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逻辑下国产电影保护政策有效性及未来走向

2022-10-18 08:43罗天奕王婧
探求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配额进口

□罗天奕 王婧

近十年来全球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电影票房市场也相应地高速增长,2019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票仓①。2020年中国更是创纪录地成为了全球第一票仓,《长津湖》也成为2021年全球最卖座影片。对此,外媒评价中国电影的繁荣是由于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和政府补贴。诚然,高效应对疫情是确保中国电影业继续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业连续多年的持续繁荣真因为受到政策保护吗?如果是,那么相关的保护政策有哪些?它们的有效性如何?在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票房已居全球之首的态势下,国产电影保护政策未来将如何调整?本文将基于产业化逻辑予以分析。

一、围绕电影保护政策的学术观察

电影不仅具有类似消费品的商业属性,也以其传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属性而影响到受众的身份认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认同。因此,电影产业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其经济价值,更在于其作为文化商品与服务所提供的文化价值[1](P43)。

各国政府对电影产品是否需要保护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主要代表观点是以法国为首的“文化例外论”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贸易论。1993年,法国首次提出了“文化例外”,引发双方论战。乌拉圭会议后,美国也默认了对电影和音像制品两种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的特殊对待[2](P216)。“文化例外”的表现形式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表现形式包括进口限额、播放限额、播放百分比、内容要求、税收优惠、补贴等,而隐性的表现形式则是政府以隐蔽方式对文化产品贸易实行特殊对待,如美国私人资助文化产业的资金可以免税等。不同国家对电影产品贸易采取的“文化例外”表现形式也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调整。

就我国而言,新中国建立之初,电影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其市场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化市场地位确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行等举措,中国电影也开启了产业化转型之路。1993年1月,广电部正式颁布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电影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4年电影局34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的出台更是进一步加速了电影业的市场化发展。这两个文件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业机构改革开始的关键文件[3](P34)。加入WTO后,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政策上也越来越趋向于适应电影的商业属性。与此同时,电影的文化属性也一直被政策关注。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政府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国内电影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也在逐步调整对境外电影产品的审查、引进和监管政策。本文讨论的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就是指针对海外电影作出限制,以促进本土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

整体而言,各国国产电影保护政策主要包含三个类型:资助、银幕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见表1)[4]。一个国家往往选择多种政策相结合的“组合拳”[4]。

表1 国产电影保护政策主要类型及代表国家

在各国的国产电影保护政策中,韩国的银幕配额制度和法国的国家扶持政策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尽管其他国家(例如法国、意大利、巴西)也采取电影配额制,但是很少有国家能像韩国一样成功[2](P12)。有海外学者通过对市场实际表现情况的分析,认为韩国电影的成功并非由于银幕限额等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反而受益于促进竞争的条款和有限的“间接补贴”政策,韩国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甚至严重阻碍了电影界的市场功能和商业活动[5]。此外,国内外学者还梳理了法国电影保护政策的产生及演变过程[6],分析其蕴含的国家主义[7],并结合法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说明其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情况和存在的争议[8]。

就中国国产电影保护政策而言,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行层面的进口配额制度上。好莱坞分账大片的进入加剧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等[9]。2012年中国增加美国电影的进口配额会使中国电影市场竞争面临全面升级,中国电影产业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价值观的挑战[10]。此外,尽管学界少有研究,但业界还广泛存在着关于放映层面“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讨论。多有媒体通过暑期档进口电影的排片说明了“国产电影保护月”存在的事实,并结合此期间国产电影的表现,探讨了“保护月”存在的价值,认为对国产电影的保护不应该变为溺爱②。

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政策的国际研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但当前国外学者对中国电影政策的研究主要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11],或者从“软实力”角度分析中国电影政策[12],尽管研究电影产业史的学者沈芸对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政策演变有所梳理[2](P12),但是目前从产业化进程视角针对中国电影保护政策及其影响的研究还相对鲜见。

