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艺璇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019 年11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再次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理论问题,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保障和实践指向做出了明确规定,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要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系统性总结和集中性表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态,为解决发展困境和民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这一形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核心要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主发展实际,提出了不同于西式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方案,在解决西式民主的困境中彰显了独特优势,以显著的民主成效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推动了世界民主事业的发展。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不同意识形态衍生了不同的民主模式。西式民主以资产阶级民主的普选制和代议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将民主视为资产阶级的特权。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论述了无产阶级争得民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形态,继承了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属性的基础上内化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并完善了民主的实现形式,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世界民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民主模式通过合理调适民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扩大了民主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高质量民主,积极回应民主诉求,超越了西式民主将民主限定为精英阶级、局限于选举环节、困囿于主观评定的弊端,从民主价值理念、民主实践形式、民主评价标准对西式民主实现了更新和超越,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优势。
西方国家受资本的驱动和影响,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私人利益最大化,维持其统治的政治理念也是服务于少部分被称为精英人士的统治阶级。西式民主的政治逻辑是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逻辑和资本主导的经济基础转化而来的,精英统治和资本至上是西式民主的突出特点。西式民主为了维护私有者的既得利益,将民主方法的运用看作“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民主只不过是服务于政治家的私人利益,是获得政权合法性的凭证。政治家的竞选机制往往依存利益集团的经济实力,政治家的获胜意味着资本的胜利,因此服务于政治家的西式民主实质受控于资本。“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民主只是统治阶级满足自身私利的手段,西式民主是资本主导下维护特权阶级的精英民主,是金钱控制下的少数人的民主。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私有制根源,从政治领域揭示了民主的真正本质和价值旨归。要突破西式民主少数人统治下的资本趋利困境,“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即民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从现实的人出发,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创造性,将被异化的民主本质重新复归至人民,即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础上,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明确宣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最大限度保证人民全程参与政治生活,从选举到监督保证公权力的运行始终服务于人民主体,让人民参与到治理中,让人民共享民主成果,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真正的多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性就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基础、价值表现和价值旨归三方面超越了西式民主的资本至上理念,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民主论断,赋予了人民民主真实具体的实践空间。
在西式民主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来代替其行使主权,二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代议机关不代表选民的全部利益,二者的关系随选举结束而不断弱化,这恰恰反映了西式民主的虚伪性。特权阶层只关注民众手里的选票,目的是借用民主口号来掌握舆论导向,服务于特定政治利益,美化竞选政治,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西式民主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实质。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再到人民参与选举,并最终简化为人民的投票权,西式民主不断窄化民主的发展空间,将民主局限于选举环节,实质是为了证实精英统治的合法性,维护特权阶级的既得利益,而西式民主也就异化为“选主”。“选举所表明的并不是他们意想中的人民,而是真实的人民,即分裂成各个不同阶级的代表”。西式民主忽视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既无法集中人民的统一意志,也无法满足零散的意愿和需求,加之选举的间歇性使民众的民主参与具有间断性的特点,极易降低民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仅凭选举环节无法代表民主政治的全部实质,西式选举民主也无法代表民主实践的最高形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全过程持续参与其中,实现了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整合了二者的优势,使人民持续参与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将普遍选举看作实现无产阶级利益和民主的重要原则,继承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特点,确保政权掌握在公民手中,而非少数人的私利。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和民主的同时“在场”,通过健全制度形式和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并通过选举人大代表反映民意,将合理诉求转化为国家意志,变为现实民主成效。这克服了西式民主“选举后无人问津”的现状,也避免了政党之间因恶性竞争所导致的民主低效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补充和丰富了民主环节,人民在选出政治代表后,通过平等协商达成政治共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并有效监督公权力,突破了西式民主局限于选举环节的弊端,设计了持续性和有序性相配套的民主程序。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霸权地位不断对外输出西式民主,把西式民主当作样板大力推行,忽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弗朗西斯·福山将自由主义民主称为“历史的终结”,认为西式民主“正在成为人类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从而断言“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随着西式民主被大力推行,西方学者往往借助片面指标和分数划段制定民主评价标准,进行政治排名。罗伯特·达尔的“竞争—参与”研究范式、全球自由评估、民主指数等量化指标往往以选举民主为参照,民主政治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变性使量化指数难以如实反映民主全貌。将西式民主模式作为评价依据,实质是借用客观指标来掩盖评价主体的主观控制,推行统一化的评价标准,掌握民主评价的话语权,从而为民主输出做准备。“民主—非民主”和“自由国家—非自由国家”的二分法带有两极对立的思维偏见,往往在推行特定价值观,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量化指标实际服务于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回应了西式民主的现实困境,是对西方民主形态的现实冲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各国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同国家的民主模式往往具有独特性。而历史终结论对西式民主的宣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西式民主模式的“特殊”视为世界发展的“一般”,禁锢了西式民主的发展空间,架空了民主运行的客观实际,把民主评价标准依附于西式民主模式,无法反映民主全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民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和各环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民主评价不能脱离民主本质泛泛而谈,也不能离开民主实践闭门造车。