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东 赵欲珊
四川美食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从纪录片对于四川美食的呈现中,观众不仅能看到美食文化的历史承袭、传统菜系的推陈出新,更能够看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之欲,也是心间之感,“川味美食”的呈现符合大众对于乡土文化的多维想象。当美食成为了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四川美食纪录片就为观众阐释、建构了一个真诚热烈、不断创新的“美食四川”形象。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叙事单元。四川美食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语义空间广阔、意义丰富,使得四川美食余味悠长。
美食类纪录片中有着大量的特写镜头,用以突出食物特质、传达人物情感。在四川美食纪录片中,特写镜头对于细节的放大,不仅能够表现事物细节特征,而且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剧中人物的细腻情感,进而使得影片视觉冲击力更强。在《人生一串》第二季第三集中,导演拍摄四川街头烧烤店时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一把肉串,在特写镜头的加持下色泽鲜亮,表现了肉质的细腻而又富有弹性。随着美食制作者手部行云流水的动作,将肉串放进油辣子蘸料里,用勺子再去淋,不断地将蘸料渗透到肉串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吸收味道……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直观地展现了食物的制作过程,特写镜头对食物光泽、肉质的展现更是在视觉上刺激着观众的食欲。在这集纪录片中,拍摄了大量食客的嘴部特写,连缀的画面剪辑形成一种积累式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力。咀嚼、流汗、舔舐等动作通过特写镜头的表现,极大刺激着观众的视觉、味觉,使观众心生向往。
在色彩心理学中,人们的色彩感知会随着色调、明度、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提起四川美食,不能不提“红”。四川美食中的红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辣的追求,也彰显了四川人民热情真诚的性格特征。而红色作为饱和度极高的颜色与其他颜色产生碰撞时,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艺术张力。在《沸腾吧火锅》第二季第一集中,画面中处于前景的红辣椒占据了三分之二,采摘工人准备食材时,后景是植物生意盎然的绿,两种颜色的碰撞形成了热烈与清新的有机统一。绿色在这里代表了成都人安逸的生活环境,而慢节奏的生活需要寻求刺激,红色则是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符号。
纪录片中的听觉语言由解说词、同期声以及背景音乐等元素共同组成。通过剪辑编排,各类听觉语言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对于四川美食纪录片而言,声音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纪录片中声音的音色、节奏、力度等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碰撞,形成了声音独特的艺术表达。
解说词是一种补充画面内容的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叙事,还承载着抒发情感、点明主题的功用。四川美食纪录片使用方言与普通话结合进行解说,既保存了方言的趣味性,同时使观众易理解。在《川味》第三季中,第一次使用完全的四川方言解说词,打破了过去纪录片普通话配音的传统。“巴适得板”“安逸”“老汉儿”以及各种方言叠词的表达形象有趣,方言语调活泼灵动,表达情感更为准确。在加深食物的地域色彩的同时,也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川味》第五集中述说豆瓣鱼的做法时,“用这个豆瓣汤汤,来煮潉的草鱼,又鲜又香的汤汤,顺到那个刀口口流进去,煮出来的鱼肉,颜色黄桑桑的。”轻松活泼的语调加上准确特别的形容,让观众忍俊不禁,沉浸其中。这样的解说词能够给观众以新鲜感,同时以声音增强对地道四川美食的体会。
同期声的使用能有效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也能精准传达人物的情感,增强感染力。四川美食纪录片借助拍摄对象来传达信息,减少了对解说词的依赖,增加亲切感、代入感。纪录片《听起来很好吃》不使用解说词,通过被摄主人公的表达代入故事。相同的含义,通过人物的主观表达,比解说词更能简单直接地达到传情表意的目的。第六集中,孙子想吃爷爷做的回锅肉,结尾处妈妈说道,“我要吃到宝儿做的回锅肉要等好久哦。”首尾呼应,彰显了回锅肉在川菜中的地位,也隐喻着新旧的不断传承。纪录片还将菜肴制作过程中各种声音放大,以声诱人。制作回锅肉的过程中,清理食材时水流淌过、煤气灶火苗燃起、刀与案板的碰撞、豆瓣酱搅拌、锅中水沸腾等声音,都来源于生活中最真实的声音,通过技术手段将其放大、提纯,以达到通感的艺术效果。
景秀明提出“纪录片叙事形式的研究,为纪录片的欣赏与批评提供了一条从文本出发,科学分析纪录片的路径。”叙事形式不是某单一元素,而是各个方面的整体构建。四川美食纪录片在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三方面,均有着独具一格的魅力特色。
贾磊磊认为“如果没有一种能够与电影的叙事主题相对应的视觉化的表意空间,影片的任何意义都无法表述。”美食类纪录片本身就体现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朴素真理,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日常习俗、饮食习惯等。
在四川美食纪录片中,创作者大多利用运动镜头来展现空间,且开篇往往介绍地势环境。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所拍摄的《中国之食文化》四川篇中,开篇利用动画地图,简单直观地展示四川的地理位置。移镜头中四周环绕着巍峨崇高、连绵不断的山脉,解说词补充内容,阐释四川地貌差异带来的气候特点——冬季温暖,夏季湿度高,因此利于作物生长。紧接着几个跟镜头,展示人们在田地间劳作的场景,牵牛犁田、扁担挑水,展示了四川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纪录片逐步递进、逻辑顺畅、客观真实,展示了四川壮丽秀美的山水、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以及四川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共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此。四川美食纪录片在呈现四川美食时,不是以一种符号化、奇观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而是将美食融入生活空间,从地域与民族角度出发进行呈现。例如《川味》第三季中,节目组对摩梭人从寻找到拍摄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时间。摩梭人保留着世界上最后的母系社会,被称为东方女儿国。纪录片中对于他们传统的婚俗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了介绍。这种对于少数民族特色的呈现,恰恰是地域化的展现方式,既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赋予了四川神秘性与吸引力。
