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慢综艺的叙事技巧与传播路径分析
——以《你好生活》节目为例

2022-10-20 06:13浙江传媒学院郭惟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尼格综艺主持人

■ 浙江传媒学院:郭惟伊

我国的综艺节目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播出的《正大综艺》,自此之后综艺节目类型与形式逐渐增多,我国综艺市场不断引进海外综艺的制作模板,重娱乐轻文化的综艺节目往往带有“快餐式”标签,多是通过刺激感官来吸引受众关注,综艺市场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2017年被称为慢综艺元年,诸多慢综艺节目纷纷进入观众视野。“慢”这一理念不仅是节目的节奏慢,更是要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带给观众放松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卸下都市生活的压力与疲惫。慢综艺的出现对于洗涤综艺市场的浮躁风气有一定作用。

2019年12月,《你好生活》在央视网首发,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并作为节目中的常驻主持人嘉宾。每期节目围绕不同主题,邀请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参与录制,以分享新青年的生活为主旨,向观众传递慢节奏的生活理念,传导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念。《你好生活》第一季落幕时就已在微博收获相关话题3亿的阅读量,三季节目在豆瓣等平台均获得不俗评分,成功实现与年轻人同频共振,为慢综艺的创新发展开辟新的突围之路。

1. “心流式”沉浸体验

1.1 生活化场景契合主题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若从事某活动时我们的忧虑能够消失,即可产生“心流”。慢综艺能否让观众产生“心流式”沉浸体验,与节目的场景设置息息相关。

《你好生活》通过打造“生活+旅行”场景,以帮助观众缓解忧虑,从而产生“心流式”观看体验。节目采用旅行中纪录拍摄的形式,三季节目的拍摄地涉及北京、新疆、福建、海南、贵州等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两好友背上行囊,一路上走走停停,在厦门的海边早起看日出,在新疆大草原上吃馕,在贵州的深山中放牛。以变动的视角,增加叙事内容的新鲜感。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是享受生活的初心,让观众沉浸在变与不变之中释放压力与焦虑,体验生活的迷人之处。

《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多数慢综艺选择在固定场景拍摄,嘉宾们会生活在节目组打造的假定场景之中,与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场景差距较大。而《你好生活》采取的叙事角度不同,不拘泥于在固定场景拍摄。节目在场景选择上大多扎根于日常生活,并与节目主题紧紧契合。例如,第一季第3期的主题为“加油!新青年”,整期节目以倡导“健康生活”为目的展开录制。其中一处拍摄场地设在楼顶的天台,嘉宾们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徒手健身动作,字幕配合健身画面标注出动作的名称及其锻炼的部位,以呼吁年轻人勤加锻炼,增强体魄;另一处拍摄场地选在老城区的菜市场,画面中充斥着浓浓的生活烟火气,嘉宾们一边在菜市场闲逛,一边为观众推荐健康的食物,并科普各个食物的功效。

1.2 嘉宾跨界体验慢生活

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到,“体验”是个体对一些刺激作出的反应,常常来源于直接的观察或参与一些活动。在慢综艺节目中,嘉宾的“体验”作为节目与观众联通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好生活》由固定嘉宾与飞行嘉宾共同完成录制。节目的固定嘉宾为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节目的制作人,这也是他首次跨界担任综艺节目的制片人。尼格买提在节目中起到承上启下、把握节奏的引导作用。自第二季起,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加入固定嘉宾阵容,变身为幽默风趣的“综艺咖”。《你好生活》的飞行嘉宾则来自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同时节目组还邀请康辉、朱迅、李思思、李梓萌、月亮姐姐等主持人担任飞行嘉宾,当嘉宾在节目录制中放慢思绪、观照内心时,也可获得“心流式”体验,从而激发出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一面。

