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凡 肖述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也就应该成为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随着网络社会的时空拓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交叠,互相影响,充分互动。与现实空间相比,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建设性等特点,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从管理到治理的不同阶段,体现了网络空间从最初的道德自律到法制治理的不同特征。《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提升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治理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网络道德作为现实道德合技术化的延伸应运而生。所以网络道德建设必须以现实道德为基础,探析网络道德的规律,阐明网络道德的内涵,把握其特征及维度,理解其建构的必要性,设计其实现的科学性,从内容、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整体推进,从而更好地实现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其会受到社会客观环境、外部宣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发展中,道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道德自身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幸福感。在《为什么要道德?》中,弗兰克纳解释道:“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仅仅只有一套公约和法律系统,带来的结果就是要么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状况比现在要恶劣得多,要么是回到极权主义下的暴力专制统治。所以除了法律系统之外,还需要一套道德系统,只有有了道德系统,人和人之间才有共同生活的基础条件。”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即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道德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道德教育中有关的道德教育内容及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对于现实道德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样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网络空间如果没有和现实空间在道德建设目标上取得共识,就不能形成合力,影响目标的实现。
与现实道德相比,网络道德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更加自主,即网络空间的道德自主性更大;二是更加开放,即网络空间的道德冲突与碰撞更多;三是更加多元,即网络空间的道德层次更多。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多元化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平台载体,这种社群中的伦理规范通常具有高认可度、高灵活性、高时效性特点,特别是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兴起,政府在重塑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基于此,网络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道德,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
网络道德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网络道德本身满足消费群体的方式上,网络道德的主体不仅指个人,还包括整个社会。网络道德的社会性在于满足消费群体的手段上,通过间接的人与人作用产生感情需要、发生情感共鸣。康德认为:“道德学是人们应当如何配当幸福的学说,而不是人们如何谋得幸福的学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样体现在网络生活中,网络道德建设是关键,因为只有在有道德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获得感才会得到持续提升和不断巩固。
人们的网络需求从刚开始单一的信息查阅、邮件交往、资料存储等,逐步转变为日常办公、生活娱乐、休闲服务等多元化需求。但由于文化基础、经济基础、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需求向度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网民个体的无意识性聚合容易发展成群体网络压力,如网络谩骂,一些网民借助网络发泄私愤,将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网络空间,任由发展可能会造成网络道德失范,对线上线下的民众带来负面影响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知、情、意、行同样构成了网络道德的基本元素。知,即网络道德认知,是有关网络空间中道德品质的知识体系,包括准则、评价等内容。情,即网络道德的情感表现,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对一定的道德规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意,即网络道德意志,支配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道德实践的因素。行,即网络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道德意识的外化。由此可见,网络道德建设不是单个个体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必须重视社会主体的建设。
网络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世界可以缩小到一个电脑屏幕或者手机屏幕的终端上,人们在网络中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主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很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这种特殊的网络交流中更加“真实”地展现自我的另一面,没有太多的担心与顾忌;网络中各种贴吧、论坛、留言以及各种社交软件为人们抒发情感、交流观点、开展讨论提供了更大便捷。人们会发现网络中的获得感比现实中更加容易获取,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对个性的追求。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会为传统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与影响。例如,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普遍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道德知识、传授道德理论、提出道德主张。这种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习惯、信息传播模式、交流方式之间偏差很大,最终导致课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得到满足,所以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它涉及人们的认知、情感、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但正是这充满随意性、缺失真实性的网络空间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传统社会空间的治理方式带来严峻的挑战。
网络空间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调节各类关系,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资源、内容及方式上还存在着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碎片化现象,同时在学校、社会及家庭之间还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加强协同与创新,就是要充分整合建设平台、拓展建设空间、丰富建设内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网络内容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点环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全员参与构建,同时网络内容建设涉及网络接入商、网络内容平台、网络内容提供商和内容生产个体,需要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业单位等各司其职、协同配合。
强化网络内容建设,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等内容占据网络空间的主阵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通过丰富的知识文化和精神价值引领,注重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体现网络的生活化、大众化、精准化。让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让高昂主旋律、充满正能量、体现时代特点、弘扬时代精神的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满网络空间。同时要对网络热门话题和突发特大事件给予积极引导,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话语传播体系,创作一批弘扬新时代社会新风尚的网络经典作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民身上生根开花,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
《论语》曾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行胜于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在道德建设方法上重视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因此,网络道德建设要重视提供网络空间的道德实践平台,帮助网民在网络道德的实践养成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网上道德实践,把握网络空间特点,构建网络公益事业机制,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公益行为监测、检查及评价,不断完善各类“互联网+公益”的网络模式,为广大网民开展网络道德实践活动提供载体与平台,有效引导网民参与网络道德活动,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成为弘扬主旋律的网络阵地。注重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网络基本道德品格,注重发挥网络道德意志在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网络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网络空间道德义务和践行网络空间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能力,是网络空间道德“外化—内化—外化”过程中的助推器,能够帮助网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
一个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的网民,容易受到网络空间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当前,由于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加大,网络空间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广大网民如何在网络空间环境中保持自我约束的定力,其自身的网络道德意志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培养网民坚强的网络道德意志,需要构建德法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警示教育,加强对网络失德现象的处理力度,警示广大网民坚守网络道德底线,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审查和把关非常必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地创新大数据时代传播媒介的信息监管措施,遏制负面社会思潮的扩散。
网络空间的制度育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制度培育、维持、支撑网络道德;二是指制度培育、养成、发展主体个人道德。如果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制度教育过程,转化为网民共同认同的制度生活方式,那么在这种公共的网络空间日常生活中,各类群体构成的网民就会形成符合美好生活需求的公民美德,人们参与共同利益、关注共同利益、获取共同利益。网络道德制度之所以产生,就是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现实需要,其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内化机制,即网民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网络道德制度的价值取向,将遵守制度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化机制,即网民共同体成员根据网络道德制度开展网络行动,在符合网络道德制度的规范中满足个人需要,最终实现美好的网络生活。这种内化与外化互联互通、同向同行的机制,可以促进网络道德的转化过程,最终以美好的网络生活促进现实美好生活的实现。
有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就可以逐步向制度育德的方向迈进。网络空间道德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推进,一是私德,属于个人的网络道德自我建设;二是公德,对应社会层面的网络道德目标建设;三是大德,体现在国家层面以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强国事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网络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驰而不息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恒心,通过在网络空间开展渐进、深入、持续的工作,加强常态化的机制建设,推动新时代网络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