学者钟大年提出:“板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之间的连接线不是事件,而是主题或情绪。”四川美食纪录片中的多个板块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在纪录片主题统领下,以一种内在联系的方式相互连结,以达到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在四川美食纪录片中,这种板块式结构基本上是通过两种内在中心串联起来的。一是以食材为中心,例如纪录片《川味》第一季中,每一集均选择一种基础食材,以食材为中心展开叙述。通过“腊味、茶宴、鱼宴、豆族、米国”等十二板块的内容,为观众构筑了“四川美食”印象。但是纪录片的每一集、每一板块的内容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也并无什么因果时间联系。纪录片以较为全面的视角,系统地表现了这些食材在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手中,产生的无数种可能性,以此展现川人对美食制作持之以恒的传承创新。二是以主题为中心,例如纪录片《川菜的品格》中将川菜品格总结为“以味为本”“热情奔放”“天然质朴”“出身布衣”“包容创新”“乐在其中”六种品格,四川美食纪录片呈现的六种品格,也代表着四川人的精神品格。四川美食纪录片的内部叙事,也采用了板块式结构,每一分集由多个叙事片段组成。例如纪录片《川味》第三季第二集围绕“大地珍馐”展开叙事,讲述了杨凤云、钟忠、林六六等七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独立成段,通过食材串联起来,但是不同的故事均指向了一个中心思想——自然天赐。
纪录片在过去的传播模式中往往以电视为传播阵地,然而固定化、模式化的播出形式导致纪录片长期以来都曲高和寡,传播效果不佳。在当前环境下,大众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四川美食纪录片在创作、传播过程中要制作优质内容,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拓宽多元的传播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实现品质口碑的双赢。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网生”倾向不断加深,观众意见的反馈渠道被大大拓宽,纪录片作为文艺作品必然是要面向观众的,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四川美食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利用好影像语言讲好美食故事。
美食与人息息相关,美食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本身,还蕴含着深刻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四川美食纪录片作为地域性的饮食文化纪录片,内容上自然要求挖掘四川地域特性,如奇特地貌、民族风情等,在制作过程中加以突出。另外,纪录片还需要通过美食这一载体,打造特色,强调特色,使其标签化、名片化,满足观众对于四川文化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借此打造大众接受并认可的“IP”。
美食始终是可抚人心的人间烟火气,这是美食纪录片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故此,纪录片创作者必须跳出制作者身份,从观众视角出发,以观众的角度看待作品,注重观众体验,着力提升作品质量。这就要求四川美食纪录片要以美食为载体,关切社会与个人的真实情感、抓住美食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影像记录中表达对个体的关切、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期许。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通过电视、广播等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大多通过移动端新媒体接收信息。碎片化、流量化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与创新,微纪录片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微纪录片有着制作周期短,资金投入少,单期节目时长短的特点,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移动化的浏览习惯。
以四川金熊猫新媒体公司出品的《爱上川菜》为例,节目每期选取一个主人公,以四川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为主线,以美食背后的人物情感故事为辅线,讲述四川美食的历史文化、一道道川菜背后的动人故事。这种微纪录片时长一般为3-5分钟,迎合了当下大众碎片化、移动化的浏览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微纪录片短小精湛,注重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故此在制作过程中更强调视听效果。例如《早餐中国》将综艺性的花字形式融入纪录片中,片段衔接由各种动画特效来过渡,大大增加了美食纪录片的趣味性,让美食故事更加轻松、更加平民化。
近年来,依托于网络的“网生”纪录片越来越多。学者许靖认为“网生纪录片区别于传统电视纪录片,由互联网平台自制。”哔哩哔哩、爱奇艺、腾讯等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纪录片市场,成绩斐然。网络互动性强,观众能够以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不仅便于节目制作组收集观众意见,作出相应的内容调整,而且观众也逐渐成为传播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微博、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主动传播,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矩阵,层层传播,实现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B 站的一大特色就是弹幕系统,弹幕这种形式既便于观众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达到了互动的效果,这种互动既是观众与节目组的互动,也是观众与观众之间隔着屏幕的虚拟互动。在B站更新的《川味》系列纪录片就凭借弹幕系统实现了同受众的良性互动。《川味》使用方言进行解说,弹幕中的热心网友纷纷进行“翻译”,甚至在弹幕里推荐起自己的家乡美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网友们纷纷自发宣传《川味》纪录片,推动了纪录片的裂变式传播。
地域饮食是展现地方文化的窗口,它凝结着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多方面文化元素。四川美食纪录片作为“图像转向”的呈现方式之一,将这些元素浓缩在影像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激发观众的审美感受,建构观众对四川文化地理的印象。地域化美食纪录片需要在叙事上寻找到自身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区奇特地貌、民族风情等种种文化现象进行挖掘、记录,用影像还原真实的食材来源、烹饪工艺、饮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传播好地方饮食文化。
[1] 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昌林.电视叙事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 许靖.后电影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网生纪录片新象[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