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
青瓷出现于商周,由于工艺技术的不成熟,考古学者将其命名为原始青瓷。唐宋时期有了能够烧制青瓷精品的名窑,如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
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以釉色及造型取胜,融合了“南艺北技”(南北朝至唐代我国古代制瓷业逐步形成了南方以烧制青釉瓷为主、北方以烧制白釉瓷为主的“南青北白”两大系统)。从传统工艺的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弟窑”(龙泉窑)著称的集“胎装饰”工艺技术和“釉装饰”工艺技术于一器的白胎或朱砂胎青瓷;另一类是以“哥窑”著称的专注于“釉装饰”工艺技术的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
对于龙泉窑的发展,朱伯谦先生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1]。
《花 觚》张金龙
“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的龙泉青瓷,不仅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审美追求。
龙泉青瓷的品种非常丰富,从功用这一角度可将其分为日常生活用器、文房用器、陈设器、宗教祭祀用器、冥器,其造型艺术从宋代起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宋代,造型小巧、精致、中规中矩,常见的基本造型有碗、盘、碟、盏、杯、盆、壶、瓶、罐、灯、洗、笔筒、尊、鬲、炉、觚、琮;元代,在继承宋代造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开发了满足草原民族审美情趣的新品种,其造型大气、粗犷、豪放,常见的基本造型有碗、盘、杯、盆、壶、瓶、罐、觚、鬲式炉、瓷塑。
1.龙泉青瓷的造型艺术典例
(1)北宋冥器《龙泉窑青釉五管瓶》,通高31.9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87厘米,莲叶盖(双层莲叶莲花钮,覆形莲叶盖面),直口,粗颈,鼓腹(作六层塔式),圈足,五根六棱形花口管装饰均匀分布于瓶腹的第二层。
对于此器的功用,有人说是插花器;有人说是烛台;有人说是谷仓。在龙泉青瓷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青釉五管瓶的瓶盖内刻有这样的铭文:“五谷仓,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荫子,长命富贵。”五管瓶式谷仓,寓义五谷丰登,寄托人们希望造福后代的愿望,是当时人类精神追求的直接反映。
(2)南宋陈设器《龙泉窑青釉凤耳瓶》,高17.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6.3厘米,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塑双凤耳。此器造型小巧精致,端庄质朴,体现了南宋龙泉制瓷艺人的美学追求。
(3)元代文房用器《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舟上有仓棚和艄棚,仓棚船舷两侧有栏杆,仓内有席地而坐的男女二人正在交谈,仓外棚沿右边有一艄公正在取置于棚顶之上的斗笠,棚沿左边搁有一木浆,舟首(仓棚和艄棚间)有一注孔。此器模拟了人类的生活场景,将文房用具生活化,可谓生活气息盛浓的儒雅之器。
(4)明代日常生活用器《龙泉窑青釉刻划山水图碗》,高12.3厘米,口径22.8厘米,足径9.9厘米,花瓣形敞口,深弧腹,圈足,整体造型呈八瓣菱花形,利用了龙泉窑自创的自体装饰造型技艺。
龙泉窑自创的自体装饰造型技艺俗称“出筋”,多用于纯釉装饰器,其釉色随瓷器的凹、凸棱线由深至浅渐变,凹线处因会积釉而使釉色显深,凸线处因不易挂釉而露出胎骨或釉色极浅。
2.仿青铜器青瓷造型艺术典例
龙泉窑烧制的仿青铜器青瓷,均沿袭了青铜器的基本形制,却没有照葫芦画瓢,而是根据龙泉制瓷人主张的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将青铜器造型艺术化(如让外型线条更加优美)、简单化(如让装饰纹饰更加简约)、小型化,并在保持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龙泉制瓷艺人的艺术创造力极强,“即使是同一种类的仿青铜器产品,都能在保留整体风格相似的基础上,对局部构造进行再设计、再创作,烧制出了许多新颖别致的产品。比如,以青瓷鼎式炉来看,既有标准的鼎造型,又有兼具鼎与鬲特征的造型,还有在两侧设辅首衔环耳;鼎式炉三足有柱足、曲腿形足、蹄足、管足等;鼎式炉立耳则有方形、半圆形、绳索绞耳等”[2]。
我们来看一件南宋时期仿商周铜鼎的焚香用具《龙泉窑青釉兽耳衔环鼎式炉》。此器高11厘米,口径11厘米,立耳高1.4厘米,直口,上腹斜直、下腹内收,两立耳,腹壁饰兽耳衔环,三蹄足。
宋代、元代、明代时期龙泉窑都烧制了青瓷鼎式炉,“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龙泉青瓷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是胎装饰;一是釉装饰。
1.胎装饰。多采用刻、划、篦、捏、贴、印等技法在瓷器的坯胎上装饰纹饰,其纹饰人物、山水、花鸟、文字皆有,既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如明代《龙泉窑青釉刻划山水图碗》,碗内壁口沿处刻划了海水纹,腹部刻划了杂宝纹,底心处刻划了牡丹纹;碗外壁口沿处刻划了卷草纹,腹部刻划了山水人物图上装饰的纹饰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人情趣,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明代的时代风貌和美学特征。
《狮环尊》张金龙
2.釉装饰。指在瓷器的坯胎上均匀施罩能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形成青色的含有氧化铁的釉。“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元代对南宋的施釉技术进行了改进,釉面呈半透明状”[3]。
龙泉窑烧制的釉面光滑如镜的粉青、梅子青瓷器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审美情趣。釉面具有“金线铁丝”网状开片、釉内含有“聚沫攒珠”细密气泡、集天工与人巧于一器的青瓷,最能体现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如宋代仿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簋烧制的《哥窑青釉鱼耳炉》,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圆口,形体的轮廓为上收下凸的“S”曲线,双鱼耳,圈足,通体布满富于变化的极具韵律美的“金线铁丝”自然开片。此器造型简单,釉色淡雅,将宋人的审美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泉青瓷造型简洁古朴,不奢求富丽的纹样装饰,以厚釉为饰呈现出一种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的意境,让人心静神宁、百看不厌,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青瓷的意蕴具有深沉、素雅和静谧的特征,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简约旷达、情境相融的境界,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