“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当作评价主体,以治理成效评价民主制度,实施全过程、多角度的民主评价,超越了西式民主单一性、线性的评价指标,始终围绕人民利益的实现推进实践检验,增设了民主发展的多种可能,确保实践指向的主体和成效客观真实,推动了我国民主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民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合理建立机制来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资产阶级口头上标榜是民主阶级,而实际上并不想成为民主阶级,它承认原则的正确性,但是从来不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原则”,于是西式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相脱离。从唯物史观审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辅以民主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发挥党对民主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在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了领导核心保障、主体参与保障和法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和人民性体现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引领,始终秉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信仰,坚持人民至上的民主理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征在于“全”,体现在多主体参与、全方位参与、全过程参与的民主实践中。在坚持民主高效和平等参与的前提下,合理统筹、综合调度、全面部署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发展,既要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整合优势,合理安排民主运行的范围和空间,还要有不代表私人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凝聚社会合力服务于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只有建立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高效领导体系,才能保障民主参与的效度,高效执行民主安排,捍卫民众真实广泛的民主利益。
全过程人民民主只有在党的政治引领下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厚植人民民主的发展优势,使我国民主制度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服务于本国利益,不屈服于外部压力,通过协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内在张力,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服务于我国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对资产阶级剥削者实行镇压——因此它不骗人,不向他们许诺自由和民主——而给劳动者以真正的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始终坚持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形成了政党引领、推动并保障的高效运行机制。从政党引领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力为我国实行多数人参与的民主政治赋予可能,从而保证了民主运行的正确方向,通过整合民众意愿,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从政党推动来看,民主选举使汇集民众认同成为可能。政党推动民主运行的过程,也是回应民众认同、实现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从而防止出现政治离心化、治理碎片化的倾向。从政党保障来看,我国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强效组织力有利于保障民众全程参与,增强民众的认可度,也有利于防止破坏民主、阻碍民主的不良政治现象,防止出现民主边缘化、形式化的虚假作风。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凸显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强调民主运转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从民主设计 到民主运行再到民主检验不能脱离人民主体而独自存在,否则就会失去民主意义,因为“国家是抽象的东西。只有人民才是具体的东西”。我国新型民主观 的核心理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政治彰显,突出特点在于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基础上,为人民当家作主的落实辅以理念引领、程序运行、机制支撑和实践运转的动态发展和全方位落实。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国家的产生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的运转和治理不能架空于人民主体之外,否则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因此国家制度在民主政治运行中“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变为政治现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要求通过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机制得以保障实施,进而确保环节衔接密切、过程畅通无阻、结果真实有效,保证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民主事业不断发展。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畅通了民意表达和收集渠道,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将人民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法律和国家机关把人民意愿转化为民生实效,从而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民主运行高效和民众公平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双向互动的民主,回应了现实的民主诉求,将民主实践的落脚点归至人民利益的实现。而人民在参与民主治理的过程中提高了民主意识,合理表达了民主意愿和诉求,更好发挥了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的首创力量,人民群众民主素养的提高既能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高民主效度,也有利于弘扬民主精神,建设民主社会和民主强国。
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思维加强民主建设,从而推动民主规范化发展,进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完善的民主程序和民主机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就在于完备的法制保障。只有完备的法制保障才能保证人民民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确保人民民主的规范化和具体化,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民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实施过程的连续性,从选举到监督全过程贯穿民主集中制原则,要以制度的“长期性、全局性”和法治的“权威性”保证民主事业持续发展进步,将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并形成法律约束,推动我国民主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衍生的问题作为完善制度的重要参照,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实践空间,在巩固民主优势的同时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利用法制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实现民主法治化,用制度调节人民民主和规范民主生活,保证人民民主的实施具体广泛,既要保证人民全过程参与,也要保证人大代表“全过程履职”。一方面,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民主实施的法治保障。“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通过加强民主建设,完善从选举代表到决议实施再到民主监督一系列的机制,将卓有成效的民主经验上升至法律层面而得以固定,保证人民民主的平稳运行和长效发展。另一方面,双向推进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都致力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提高治理效能。既要通过民主治理扩大范围,合理表达民主诉求,增强民众的政治获得感;也要通过依法治理实现民主诉求正当化、合法化,维护我国民主发展的独立性,排除外来势力的干扰,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解决民主供需矛盾,通过不断完善民主机制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双向发力,从而提出了新型民主模式,并结合中国民主实践开创了中国政治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以先进的民主理念和多样的民主形式破除了西方民主的意识形态禁锢,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民主话语权的国际垄断,向世界提供了高质量、高成效的民主模式,以其独有的民主价值和民族特色引领了我国政治发展,发挥了特定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充实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内涵,将民主治理的实践场域拓宽至国家治理和党内治理等领域,推动了世界民主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资本禁锢下的西式民主服务于特权阶级的利益,政治家以语言游戏掩盖了“人民主权”的实质,将民主异化为“钱主”,民主政治成为政党竞选的护身符,经由工业化率先崛起的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雄厚实力,宣扬并强力灌输西方民主政治理念,试图以统一的模式解决动荡的现状。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揭露了西式民主的私有制根源,将民主本质重新复归至人民民主,纠正了民主发展方向。无产阶级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目标契合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无产阶级要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争得民主。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争得民主到实现民主,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证实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型政党。民主发展坚持人民本位、维护人民权益、共享民主成果,使民主愿景在中国的民主实践中变为现实,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到全过程和各领域,并辅以机制保障和实际操作。
