,由电子技术到数字传播,由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如今的数字化新媒体,新旧媒体碰撞、融合、共生,共同促进媒体行业有序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力求通过融合摆脱单一媒体形式的不足,提升媒体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强调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及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在融媒体视域下分析媒体的语言特点,以期为促进媒体语言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符合受众需求、展现活力奠定基础。

一、融媒体视域下媒体语言发展的新态势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新词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现象。”同样,融媒体背景下的媒体语言是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作为社会流变的符号记录,它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特征、反映社会变迁和人们的心理历程。传统媒体语言规范、严谨,但因情感生动性不足,难以让受众产生共情,并可能产生心理距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得大众更加倾向于接受轻松的话题以及容易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这与融媒体视域下媒体语言的时代性、亲和性、简洁性发展新态势不谋而合,为媒体语言的丰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一)鲜明的时代性

数字媒体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媒体语言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时代性。不同时期媒体语言风格迥异,无不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媒体语言整体表现出严肃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口号响彻全国,据《中国体育报》报道,这一口号源自北大学生观看世界杯排球赛、中国男排逆转获胜时的呼喊,它延续了五四时期的特色,并且引领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潮流,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当今媒体报道中常常会用到网络流行用语,例如康辉对香港国泰航空的一些工作人员说:“No zuo(作)no die”,体现出当今融媒体背景下语言的特色。媒体语言彰显了时代特色,体现了受众的需求,它一方面吸引大众群体的关注,形成独树一帜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符合大众心理,便于被接受与理解。

(二)高度的亲和性

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使得大众在接受消息时倾向于具有亲和力、轻松幽默的媒体语言。传统媒体如果过于严谨与规范反倒会在形式上显得刻板,在语言表达上让读者感到生硬,在情感上造成疏离。融媒体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也反向吸收新媒体语言的长处以紧跟时代步伐,注重采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传递信息,保持媒体在大众中的活跃性。

例如,“C 位”最初表示明星合影时的排序占位,而光明网在2022年3月19日刊发的新闻《从总书记三年前这番话中,读懂思政课为何“C位”进课堂》,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C 位”一词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加及使用频次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2022年4月9日新华社刊发抗击疫情的微评《从严防控,绝不“躺平”》,抨击了与病毒共存的消极抗疫观念。所谓“躺平”原本表示年轻人看淡竞争,不争不抢的低欲望现状。新华社微评用网络流行语强调了从严防控疫情的重要性,对消极不作为心态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从舆论场格局的传统角度来看,网络空间常常被认为是草根民意的集散地;但从现实的传播情况来看,这些来自虚拟空间的意见符号已经进入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体系。”主流媒体逐步趋向于使用更具亲和力、幽默的语言,其目的是融入人们的共同认知场域之中,拉近传播主体与受体间的心理距离,给予受众亲切感。对于青年一代来说,耳熟能详的网络语言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它们更容易营造出具体可感的情境,便于受众接收信息、形成共鸣,进而促进二次传播。

(三)独特的简洁性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信息的传播也应更加高效,因而人们偏向于用简洁的语言和形式来传递丰富的内容,即达到言简义丰。同时受众对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在普遍提高,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缩略语、字母及数字等语言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例如,“hold 住”指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等。这类缩略语既能迅速完成传播信息的主要任务,又能精准把握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既能够简化受众接受信息的密度,又体现出媒体语言的温度。融媒体时代,比起复杂长句子式的阅读,人们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时更倾向于接收简洁、直观、突出重点的内容,更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和习惯。

二、融媒体视域下媒体语言的多元呈现

当下,媒体融合正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媒体语言的呈现焕然一新,具体表现为内容上的多重隐喻、形式上的多样表达以及主体的多种身份。

(一)呈现内容的多重隐喻

隐喻作为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它将始发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以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特征。“人们要完成始发域(本体)与目的域(喻体)的跨空间映射,必须在合成空间中提炼并理解始发域与目的域相同部分的概念成分,即两者的语义交叉、重叠部分,否则隐喻就无法形成。”例如,提醒预防诈骗的宣传标语“骗子很强大,智商要充值”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在这里利用人们“充值”与“提升智商”二者间的相似性,产生从本体到喻体的映射,进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间的关系。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破防”一词最初指的是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后来指在情感上遭受了冲击,表示心理防线被突破。现“破防”早已脱离原生游戏语境,在媒体平台高频率登台,形容情感的起伏。央视网2022年2月24 日北京冬奥会报道《一起向未来!中国“硬核”科技耀冰雪》标题中使用了“硬核”一词,体现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形象。隐喻的使用有利于媒体信息的传播,因为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特征一旦被人们接受,通过对二者的联想与想象,能够在大脑中进行强化,喻体的特征更容易得以显现。

