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道仁
在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理念、育人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中小学教材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一是教材编审核心价值引领性不足;二是教材建设社会治理协同性不强;三是教材管理法治体系还有待健全;四是教材宏观调控机制运行不够灵活。
课本是关乎国运的国之大者,守好筑牢中小学教材“国本”底线,是邦宁邦兴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要从国家治理宏观视角出发,夯实中小学教材的战略基础地位。坚持国家控制为主,授权赋能并举。强化国家职能统筹,兼顾公民社会、市场自主性,完善宏观教材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能、权限、责任和程序,形成上下联动、健康有序的社会共治系统。积极探索校本教材管理创新,满足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探索构建国家“一张网”的教材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一线教学人力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实时反馈、汇集、修订,促进在用教材不断完善升级。
第二,要坚持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增强中小学教材的国家意志属性。将教材建设列为党和国家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纳入各级各相关部门意识形态考核范畴。强化党在教材建设各环节、全过程中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对教材建设全过程实行政治审核,重点审核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注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培养,持续加强教材编写与审核人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定期开展各级教育部门教材编审智库评价更新工作。
第三,要坚持将教材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提升教材规章制度科学专业性。将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政策转化为法律规范,研究制定义务教育教材管理相关法律。完善教材教辅出版单位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符合标准的数种教材流通竞争。加强教材审定标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思想性、科学性、适切性、社会性内容,建立科学、权威、操作性强的教材审查指标体系。
第四,要提升教材建设综合治理水平,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等方法,构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坚持“放管结合”,推动教材建设由“控制型”向“综合型”转变。组建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协调的教材监督机构,定期开展教育督导、动态监测等,形成即时高效的教材问题识别和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教材审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教材初审后,应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教材审查过程中,要依法保护被审查者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