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庄若 蒋纪琴 陈萍
胃镜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诊断器械,可直接探查到患者胃内病灶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而活检钳作为内镜检查取病理标本不可缺少的工具,消毒灭菌不彻底及保养措施不规范均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2]。因此,针对胃镜室活检钳的处理实施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PDCA循环即将质量管理工作分为4部分,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及处理(act),通过在管理工作中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控,以实现改善管理质量、提升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管理措施[3-5]。然而,现如今临床上对PDCA循环应用于胃镜室活检钳的处理未有明确文献报道。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在胃镜室活检钳处理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对损坏率及活检钳使用寿命的影响,本次研究以150件胃镜室活检钳和20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应用效果。
将2020年8月—2021年1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处理的胃镜室活检钳150件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2—7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处理的胃镜室活检钳150件纳入观察组。两组活检钳均为新投入使用的活检钳,并进行标号,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时间依次使用,使用后均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同时将20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前后工作人员均未改变,男6名,女14名;年龄27~37岁,平均31.56±3.58岁;其中清洗人员10名,包装人员7名,灭菌人员3名。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工作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工作人员实施常规清洗管理法处理胃镜室活检钳;观察组工作人员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处理胃镜室活检钳,具体内容如下。
1.2.1 计划(P) 收集对照组消毒供应中心常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导致质量缺陷情况及发生缺陷的原因。工作人员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6]对活检钳进行常规清洗消毒灭菌处理。胃镜室:使用后活检钳放置在集装箱内,由消毒供应中心下收工人统一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清点活检钳数量,检查其性能,随后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处理,首先,使用流动水冲洗活检钳,直至无明显肉眼可见污垢,将其放置在含酶洗涤剂中浸泡3 min,再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超声清洗,超声机清洗温度调控至35℃,清洗3 min后,流动水漂洗,控干水分后放置消毒液中浸泡2~3 min,再进行终末漂洗后对活检钳进行干燥,待检验合格后,包装人员完成包装,灭菌员进行灭菌。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如实记录每次清洗包装灭菌的过程、活检钳的数量,严格遵守相关操作原则实施操作,外标签标注活检钳的使用时间及型号。胃镜室每月对活检钳的数量进行核对,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毁坏或丢失,立即与消毒供应中心联系。追踪分析在此处理过程中胃镜室使用后活检钳预处理环节及消毒供应中心在接收处理环节中产生的质量缺陷及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活检钳清洗不洁。内镜中心使用后预处理不及时或未做预处理造成消毒供应中心清洗难度加大,消毒供应中心清洗不充分导致灭菌后活检钳包装袋内有可见污渍、活检钳钳端有明显异物;②活检钳功能不良。消毒供应中心在转运活检钳过程中方法不当,或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包装人员处理方法不当,清洗时暴力或包装时环绕直径过短极易导致活检钳发生异形弯曲,如钳头异形弯曲、弹簧管变形等;③活检钳钳身损毁。消毒液供应中心接收处理过程中暴力,或转运不当,或活检钳受其他重物挤压导致钳端断裂、弹簧管断裂等;④处理时间长,供应延迟。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手工清洗方式,每日单纯清洗时间长达2 h。
1.2.2 实施(D) 根据活检钳发生质量缺陷,采取整改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由1名组长、3名监管副组长(科室内部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组长负责全程跟进与监督,并制订质量管理审查指标,通过与使用科室进行协商探讨,满足其要求。副组长负责引导质量管理工作,监督处理过程工作中的进展情况,对组内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参加科室内部交流学习,并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合格后方可实施工作,不断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2)重新修订胃镜室活检钳处理流程:消毒供应中心与胃镜室充分交流与沟通,胃镜室将活检钳统一标注第一次使用时间,并在活检钳使用后半小时内做好预处理,同时将使用后活检钳用打包绳固定,放置在含酶洗涤剂回收箱内;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清点完毕,去除打包绳,使用流动水冲洗后,将活检钳整齐放置于密闭清洗篮筐,装载在脉动真空清洗消毒器内进行清洗消毒。包装人员在脉动真空清洗消毒器运行结束后对活检钳使用干燥柜干燥,充分干燥后进行包装,检查活检钳性能,动作轻柔,选择大小合适的纸塑包装袋进行包装,活检钳大弧度盘绕,直径大于10 cm以上。包装好的活检钳统一放置于灭菌篮筐内,灭菌员灭菌时合理装载,避免重物碰撞或挤压。
