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娜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000)
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新时期文化馆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全国各文化馆(站)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馆的业务工作从传统慢慢向线上倾斜,而慕课作为同时具有教育属性与传播效度的知识传递方式,被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载体,一时间,全国各地文化馆建设了大量不同类别的精品慕课。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馆一直致力于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县级以上文化馆举办培训班29.27万次,参与群众1721.6万人次。这是当年全国3000多个文化馆的培训成果。但传统的线下培训方式毕竟惠及面有限,导致服务人数较少,培训模式及内容相对较固定,且基础普及培训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益文化服务需求,在此情况下,打破固有模式,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惠及面更广的艺术普及服务是文化馆业务工作的大势所趋。此时,慕课的出现以惠及面广、灵活度高、兼顾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让文化馆的艺术普及培训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严格来说,慕课建设在国内是由高校牵头带动的,但因为慕课所具备的知识扩散传播的优势,使群众更容易接受各类教育、学习与培训。这种具有基层公共服务特性的培训方式,与文化馆所提倡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等理念相一致,所以,慕课也成为文化馆面向群众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1.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文化馆都在建设慕课,慕课作为线上教育的新生手段,汇集了大量优质的人才、技术资源,并具有共享发展的趋势。文化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将慕课建设纳入战略布局,可以利用慕课“互联网+教育”的大规模、开放性突破固有的线下传统培训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模式,探索适合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慕课建设规范,全面服务于全民艺术普及。
2.全民艺术普及慕课不受固定的开课时间、地点、参与人数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分散性的特点,可以最大化地将资源配送到基层,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有效缓解当下群众文化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因基础差异而导致的课程进展不畅的问题,缓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力不足的现状;同时,可以对公共文化机构优质的公益培训资源进行有效的打磨、整合、优化、记录、保存。
3.将慕课融合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可以为全民艺术普及提供更贴合时代的服务方式。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各级文化馆(站)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对于丰富全民艺术普及的供给内容、创新全民艺术普及的服务方式、变革文化馆(站)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10年历史,其便利的学习及推广模式加快了知识在群众之间的传递与传播,实现了知识应用形式的创新。文化馆作为为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也积极投身于慕课的建设中。“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由文化馆牵头建设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成为文化艺术在线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生力军。文化馆对于慕课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提升服务效能、扩大服务惠及面等方面。
2016年9月,原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开展201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申报,首次设立“全民艺术普及”专题资源,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组织下,2017-2018年有12个省(区、市)的19家单位申请了27个慕课建设项目,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等内容。同年,为了帮助文化馆专业人员了解慕课的性质、特点、制作流程、发布实施等基本情况,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并于2017年在文化馆年会上公开发布,是我国第一个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规范。之后几年各地文化馆通过国家和地方经费陆续开展了大量慕课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文化馆的线上服务。
经统计,截止至2022年7月,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版块上全国各地文化馆上传的精品慕课共1098个,分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13个类别,共有注册师资977名,并开辟了爱艺术+大师课(中国及世界艺术文化大师精品课)专栏,除此之外,还对接了全国各省市文化馆文化云、各省市专业院团等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以及艺术文化类公益性组织。但以上平台的慕课资源成品,也存在着课程重复建设且不成系统、各类慕课品质参差不齐、重建设轻推广、没有形成完整的“建设——宣传+带学”的应用模式等各类问题。
针对国内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现状及问题,首先须规范慕课建设流程,设立慕课建设基本规范,打造自上而下数字资源逐级互通平台,实现资源建设标准化、资源利用个性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学才艺”师资库和课程库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及相关机构,于2021年8月研究制定了《“学才艺”师资入驻和课程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从“学才艺”课程资源基本要求、师资库标准、师资库教师考核、学才艺评卷业务流程、课程库建设标准等角度,对慕课资源建设、平台搭建、师资管理、作业点评及答疑等方面制订了基本规范。《指南》的出台,为文化馆慕课建设确立了基础标准,同时国家公共文化云也为各地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做好了顶层设计,“国家公共文化云+地方文化云”的互通模式,将进一步规范慕课的建设模式,打造全国上下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宣传推广平台。
慕课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线上课程部分+线上/线下带学推广部分,具体内容见下图:
图1 慕课课程内容组成一览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工作流程是慕课建设的中心主体部分,纵观各文化馆线上数字平台,各地建设了大量精品慕课,但同时存在慕课建设种类繁杂且不成体系、成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所以在确定选题前应该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同时按照科学合理的慕课建设流程建设慕课。建议各地在做慕课选题时,要先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要根据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的特点,结合文化馆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与优势(包括师资优势),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对慕课的建设、上线、推广等进行全局性的规划,方可确定选题,避免重复建设,以及避免建设带学难、推广难的慕课。