第二季第5期节目,主持人康辉、李梓萌、张蕾、撒贝宁、尼格买提来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开启“重返”18岁之旅。他们穿梭于课堂、食堂与练功房之间,追忆学生时代的似水年华。从上课再到考试,他们在老师面前流露出不为人知的青涩一面。第三季第10期,嘉宾们漫步在夕阳西下的海边,将天空当做树洞,面朝大海喊出心中最真挚的想法,抒发积蓄已久的情绪。无论是康辉炙热的表白,还是任鲁豫泣不成声的家乡话,其中都蕴含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在节目中暂时放下社会身份、放慢脚步、搁置忙碌的生活,只做一个享受慢生活的普通人,挖掘以往在生活中不曾注意的美好。

1.3 诗意氛围增强沉浸感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道:“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将人们与诗意逐渐割裂开来。《你好生活》力求弥补这种裂痕,以强化节目的诗意氛围,为观众营造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全力以赴只为一次改变。”“感官和心灵,总有一样要生活在别处。”诸多富有诗意的金句贯穿于节目始终,被网友称赞为“文案天花板”。尼格买提低沉、温暖的声音作为旁白,搭配着隽秀的手写体花字,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以哲理的文字慰藉心灵,以诗化的意境增强沉浸感。同时,旁白还起着揭示主题、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第二季第1期节目的主题为“一个起点”,节目开场时旁白响起:“故事的开始,我说我想带你去新疆。你说新疆很远,我说迈出第一步,它才会开始变得越来越近。”旁白如同讲故事般娓娓道来,诉说出观众的心声,以此引出新疆之旅。在第一季第5期中,旁白与空镜头起到转场作用,“你的思乡病,就是你身体里的蛋白酶,吃到那些熟悉的味道,再苦的心也会被治愈。”如此质朴又深刻的话语,仿佛是在和观众对话,将观众带入诗意画面。

2. “疗愈式”情感关怀

2.1 把握受众需求

《你好生活》将节目受众定位于青年群体,节目主题结合当下社会中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关注青年群体的焦虑与不安,分享新青年的生活感悟。节目的叙事目的不是将世俗生活理想化,而是倡导年轻人学会在并不理想的世俗中发现美好,并创造美好。即便录制场景脱离都市时,节目所探讨的话题,也并不脱离日常生活。

第一季第8期,嘉宾们虽然身处余杭的山中,吃着竹筒饭,但探讨的话题始终没有脱离生活。他们畅谈自己的工作,分享自身面对挑战的经验,以及如何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提及“社交恐惧症”这一话题时,尼格买提表示自己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有社交恐惧症。当嘉宾撕去伪装、打开心扉的同时,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即可自然地建立。

2.2 引发情感共鸣

人际间情感的流通,存在着“移情”和“接受”的过程,爱泼斯坦、霍曼夫和范斯贝克等学者将“移情”定义为由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而产生的对他人情绪的体验。综艺节目的理念能否被观众接受,与是否能在情感维度引发共鸣有关。在节目创作中,应基于受众的视角,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才能实现“移情”效应。《你好生活》重视呈现嘉宾的情绪变化与心灵体悟,以嘉宾的情感引导观众产生设身处地的联想,唤醒与之相同的社会经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第一季第1期节目以“你好少年”为主题,嘉宾们在厨房昏黄的灯光下谈论起童年的玩伴、记忆中第一个女生的名字等话题。晚饭后又来到天台,关上摄影的灯光,在一片黑暗中遥望宇宙星河,寻觅“小王子”的B612星球。在夜晚静谧的氛围之中,他们谈论起年少时代的梦想与孤独,也勾起了观众年少的回忆。每个人记忆中都会藏着些许懵懂的少年心事,但每一个少年终会长大,有些人被生活磨平棱角,有些人囿于厨房与爱,但他们的梦中却始终装得下星辰大海,因为人们心中的那个少年永远都在。观众在节目搭建的梦幻场景中,徜徉精神世界,迸发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2.3 传递主流价值