(3)加强培训与考核:内镜中心以课堂讲解、专项技术学习等形式对胃镜室工作人员展开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后胃镜室活检钳预处理方法;消毒供应中心同期开展胃镜室活检钳处理的相关技术和注意事项培训,包括活检钳的保养及清洁、性能检查要点、包装注意事项、详细记录保养内容、异常情况及改正措施。对于清洗不合格的活检钳应立即重新处理,并做好标识;重视人员的工业安全,主要为预防措施、意外应对方式及职业病等,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在医院内部设置高危警示标志。
1.2.3 检查(C) 组内成员实施互查措施,并且组长与副组长每周不定期对工作内容及质量管理内容进行抽查,设立奖罚机制,抽查结果与个人奖金有关,如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立即给予绩效奖励,并给予表扬。主要检查内容为活检钳处理效果、记录的属实情况及是否如实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操作。
1.2.4 处理(A) 每2周进行1次工作总结,分析近阶段检查部门的检查效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出质量改进措施,并归纳到下一次循环当中。将此次会议做好纸质记录,以供所有工作人员查阅浏览,并以此为参考依据,防止后续类似情况出现。
(1) 清洗效果:本院工作人员对两组清洗消毒效果与《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7]相关规范进行比对,以此为根据,并通过计算得出清洗合格率及清洗时间。
清洗次数:两组活检钳均为新投入临床使用的活检钳,并进行标号。胃镜室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时间依次单件使用活检钳,以日为单位,将使用后活检钳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由于活检钳按灭菌时间依次使用,不存在单个活检钳清洗次数重复或漏循环的现象,消毒供应中心每接收活检钳1件,信息系统内则会产生1次清洗处理记录,如处理过程中出现返洗,清洗次数不叠加,观察组清洗次数为7794次,对照组清洗次数为7809次。清洗合格判定标准:胃镜室活检钳清洗后,均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查,清洗后应表面光洁,无污渍、血渍、锈迹等即为清洗合格,清洗合格率=清洗后胃镜室活检钳清洗合格次数/同期胃镜室活检钳清洗总次数×100%。清洗时间即从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实施清洗第一步冲洗开始计时,至清洗流程全部结束传至包装区计时结束。
(2)活检钳月平均更换率:胃镜室活检钳在处理过程中发生钳头异形弯曲、弹簧管变形、钳端断裂、弹簧管断裂等导致活检钳不能使用时则判定为损坏,一经损坏则不能使用,必须更换。两组活检钳均采用同一生产批次刚投入临床使用的活检钳,更换后的活检钳不另外计数,原实验基数不变。月平均更换率=活检钳每月更换件数/同期投入使用胃镜室活检钳总件数×100%。本院自制更换记录表,科内专业工作人员对每次活检钳更换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和对比。
(3)质量管理:采用本院自制质量管理量表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质量进行测评,共分为4项,包括器械功能检查、器械清洗消毒、包装合格及灭菌合格,每项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证明工作人员质量管理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后,观察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清洗效果比较
实施后,观察组活检钳每月平均更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活检钳月平均更换情况比较
实施后工作人员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工作人员质量管理评分比较(分)
近年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胃肠疾病患者的人数比例开始逐年攀升,胃镜检查的应用也开始越发广泛[8-9]。但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胃镜检查实施期间,有一定概率会导致患者产生院内感染情况,其原因在于,相关胃镜检查设施的处理存在明显不足,这也侧面暴露出医疗体制内的部分矛盾性问题[10]。目前我国各大医疗机构日益重视相关医疗仪器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对于提高院内相关医疗仪器的使用效率,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观察组活检钳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活检钳清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说明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效果更为显著。与常规管理模式相比,该方式能够将管理流程进行系统划分,通过4个环节—计划、执行、检测及处理,全面优化管理流程。合理的工作计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且为医疗工作中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进而显著增强了胃镜室活检钳的清洗合格率。与此同时,利用课堂讲解、专项培训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能力,并以小组管理、联合检测与考核、奖罚责任制等管理措施,减少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细节性失误,综合提升了临床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工作人员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能够充分证实上述观点的正确性。而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活检钳每月平均更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在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清洗效率不断提升,胃镜活检钳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同时其平均更换率的降低,也进一步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且上述研究中的3项结果与晏海凤[11]、郑松娅等[12]、熊国珍等[13]研究相符,由此可见,PDCA循环在胃镜室活检钳处理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大幅度降低胃镜室活检钳的损坏率,提高其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管理水平。但由于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可能与实际结果存在部分偏差。因此本文作者建议,在今后的相关临床研究当中应继续优化实验流程,合理控制实验内容,全面提升临床研究的真实性与实践性,为今后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