电影产业是指围绕电影产品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核心环节而形成的企业活动的总和[13](P197)。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核心焦点其实也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三个核心环节,即如何促进国产电影生产(制片)、如何引进海外电影(发行)、如何保障国内电影的放映(放映)。

因此,本文基于产业化逻辑,从梳理电影产业化进程下中国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演变切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以观察政策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挖掘这些政策的背后逻辑以及未来动向。

二、产业化逻辑下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特征

围绕着制片、发行、放映三个核心环节,中国也推出了丰富的“组合拳”。囿于篇幅限制,本文难以对相关政策进行详尽梳理,因此仅基于三个环节归纳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主要特征。

(一)制片环节:金融手段缓解融资难题

1.降低准入门槛:投资主体多元化

将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是对各个环节而言都重要且必要的因素。因此,只有降低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才能促进更多投融资主体参与到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中去。

2003年,遵循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广电总局起草了纲领性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第20号令),第一次真正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制片政策的保垒[14]。其中第五条规定:“国家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申请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2004年11月,广电总局出台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第43号令),又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扩大了投融资主体开放的范围。

这一系列改革政策,大幅降低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资格准入门槛,促成了电影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也为电影制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

2.以补贴促生产:以国产特种影片为例

2012年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增加了14部美国特种分账片的进口配额(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

配合发行层面的政策变化,2012年11月19日出台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对国产片制片方提供了激励措施:“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高新技术格式放映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以补贴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制作费。”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被纳入补贴范围的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包含了3D影片和IMAX影片两种。

2013年1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补贴的补充通知》则在2012年的版本上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补充通知一方面加大了票房分档区的补贴,将补贴金额愈发与市场表现挂钩,凸显了对市场因素的重视;另一方面,其也提高了补贴的门槛,对仅为3D格式的国产影片不再予以补贴。

不过,以上两项文件其实并未持续生效太长的时间,就被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关于对优秀国产影片进行奖励的通知》所取代。这一次,评选范围从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扩展到了全体国产影片:“每年奖励20部,最高奖励600万元,海外票房达到或超过100万元的也有奖励。”[15]

从上述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位阶低的法规具有暂时性、过渡性和易变性特点[16](P44),也可以看出政策配合产业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的内在思路。伴随着国产特种影片制片的逐渐成熟和稳定,补贴政策逐渐退位,并且进一步让步给市场。

(二)发行环节:多渠道促进影片多样化

1.分成方式:从买断、租赁到分账

当前国内电影院可以看到的进口电影主要包含两种类型:批片、分账片。批片又称买断片,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分账片则指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按事先商定比例进行票房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值得注意的是,从出现时间上看,这两种类型的分成方式并非同时出现,后者的出现更是可以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以前,进入中国的外国影片几乎都采取买断版权的引进方式。而分账片的出现其实是在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引进过程中,中美两国从文化到市场不断博弈的结果[17](P26)。

在1979年中美代表团的交涉中,中方明确表示:对美国片只能有选择地采取买断放映权的方式,不能采用分账的方法[18](P27)。直到1986年初中影公司与好莱坞签订的协议中,中影公司才逐渐改变了与好莱坞引进片的分成方式。此时双方协商的方式是采用租赁制。这是一种根据影片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来获得收入的方式,既不是中国政府所坚持的单一付费制,也不是好莱坞习惯的按票房比例分账的方式[17](P28)。尽管不是精确的票房比,但是这一方式相较于一次性买断,显然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市场性以及过渡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十多年的时间内,不与包括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内的外国电影公司进行票房分账的方式依然主导着电影进出口公司的电影交易。1989年,深圳作为特区开始试点分账制,而其他地区依然采用租赁制或固定佣金制。

直到1994年,国内通行的分账片形式才正式出现。为改变当时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票房分账形式引进部分国外最流行的影片。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

