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简《孙子》“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构建

2022-10-19 07:25陈国兴
孙子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简抄本孙子兵法

陈国兴 陈 令

关键字:汉简《孙子》 隶变字体 比对法体系构建

1972年,山东省临沂地区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汉代兵书竹简。经整理小组拼缀的汉简本《孙子兵法》由12 篇组成,其中《形篇》包括甲、乙两个写本。这些篇文抄写处于汉字隶变时期,字体具有古隶期和隶变走向成熟期的鲜明特点,抄写者的笔迹与字形变化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字体风格。甲、乙篇字体的差异和“一字两写”简〔1〕现象是“隶变字体比对法”产生的基础,也是识别汉简本《孙子兵法》组成的基本要素。因此,本文拟对“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构建做些初步探讨。

一、“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时代背景

根据大量出土的秦汉竹简和对汉字演化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已经开始隶变。处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汉字简化要早于秦国,且秦国汉字的使用自成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统一规范并推行小篆字体,原六国文字消亡,但秦系字体中仍可见六国遗存字。由于秦国不久即灭亡,历史进入楚汉相争时期,汉字随着社会动荡发生巨变,由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转化的隶变进程加快,原正体字与俗字同时存在较为普遍,而这一隶变时期多呈现“一简两写”字现象。经四年楚汉相争,汉立。西汉初逐渐规范字体行文,隶变进入成熟阶段。至西汉中晚期,居延汉简、海昏侯(前74年)汉简隶书字体已经相当成熟,与东汉时期的隶书无太大区别,“一字两写”简现象逐渐消失。这是 “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产生的背景与基础。

(二)历时性基点

黄德宽先生认为:“汉字构形系统是一个历时的演进系统,所以应该重视文字断代的研究。……用动态的历时的眼光观察不同时代汉字构形方式的异同及其内部调整,从而揭示汉字体系运动的规律。”刘玉环老师则进一步指出:“这种汉字断代史的研究思路很值得重视,我们的讹字研究也需要历时眼光,运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2〕“隶变字体比对法”历时与共时纵横所具有的对比性正是这种思路与方法的体现。

隶变字体历时性演化是比对法产生的基点。现将汉简本《孙子兵法》常用“之”“者”“地”“胜”“兵”“适”“故”“守”等字在不同时期隶变演化列出图表如下:

秦汉字体演化时段图表1.睡虎地秦简:(秦,前306年~前217年)1、之2.形乙抄本简:( 楚 汉 相 争 时 期,前207年~前203年)汉第一时期(先秦~汉文帝,前179年)为隶变早期萌芽阶段。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2、者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3、地3.形甲抄本:(汉武帝,前118年)汉第二时期,景帝~宣帝五凤元年( 前156年~前57年) 为 隶变接近成熟阶段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4、胜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4.马王堆汉简:汉惠帝二年~汉文帝十二年(前193年~前168年)为古隶转变阶段5、兵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

5.居延汉简:西汉武帝天汉二年至东汉安帝永初五年( 前99年~111年) 为隶变成熟阶段6、适( 敌)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7、故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8、守睡虎地简 形乙简 形甲简 马王堆简 居延简

此表采用姚宇亮先生在《汉简中所见隶书的风格演化与分期》〔4〕一文中对汉字隶变阶段的划分。

二、隶变字体构成设定

(一)隶变字体特征

1、战国隶变字体:①与隶书写法基本一致的省减体;②笔划线条呈现由圆转向方折转变及带来的笔划连断; ③没有“掠折”“雁尾”笔划;④文字的整体风格还没体现出扁平的特点。

2、西汉隶变字体:①“掠折”“雁尾”笔划出现;②无东汉时期成熟;③字体结构由瘦长向扁平转变。

3、隶变字体风格:简化和草率的异体字在西汉时期出现并大量使用,字体初现灵动风格。

(二)共时样本支点

《形甲篇》与《形乙篇》是《孙子兵法》字体隶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样本支点,具有共时样本作用。它们承载着秦末汉初的字体变化信息,也是这一时段的隶变字体演化及文字使用差异变化最大的样本载体。

(三)比对字标

从汉简本《孙子兵法》中选取“之”“者”“地”“胜”“兵”“适”“故”“守”等字为字标,与不同时期的这些隶变字体形态进行比对,找出相应的时段节点。这样,可以区分混简归属,进而分辨出不同抄本篇文的时段归类。

三、隶变字体样本构成

(一)《形乙篇》抄本

汉简本《孙子兵法》之《形乙篇》共计145 字,是处于古隶变(楚汉相争)时期字体。这些字形笔划比较潦草简化,“之”“者”“地”“胜”“兵”“适”“故”“守”等字个别笔划尚显篆意遗痕,还没出现蚕头雁尾隶书特征。通篇无“一字两写”简,“之”全部俗字简化,这是《形乙篇》隶变字体抄本的两大特点。

《形乙篇》“之”字写法:

《形乙》:37 简-b;《形乙》:39 简-c1;《形乙》:46 简

《形乙篇》5 个“之”字均为俗体字写法,未出现“一字两写”简。

(二)《形甲篇》抄本

汉简本《孙子兵法》之《形甲篇》共计189 字,是处于西汉中前期隶变字体,异体字的“掠折”“雁尾”都呈现出来了,并初显楷书走向。《形甲篇》35 号简“兵”字为“一字两写”简。这些是构成《形甲篇》隶变字体抄本的基本特点。

《形甲篇》“之”字写法:

《形甲》:28 正号简-c; 《形甲》:32 号简-b;

《形甲篇》有4 个“之”字,未出现俗体字写法。

《形甲篇》“兵”字“一字两写”简:

《形甲》:35 号简b 与d 片“兵”字

《形甲篇》35 号简“兵”字写法,简化俗体字与正体字混用出现。《形甲篇》只有这一支简出现“一字两写”字体,此情况比过渡时期明显减少。

(三)过渡期篇文字体抄本

对过渡字体隶变特征的界定难度较大。这是介于《形甲篇》抄本与《形乙篇》抄本之间的字体,已经有了逆锋起笔、轻提虚连、捺撇有雁尾走向笔势特征。过渡期抄本篇文多有“一字两写”简现象,这些构成《形甲篇》与《形乙篇》之间过渡隶变字体抄本篇文的特点。

1、过渡期“之”字写法:

计:1号简-c1; 《军争》:72号简-b,《行军》:92 号简-1

2、“之”的“一字两写”简:

《行军》:93 号简c-d 片

《九地》:130 号简

《行军篇》93 号简3 个“之”字的写法为俗、正体字交替出现,《九地篇》130 号简2 个“之”字写法为正、俗体字。这两支“一字两写”简呈现出这一时期字体演化特征。

四、判别参照物构成

参照物由抄本、篇题起始、篇尾字数、人物事件、文字地名等可利用的参照要素构成,是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一)汉简本与传世本

汉简本与传世本比对,其篇文句段产生的差异部分可作为时段判断依据。例如,汉简本有“【□□□】□,率师比在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句,而传世本无此句。

(二)人物事件

“越人与吴人相恶也”“苏秦在齐”等人物事件,均可作为判断依据。而“燕之兴也,苏秦在齐”是时段判断的重要节点,依此可知汉简本《孙子兵法》是在苏秦、韩信死亡时间段产生的,是秦末汉初之间的抄本。

(三)文字地名

《形乙篇》是秦末隶变文字体,属于早期萌芽隶变文字。《形甲篇》出现蚕头燕尾笔划,属于西汉初期接近成熟时期隶变文字。据《孙子十三篇竹简本校理》一书所言,“简本与传本之间的文字差异既有300 余处之多”〔5〕,“率”“衞”“恒山”“常山”等文字地名差异体现出时段不同,是参照判断时段的依据。虽然“邦”“恒”“彻”避讳字作断代依据尚有异议〔6〕,但仍可作为时代背景参照因素来考虑。

(四)篇题起始与篇尾字数

木牍篇题与篇文篇题之间产生的差异,篇文有无“孙子曰”起始句和篇尾字数标注,都是时代阶段的不同信息反映,可相互作为参照元素。

五、隶变字体时段划分

银雀山汉简是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墓葬品。《孙子兵法》竹简载体的信息显示汉简文字处于隶变第二时期范畴,“估计是文、景至武帝初期这段时间内抄成的”〔7〕,当是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间,为西汉初期所抄写。故此,可以界定《形乙篇》抄本产生在秦末隶变的第一时期末,为楚汉相争时期抄写。《形甲篇》抄本属于汉隶变的第二时期初,为西汉初期抄写。现列表如下:

汉简《孙子兵法》字体时段划分表

抄写时期 字体隶变阶段 参照抄本楚汉相争时期(前207 ~前203年)早期萌芽阶段:隶变第一时期(先秦~文帝,前179年)形乙抄本西汉初中期(景帝~武帝之间)近成熟阶段:隶变第二时期( 景帝~宣帝五凤元年,前156年~前57年)形甲抄本西汉初期(高祖~景帝之间)《形乙》《形甲》过渡阶段:隶变第一、二期间(前202年~前118年)过渡抄本、篇文

六、“隶变字体比对法”框架体系图

“隶变字体比对法”框架体系图:

“隶变字体比对法”是在循迹汉字字体隶变产生的背景与基础,提炼出字体历时与共时纵横所具有对比性及图示,从汉简本《孙子兵法》选出部分字体样标,结合参照系统比对点,确定隶变字体比对时期时限范围等基本要素,以汉简本《孙子兵法》的隶变字体形态特征特点,划分出“形乙、形甲及过渡时期”三种参照抄本,再以简本文字梳理归纳及比对软件开发应用,共同构成“隶变字体比对与参照抄本”为主的“隶变字体比对法”框架体系。

汉简本《孙子兵法》隶变字体是构成“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的基础元素,将散见各篇字体通过归纳排序,汇集成为隶变字体汇编本,方便实际比对操作。在此基础上,把汉简本《孙子兵法》隶变字体特点特征程序化,通过电脑软件的开发升级,这是“隶变字体比对法”走向工具化的有效途径。

七、“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的作用与价值

“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在《孙子兵法》基础文献研究中有以下作用:首先,在残简拼接缀连中用作检测,可减少简牍识别排序的误判偏差。其次,对散乱轶文字体寻类回归进行筛选,可提高简牍识别效率。再次,对判断时限范围有标定作用,可降低确认年代、书写者及抄本的难度。最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软件,完善隶变字体程序化,有利于对《孙子兵法》形成溯源研究。作为孙子文化战略链条和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点,汉简本《孙子兵法》的“隶变字体汇编及软件”有着开发和使用价值,在书法艺术鉴赏、旅游馈赠等方面也具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

“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构建是在汉简《孙子兵法》隶变字体基础上的初步提炼与总结,指标体系设置还需进一步量化与细化,使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更趋于合理与完善。总之,“隶变字体比对法”体系构建是对抄本组成识别划分手段的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希望能对《孙子兵法》溯源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汉简抄本孙子兵法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孙子兵法与商业战争
图说书法(三十四)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姑妇曲》校补四十六则
《孙子兵法》这样读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