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建设总体框架作为指导依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模式顶层设计框架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本地艺术普及资源、本地群众文化品牌、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红色文化、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本地历史文化等,是对本地优秀文化中代表性内容的总结。在顶层设计框架的指导下,根据这七个方向展开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可以让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可以在不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搭建起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系统。
规范慕课建设工作流程,让慕课建设流程趋向标准化,同时不影响内容建设的个性化,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各地慕课教学资源的交互深度。慕课制作流程大体如下:
图2 慕课建设工作流程图
从上图可看出,“视频拍摄”是在第八个步骤,在此之前,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前期调研、专家咨询、课件(包括课程配套试题库)及脚本的拟定撰写等准备工作,所以,在确定选题方面要慎之又慎,在做好大量前期调研工作之后,要设计具有循序渐进的艺术知识谱系的慕课,让此系列课程符合群众碎片化学习的行为特点,同时理顺慕课内容的授课知识点,让知识点面向目标群众的接受度进行内容拟定、课件准备,建立起符合目标群众接受层次的知识链。可以肯定的是,慕课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越细,流程越规范,拍摄剪辑的后期工作越顺畅。
目前群众对文化馆慕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课程方便利用碎片化学习。经统计,目前促使群众参与慕课学习的主要原因为“慕课学习时间自由”“不用浪费时间在交通上”和“疫情原因只能线上学习”,慕课的短视频特征恰好符合群众学习行为碎片化的需求;②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目前群众喜欢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内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基础入门型培训、提高型培训和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这说明群众对于自身文化知识素养的提升有着强烈的需求,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文化修养提升的积极作用;③互动交流需求。相较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慕课更多依靠于学员自学,所以与慕课相配套的线上或线下带学答疑也是群众对慕课的需求之一。
在此基础上,针对群众对慕课的需求进行慕课服务运营是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慕课建设完成后,其运营推广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慕课的服务效能。文化馆要搭建一支慕课推广运营团队,根据慕课特点及本馆优势,开展多样化的慕课运营活动,如交流互动、线上答疑点评、利用多平台宣传媒介推广等,让慕课服务效能最大化。
1.交流互动
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受众群众因其地域、地区、层次的不同,各自访问使用慕课资源的形式也存在着差异。面向不同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渠道,才能让文化馆精准掌握群众需求。
(1)嘉宾问答。在慕课录制现场,可根据课程内容挑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参与课程录制,围绕某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专家进行提问,专家针对问题给予回答。慕课上线后,可定期收集学员对课程知识点的疑问,邀请主讲老师或相关专家进行线上或者线下交流答疑类的讲座,让学员有机会与老师面对面沟通。
(2)线上答疑。针对观众留言提交的疑难问题或者试题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线上解答,如利用慕课线上平台评论回复功能及时答疑,或利用社交平台,组建微信答疑群、QQ答疑群,邀请主讲老师进群定期答疑,以此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员对知识点的疑问。
(3)直播互动。在慕课运营期间,可策划并组织学员参与相关的直播活动,如围绕课程挑选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展示,或对学员作业进行点评和师生交流互动。
(4)线下体验课。慕课上线后,可根据慕课特点、学员学习进度开展线下体验课,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上报名的形式,招募报名线上慕课学习的学员参加线下体验课,提供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5)线下沙龙。根据构思好的艺术文化主题邀请一名或多名该类艺术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传承人作为线下沙龙的主讲嘉宾,观众为对该类慕课感兴趣(或已经学习了)的群众,线下沙龙既可作为慕课报名的启动宣传,也可作为线上慕课的延伸和补充。
2.宣传媒介
熟练应用社交媒体等新型平台,重视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加大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的推广力度,探索全民艺术普及慕课与微信小程序、抖音、bilibili网站、小红书等的结合推广渠道,充分发挥相关公共文化平台,如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学习强国等的引流优势,打造具有立体化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宣传媒介模式。
文化馆建设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是公益免费课程,但免费公益的课程并不是版权侵权免责的理由。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形只在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情形,免费公益的课程并不在这十二种情形当中。也就是说,即使是免费公益性使用,仍需征得所有使用到的素材的著作权人的同意再使用,否则都会面临着版权纠纷的风险。
妥善解决版权保护问题有利于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馆慕课资源素材的使用,建议以原创为主,引用或整合为辅。如需引用,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或者公有领域作品,在资源整合中进行数字化复制、汇编,通过信息网格传播的同时不侵犯作品的人身权(除发表权以外),如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2.摘编已经发表但未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作品,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并注明出处,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保护作者的署名权等著作人身权利;
3.对享有合法、完整的著作权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授权使用,并在使用中注明来源。
若非必要的引用和说明尽量还是减少使用以降低侵权风险。而且自己的原创素材也具有著作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做好本单位的版权资产管理和使用,保障本单位的利益,树立良好的版权意识是所有文化艺术单位应该要有的意识,也是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是新时代的产物,在“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背景下,建设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要契合时代需求,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建设总体框架作为指导依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做好前期调研,规范建设流程,加大课程宣传推广,方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