从上述进口电影的分成方式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对待进口电影时鲜明的渐进式引进态度,从买断、租赁再到分账方式的正式出现,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显,而分账片出现的时间点也恰恰与中国电影产业化历程的起点近乎重合,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产业保护政策的变化是顺应和配合中国电影产业化历程的。

2.数量变化:逐渐放松的分账片限额

除了从买断、租赁再到分账的渐进式引进历程外,分账片数量也经历了颇为有趣的变化。

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巨大滑坡,从1994年开始,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10部大片”计划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进国外最流行的影片,这给当时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射了强心针。

2001年,中国加入WTO,作为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引进大片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也正是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中国电影产业渐渐摸到了市场的脉搏。”[2](P216)

2012年2月,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再次增加进口分账片配额,协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美国特种分账片,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也从原有的13%增加到25%。至此,我国每年分账片的配额为34部,其中普通分账片(即2D电影)为20部,大部分都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特种分账片(即IMAX、3D电影)为14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谅解备忘录已于2017年到期,但是此后未见关于分账片配额限制的新协议,2017年后学界也几乎未见关于进口配额的讨论。这或许与近年来再次爆发的批片以及不断增加的合拍片有关。当海外电影进入中国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分账片的限额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海外片的进口由受政府限额影响逐渐转为更加受到市场选择的影响。关于限额讨论的减少也间接说明了近年来关于分账片进口配额的限制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大大减少,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图1 中美博弈中的分成方式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文化博弈使得分账片的方式出现)

图2 分账片限额演变历程

(三)放映环节:从被保护过渡为鼓励与引导

1.银幕配额:留于纸面

关于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学界研究讨论最为广泛的案例之一,莫过于韩国的银幕配额制度。根据1966年实施的《电影振兴法》,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映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这一银幕配额限制直到2016年才被缩减为每年放映73天国产电影。而类似的对国产电影放映时长比例的要求,在我国相关的政策条例中其实也存在。

中国关于银幕配额的要求最早出现在2001年的《电影管理条例》中,其中第44条明确规定“放映电影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国产电影片与进口电影片放映的时间比例。放映单位年放映国产电影片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片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2008年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专业数字电影院(厅)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以及2016年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中也均延续了这一时长要求。

不过,虽然有关银幕配额的条例早已有之,且于正式写入2016年《电影产业促进法》,但是似乎目前暂无数据显示这一时长限额得到真正落实③。2017年3月,院线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并未接到相关通知④。由此可以推见这个三分之二的配额规定暂时还只是一个“虚设”,并未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加以施行,而是暂时停留于纸面规定。

银幕配额为何没有强制落实?这或许也是基于产业化逻辑的考量,是为了适应产业化进程的实际步伐。2001年“院线制”刚刚实施,市场条件尚且不成熟⑤。在2001年及之后的几年内,在院线制刚刚推行的情况下,院线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如果此时过于严格地限制院线的排片比例,显然是不利于院线的发展的。而到2008年及其后,国产电影票房占比基本可以稳定在50%以上,在这种国产电影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背景下,再强制推行银幕配额也未必能更有效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和提高国产电影水平。

2.“国产电影保护月”:隐性的约束

除了明文规定外,21世纪以来业界广泛讨论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也常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不成文的保护政策。

“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一说法首见于2006年名为《“国产电影保护月”沈阳遇冷引发议论》的报道,文中提出:“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⑥。具体起止时间媒体有过多种说法,但都落在每年6—8月暑期档期间的某一个月。虽然2012年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认为“国产保护月”是一种外界误读,但十几年来这个名词仍旧被媒体和业界高频提及⑦。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制度既包含由国家权力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又包括意识形态、风俗、文化、道德、价值在内的“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国产电影保护月”正是以一种“非正式约束”的隐性制度出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暑期档电影排片,因此本文也将其归入中国电影产业保护政策范畴。

根据多方媒体报道的汇总,“国产电影保护月”主要包括延期上映、内耗、撤档等保护办法。自2004年起,包括《蜘蛛侠2》《怪物史莱克2》《碟中谍3》《X战警3:背水一战》在内的诸多好莱坞大片,都存在相比北美上映时间延迟上映,避开暑期档的情况。而内耗指的是让多部好莱坞大片同期上映,形成其内部的票房竞争。