综艺节目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形态之一,对观众的价值观建立与审美养成起着重要的参与作用。然而,当今的综艺市场仍存在“娱乐至上”“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导向,亟须引起重视。优质的综艺节目不应只关注流量,而不重视质量,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传递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你好生活》致力于向年轻人传递积极的生活观念,正如制片人尼格买提所言:“请用生活当中的三分之一时间,好好地去享受生活,才能让剩下的三分之二,充满前进的动力。”在众声喧哗的媒介文化中,《你好生活》摒弃脱离生活的空洞主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第三季第3期以“稻田”为主题,嘉宾们通过下地劳作体会农民耕种的不易。当众人在田间插秧时,主持人倪萍在田边作画。她的画中没有人影,只有一只辛勤耕作的老黄牛。倪萍表示,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就像牛一样。随后节目引出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三牛精神”。第三季第6期以“海底”为主题,在海洋珊瑚礁遭到大面积破坏的背景之下,嘉宾们与珊瑚礁生态修复团队,共同潜入海底种植珊瑚。由于化妆品会污染环境,尼格买提、撒贝宁、王冰冰选择素颜出镜,呼吁公众保护海洋环境,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3. “互联网+”传播思维

3.1 “台网联动”传播模式

随着多屏时代到来,传统媒体不断强化媒介融合思路,“台网联动”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你好生活》是央视出品的首档慢综艺,也是央视首次按“先网后台”顺序播出的节目。《你好生活》首先在央视网上线,随后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考虑到观众群体存在分化现象,为更好地服务网络观众与电视观众、年轻观众与中老年观众,节目根据“台”与“网”的不同传播特征剪辑成两个版本。网络版本在央视网、腾讯视频、咪咕视频、B站等互联网平台播出,因此剪辑风格更契合青年亚文化,节目中搞怪片段、“鬼畜”画面较多。电视版本则遵循电视节目的剪辑风格,更适合中老年群体观看。

《你好生活》在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播出后,均收获良好口碑。三季节目在B站的总观看量共计达六千万以上,评分高达9.9分,曾荣登B站综艺榜第一和综合热播榜第一。同时,为满足年轻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节目正片被剪辑为多条短视频,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传播。例如,“郁可唯《知否知否》神级救场”“康辉给老婆打电话表白”等片段均收获网友的大量评论与转发,实现热点的裂变效应。

在《你好生活》开播前,通过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连续发布与节目相关的话题,取得未播先热的效果。第三季播出后#撒贝宁式凡尔赛##尼格买提邀请嘉宾有多难#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榜。与其他综艺节目不同,《你好生活》在微博的官博账号没有以节目的名字命名,而是取名为“一个大宝同学”,拟人化的命名有利于增强与粉丝的互动黏性。节目的宣传文案也更加口语化,微博内容不局限于节目本身。

3.2 央视主持人IP塑造

近年来,央视主持人不断突破既有身份,在央视的新媒体节目与综艺节目中屡次亮相。从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到康辉等主持人的vlog,央视主持人逐渐“破圈”打造个人IP,改变观众对传统媒体主持人的刻板印象。从慢综艺《你好生活》,再到主播新媒体才艺秀《央young之夏》,央视主持人均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与青春活力。

如今,央视主持人成功实现从“大屏”到“小屏”的跨越,衍生出诸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专有名词,例如,撒贝宁的“凡尔赛文学”叫作“凡尔撒”,央视主持人天团被称为“央视boys”。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撒贝宁作为《你好生活》的常驻嘉宾,以“Sunny”组合正式出道。二人在节目中配合默契,时常“互怼”拆台。撒贝宁作为节目的搞笑担当,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以亲和、接地气的形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4. 结语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或者登顶一座山峰?”慢综艺《你好生活》不断提出问题,并带领观众寻找答案。节目提供给当代社会的年轻人一张体验慢节奏生活的入场券,在这里观众可以暂时抛下生活琐事与工作压力,沉浸于当下,重新审视内心深处的渴望。同时,《你好生活》以“心流式”的沉浸体验打造诗意栖居,以“疗愈式”的情感关怀回应受众需求,以“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实现多维互动,积极地向年轻群体传递主流价值观,为“沉浸式”慢综艺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猜你喜欢
尼格综艺主持人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尼格买提家训: 沾地气才能有底气
尼格爷爷的长胡子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