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与壮族民歌文化传承研究

2022-10-19 12:08覃彩群
大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壮族音乐课民族音乐

覃彩群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艺术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壮族民歌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广西壮族民歌源远流长,经过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经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壮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把壮族民歌融入广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既可以丰富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又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广西壮族文化的了解,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广西壮族民歌概述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云南等地。广西形态多样的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别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壮族民歌。壮族人民喜欢唱歌,每逢喜庆的日子,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对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或喜庆节日,不少地方都会举行歌圩。因此,广西也被称为“歌海”。

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成的,是壮族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壮族民歌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和风俗歌曲,其中以山歌最为出名。壮族民歌题材较为广泛,有叙事歌、苦情歌、农事歌、赞颂歌、礼仪歌、风俗歌、祭祀歌、祝酒歌等;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唱腔悠扬、悦耳,旋律性较强,除了有单声部民歌,还有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壮族民歌歌词喜欢运用“咧”“嘞”“哩”“嘹”“尼啰”“西切溜”等作为衬词,如那坡壮族民歌就常用“尼的呀”做衬词;壮族嘹歌用“嘹”作为衬词拖腔等,这些衬词的使用使得壮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壮族民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那坡壮族民歌、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武鸣壮族山歌、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壮族嘹歌等。

二、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壮族民歌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

当今国际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多元化格局,政府和音乐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讨本地区、本民族音乐与教育的融合,但是在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壮族民歌与公共音乐课程的融合明显不足。首先,民族音乐受国外音乐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未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外音乐课程的引进及多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国外音乐,部分人甚至觉得国外音乐“洋”,民族音乐“土”,这导致我国的本土民族音乐发展缓慢,缺乏国际影响力。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部分高校所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集中在音乐鉴赏、合唱艺术、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简史、舞蹈鉴赏等,其中西方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课程体系中略显不足,难以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广西高校为例,广西各高校的公共音乐课中没有充分体现壮族地区特色,壮族民歌融合度不够,没有形成广西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地方民歌也难以普及。一方面由于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另一方面,壮族民歌属于民间歌曲,演唱时主要以原生态唱法为主,不太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审美要求,因而无法得到广泛关注。最后,在语言方面,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壮族学生不会说壮话甚至听不懂壮话,更唱不了壮族民歌。这种尴尬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壮族民歌在校园的传承和发展。

三、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与壮族民歌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国家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经济作为后盾,又需要文化软实力来支撑,要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就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说明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鼓励学校在教材的编写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与使命。通过开展各种音乐教学活动,可以使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而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也能够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壮族民歌蕴含着和谐、奋斗、追求、仁爱等精神,是几千年来壮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壮族民歌融入音乐课程内容,可以丰富音乐课的内容,创建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能够彰显学校的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养成习惯、陶冶情操、激发民族自信心、传承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自信

高校公共音乐课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及手段,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感染人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思想得到提升。广西壮族民歌十分丰富,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音乐课中选择一些积极、乐观、奋进的壮族民歌进行讲授,在传授音乐知识与音乐技巧的同时,可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思想教育渗入音乐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对生活美好向往的描绘和追求,蕴含着壮族人民坚强不屈、勇往向前的精神品质,这种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实质就表现在歌曲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上。例如:壮族民歌《壮乡三月风光美》,歌中充满了对家乡的自豪与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壮族三声部民歌《蓝天广朗朗》,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与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音乐内容为主的审美价值;二是体现以教育为途径的实用价值。学习壮族民歌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壮族音乐的内容、音乐特点、体裁,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共同体意识。

四、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与壮族民歌文化传承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一种能够为保存民族文化与维护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担着引导后人认识社会艺术信仰、行为规范、交流实践的使命。因此,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好基地。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管理层和音乐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民族音乐进高校还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水平

当今国际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出音乐多元化的格局,发展民族音乐必须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民族音乐文化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爱国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民族音乐文化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爱国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的情感存在差异,老一代人喜欢听民族音乐,而新一代年轻人则喜欢现代音乐,部分人的审美观较为单一,不熟悉本民族民间歌曲,不理解民歌的美。音乐教师要做好审美情感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为切入点,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旋律优美,讲究韵味,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强调音乐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壮族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感受民族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加强壮族音乐的收集与整理

由于文化空间的变革、歌圩的衰落、手抄歌本留存少、民歌种类残缺、内容不全甚至严重流失、传承人断代等,广西民歌发展举步维艰,面临消亡。目前,我们的学生对壮族民歌知之甚少,能唱出本民族歌曲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壮族民族音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挖掘和拯救壮族音乐这一文化遗产。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在收集和整理广西民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编撰的书籍《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壮族音乐史》《壮族民歌100首》等,为我们研究广西民歌提供了很多借鉴。还有许多音乐工作者,他们采集壮族音乐素材,利用现代和声和现代作曲技法创作、改编了大量的壮族音乐作品,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山歌年年唱春光》《敬酒歌》《壮乡美》《桃花开放等你来》《山歌满山坡》等歌曲,使壮族音乐冲出本地,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广西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壮族民歌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收集和整理优秀的广西音乐作品。通过整理收集壮族民歌作品,对其艺术特点、演唱形式、唱腔进行研究分析,在保留传统的表演形式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发展,为民歌传唱教学提供参考资料,为高等学校及基础教育学校传播广西本地民歌提供借鉴。

(三)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内涵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要引入壮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需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等进行精心设计。可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音乐精品课程。可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成果纳入教学大纲,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加入壮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了解壮族的山歌、小调、仪式歌等的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在合唱选修课中演唱一些壮族的二声部、三声部民歌;在声乐选修课中融入壮族民歌或以壮族民歌元素创编的歌曲。教材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开发民族音乐教材是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广西壮族民歌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及审美习惯,民歌背后蕴藏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理念、奋斗精神和理想情怀等,既是宝贵的民族音乐财富,又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应该传承与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收集、整理、讨论分析,筛选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音乐的教材,构建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四)拓展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传承壮族音乐,可以将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合唱团、校音乐协会作为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在学校创建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基地是民族音乐进校园的有益补充,基地为音乐教研活动的深化和延伸提供了场所。可聘请专家或民间歌师到基地讲学、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使之成为音乐教育和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为音乐教育教学创造条件,也为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培养青年学子的民族认同感尤为重要,而浓郁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实践和创新,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社会意识与责任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建设既突出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践行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落实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增强了学校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积极创建民族音乐实践创新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可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转化,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是知与行的结合与统一,仅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是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得以传承,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建设特色鲜明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音乐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创建实践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活动,如课程成果展示汇报、新年音乐会排练与演出、校级或校外演出一比赛、各种音乐沙龙、名家讲座论坛、“非遗”学坊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音乐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参与互动,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广西壮族音乐,扩宽音乐文化知识的领域,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能丰富精神生活,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六)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课要融入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需要加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民族音乐理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教师深入壮族聚居地区进行采风,收集、整理壮族民歌,了解广西壮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风土人情、民歌等民族文化知识。学习壮族民俗艺术知识,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运用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壮族民间歌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到校任教,加强对音乐教师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五、结语

壮族民歌与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融合,有利于传承壮族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审美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下,要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就要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广西高校要在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改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不断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实现音乐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壮族音乐课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喜欢的课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Cat’s book》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