但是具体而言,并非每一年都存在严格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比如2016年6—8月都有海外进口大片,甚至6月份因美国大片《X战警:天启》《魔兽》《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惊天魔盗团2》等扎堆上映,而被媒体称为“进口电影保护月”[16](P24)。这也说明这一隐性的制度并非采用强力推行,而更多是一种倾向性的鼓励和诱导。

3.配套补贴:引导取代强制

如上文所述,无论是银幕配额制度,还是“国产电影保护月”,都没有采用国家强制力进行严格落实,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在放映环节鼓励增加国产电影排片的补贴政策。

2012年出台的《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缴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中规定:“影院全年国产影片票房达到票房总收入50%(含)以上的,返还100%放映国产片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影院全年国产片票房达到票房总收入45%(含)至50%之间的,返还80%放映国产影片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影院全年国产片票房不到票房总收入45%的,但与上一年度国产影片票房相比有增长,返还50%放映国产影片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虽然上述通知对于排片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少院线及影院为了返还更高的电影专项资金,在实际排片过程中通常会相对多排一些国产影片,使得国产片票房整体高于进口片。

由此观之,在放映层面的保护上,中国政府更多是强调政策发挥的产业导向作用,多以隐性约束和补贴等形式进行倡导,而非采用强制措施进行严格限制。这也体现出其是在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国产电影的排片放映进行保护。

三、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产业化逻辑去思考和评价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效果,就需要看其对三个核心环节是否真的产生了促进作用。

(一)制片环节:影片种类及特种片数量均显著增长

其一,从影片的整体数量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电影整体制片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故事片呈现出极其迅猛的增长态势,并且取代纪录片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主要类型(见图3)。

图3 1997—2019年各类型影片生产数量⑧

其二,以特种片这一新兴类型为例,这一类型的国产片最早出现于2008年,但是在2012年之前其生产数量均未超过个位数。2012年,国产特种片产量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跃升(见图4)。这一变化应该与当年新增特种片进口配额的刺激,以及同年出台的国产特种片补贴政策的激励密不可分。

图4 2006—2019年国产特种影片生产(部)

特种影片进口配额的增长,一方面让更多海外3D、IMAX大片进入国内,以新颖的形式刺激中国市场,也让国内制片方看到特种影片的巨大前景,激励国产特种影片的创作生产;另一方面,好莱坞特种大片的引进有利于国内制片方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为国产特种片打下技术基础。2012年出台的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政策,也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国产高新技术影片的创作。

从2012年国产特种片产量的明显跃升,可以看到进口配额放松与补贴政策的“组合拳”在促进国产特种片发展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发行环节:进口片面向全球逐步开放

正如前文对分账片限额的梳理,1994年以来分账片形式的出现和数量的增长,为外国电影提供了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与此同时,早于分账片出现就已存在的批片,也并未随着分账片的出现和增多而逐渐减少乃至衰落,反而在2015年以后稳步上升。

2015年及以前,批片数量基本在每年30部上下,2016年迅速上涨至51部,之后稳步上升,2019年更是达到86部(见图5)。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从2012年到2017年,批片票房及其占比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见图6)。

图5 2012—2019年批片上映数量⑩

图6 2012—2017年中国院线电影细分票房比例⑪

网视互联(ID:wxs360)统计发现,2019年内地电影市场共计90部电影票房破亿,其中批片占14部,占比达15.6%⑨。在这些高票房电影的加持下,电影市场也一度迎来了“批片大热”。