(二)呈现形式的多样表达

“在网络媒体交流中,表达方通过网络媒体将信息呈现于特定界面以激发对方的视觉,从视觉切入唤醒对方的感知,来获取对方的回应,从而形成交流的循环回路。”利用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运用视觉符号获得听觉效果的通感手法,再由多种表意符号载体促进消息的传播。例如,使用汉语拼音“duang”拟声词描绘声音效果,配套的相关表情包在网络媒体中使用,通过视觉表达丰富内涵。

除了听觉与视觉的联动外,在网络媒体中,数字、字母与汉字混合使用的频率增加。“hold住”“工作ing”等词正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并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多种表意符号的融合,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受到年青一代的青睐。融媒体语言形式上的各种变体表达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碰撞。

(三)呈现主体的多种身份

现今媒体语言的主体与受体间界限已越来越模糊,信息不再是单向的传递和接收关系。“普通大众开始扮演‘新闻生产者’的角色,话语信息便不再只局限于正式媒体机构的发布,话语权的下放也标志着传播形态由自上而下的层级体系向自下而上的‘民众化转向’”。融媒体背景下媒体语言的话语体系转变,打破单向传输、被动接收的壁垒,人们传递语言的渠道被拓宽、互动性增强,受众参与发声也愈发普遍。

话语权的转移使得更多的民意得以有效表达,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弹幕等及时发声。“文化认同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离散性建构过程,某种带有特定文化标记的语言实践便是对其文化认同的呼应。”这种语言主体的多种身份能够提高参与度及话题的热度,参与的过程便是语言的实践,互动的同时也能激发出网民的表达欲望,从而促进媒体语言的二次传播。

三、有效建构媒体语言的策略

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语言能够高效促进信息交流,但也存在各种维度的挑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从汉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用语的文明化、网络谣言散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媒体语言的建构策略。

(一)主管部门严格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有效监管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手段。主管部门可组织专门人员、组建网络舆情观察团队,明确职责。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形式,抓住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传播性极强,会引起民众恐慌、信任危机,破坏社会的稳定性。因而,主管部门需要完善信息发布传播监管机制,网信办继续修订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媒体自身规范使用

有效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手段,而从源头规范用语才是长效的内部措施。媒体是网络用语的集散中心,因此在语言的审核、传播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网络语言要严格自查,从根源上保证媒体语言的质量。

语言还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一些新媒体语言在使用上缺少规范,例如“喜大普奔”“内牛满面”等词,容易对青少年学习祖国语言文字造成误导,长时间使用网络用语会使语言趋同,缺少个人情感特色的表达,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弱化、思维能力的固化。2014 年11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从制度层面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媒体应有所担当,在融媒体环境下保持强有力的公信力,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为树立文化自信贡献力量,为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添砖加瓦。

(三)加强规范用语宣传教育

受众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所以也应深刻意识到文明用语的重要性,规范自我在网络传播中的言行。媒体人可以利用漫画、视频等进行启发性、趣味性的宣传,培养受众规范用语的意识。

新媒体语言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运而生,少部分人往往会为了能够获得流量而传递不良信息,或是使用不文明的粗俗语言,容易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虽然融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门槛降低,但网络平台也不能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地。2022 年3 月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旨在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媒体需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完善审核机制。同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提升自身语言素养,自觉做到文明用语,绿色健康上网,努力营造和谐语言生态环境。

结语

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发展的媒体语言推动了多元文化并存、主体身份改变,但也存在语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受众应有所选择、辩证看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关部门应协调多方力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推动媒体语言的良性健康发展。

[1] 习近平谈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22/c4060 6-30244361.html.

[2] [4]李红梅.从新词新语看媒体语言变异的隐喻与模因理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02).

[3] 肖飞,易欣.融媒体语言特点与形成机制——以2018年十大网络热词为样本[J].教育传媒研究,2019(05).

[5]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 Turner,G.Ordinary People and the Media,SAGE Publications Ltd.,2010(86).

[7] CouplandN.Style:Language Variation and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猜你喜欢
受众语言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