全过程人民民主批判了西式民主中资本主导的强权思维,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使社会主义民主诉求得以具体化,并获得实践表征,将人民民主理念丰富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结合我国民主实践和经验总结提供了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创新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内涵。第一,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民主模式,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实践指向。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行全民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效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了民主本质,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指向。第二,提供了原创性的民主话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时代解读。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称霸世界,强力推行本国的民主形态,宣扬资本至上,限制各国的政治生长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具体国情为依托,承袭我国执政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提出具有时代性和原创性的民主话语。第三,提供了合作共赢的民主逻辑,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平等合作的原则开展国际关系,尊重各国合理关切,不搞强力灌输的行为,支持各国积极探寻适合本国实际的民主发展道路,以协商共赢的合作逻辑取代霸权冲突的竞争逻辑,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前提下加强国际民主事业的合作,共同开创民主发展新境界。
从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看,治理主体一元化,权力分配和利益共享集中于利益集团,民主制度被用来掩盖特权阶级私人利益的获取。西式民主受限于选举程序,制度调适能力差,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国家治理,民众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国家治理的价值旨归,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意愿和诉求的解决程度关系到治理成效。“国家制度一旦不再是人民意志的现实表现,它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幻想。”人民至上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用民主治理国家要保证国家制度是对民主诉求的回应,人民的参与过程要有畅通的民主渠道和科学的民主机制做保障,通过合理调节利益关系,汇聚发展合力,拓宽民主治理的实践空间,使更多民主成效惠及民主主体。
民主政治既同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我国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发挥民主治理效能的过程。它将民主治理的场域从政治发展拓宽到国家建设和政党建设的领域,增强了民主实效。第一,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策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自我更新的政党优势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而高位推动、主体协同的治理结构是转化制度优势的重要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其提供了转化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汇集了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制度建设,推动民主治理,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第二,以党内民主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发展。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党内民主坚持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干部能力,更好引领人民民主的发展。用党内民主的良好风气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政治示范作用,发扬民主作风,增强民主意识,构建二者的互动机制,从而提升我国民主实效。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生产、分工的高速运转,从野蛮到文明的跨越是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文明离不开民主意识的觉醒。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带来的工业文明使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明形态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生态危机、矛盾激化等弊端,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动荡不安,而这种形态也“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形态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一般上升至特殊、从抽象上升至具体,为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发展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特征重塑、价值引领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第一,从政治文明新特征看,政治领域的文明特征一直都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推行单一的民主模式实则灌输西方至上、资本主导的理念和逻辑,这也导致西式民主理论封闭、实践僵化和发展停滞,不利于世界民主事业的发展。我国民主实践下的政治文明形态体现在国家治理民主化、党的建设民主化和国家关系民主化三个方面,以时代进步的瞬时性和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于变局中保持灵活性,不断更新民主理念,从而实现了国内人民当家作主,国际平等相处。第二,从政治文明新价值看,中国民主模式重申了和平、民主的世界价值,纠正了“普世价值”的错误,是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本国模式的新创举。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实反映。第三,从政治文明新前景看,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更新,是中国摆脱依附、迈向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由民主自觉到自主推动再到政治自信的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和理论经验,增强了各国独立自主探索本国道路和民主模式的信心,推动了世界民主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多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民主政治新前景。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新的民主理念、多样的实现形式和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西方民主的资本主导政治和竞争性选举实现了批判和超越,从而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形态和集中话语表达。以大众化取代精英化,实现了民主参与主体和权利行使的广泛性;以多元化取代一元化,实现了民主实践形式的具体化和多样性;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保证了民主意愿的合理转化和民主决策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相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先进的政治形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和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广泛充分的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具体的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的真实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民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路径,为各国结合本国实际探索民主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为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遵循,是具有高质量发展特征的中国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