有趣的是,批片早期的出现和近年来的再次爆发,却恰恰反映了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导向。批片最初的出现是出于对市场化发展的限制,通过买断版权的方式来代替国外常见的分账方式,是政府主导下的选择,而2016年以来的批片爆发则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批片良好的市场表现,让国内片商看到了以更高性价比换取高票房的可能,因此主动进行投资。除美国外,日本、印度和欧洲诸国也成为批片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近年来批片的再次爆发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及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市场导向下的选择。分账片数量的增长和批片的再次爆发,也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

(三)放映环节:国产票房带动电影市场繁荣

从整体票房表现而言,2009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占比基本维持在50%以上(见图7)。2012年,国产电影占比首次跌破50%,基于上文的分析,这很有可能是因为2012年特种片进口配额增加了14部带来的冲击,而与之相对的,当年的整体电影票房收入增速也有所增长,达到30.2%。这也说明进口特种大片的刺激确实促进了中国电影票房这块“蛋糕”的做大。2013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比创新高地达到58.6%,这进一步反映出在进口大片的刺激和国产电影补贴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国产电影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和发展。

图7 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及国产电影票房份额⑧

2015年以后,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明显放缓,这是基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基础上,由迅猛成长转向平稳增长。这一时期,国产电影票房占比也始终维持在50%以上,并且在2015年、2018年和2019年突破60%,说明国产电影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和稳定表现,在与进口电影的市场竞争中也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而从暑期档票房表现来看,在多种办法促成的倾向性排片下,2012年到2015年暑期档连续四年实现正向增长,2015年暑期档国产电影《捉妖记》(24.38亿人民币)、《大圣归来》(9.56亿)等更是大获成功。不过这一增长并未持续,2016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出现五年来首次负增长(见图8),可见暑期档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利好未能长久。伴随出现的是部分质量欠佳的国产片在“保护月”的避风港下“坐收渔翁之利”,暑期档国产电影口碑整体下滑。

图8 2009—2017年内地暑期档票房⑫

四、产业化逻辑下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未来动向

产业化逻辑下,中国电影市场仍始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平衡电影产品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二是如何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

(一)产业化与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变迁逻辑

平衡电影产品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无疑是一个复杂问题。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遵循意识形态指导的基础上,结合电影产业化进程进行政策制定。

表2 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双重逻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需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在这样意识形态要求的指导下,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是必要的,只有基于国产电影自主生产能力和质量的提高,我们才能更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论认为:“如果没有强有力地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就会在与国外产业的残酷竞争中被扼杀掉,而通过保护则可以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占领国内市场,从而扩大经营规模,迅速成长起来。如果没有保护,那么落后国家或某些国家的落后产业就永远也发展不起来。”[19](P308)而对于发展初期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如果完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让其直面进口电影的无限制冲击,它就很可能面临在与国外产业的残酷竞争中被扼杀掉的风险。

因此,在外国电影的发行上,中国政府采用了逐步放开进口分账片配额的模式,在以进口电影刺激低迷的国内电影市场、吸引更多观众的同时,也给国产电影发展留出了空间和时间,避免还处在幼稚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被扼杀在摇篮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在国产电影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限制外国影片的进口数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国影片中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对民众身份认同和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涵化作用。

但也正如李斯特的观点,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最终无须保护,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有时间限制的,并且这一时间的最高限为30年[20](P60)。从上文的梳理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电影保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开放和产业发展不断放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同的保护政策针对的环节不同,但也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连接、互相促进,以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繁荣的根本目标。譬如2012年新增的14部进口分账片配额就与特种片制片的补贴政策相配合,在引入“鲇鱼”刺激本土市场的同时,通过不断调整的补贴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国产特种片的生产。这些保护政策的根本目的绝非全面的保护,而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国产电影竞争力,最终使其能够直面自由市场竞争。

(二)数字技术与渠道多样共同作用的未来动向

那么在中国2020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票仓,并且数字电影崛起的背景下,以上的保护政策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呢?

一方面,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脱离了幼稚产业的范畴,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直面与进口电影的市场竞争,原有的配额限制可以进一步放开,让国产电影在自由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质量。相关的补贴政策也应做出调整,更加强调政策的导向作用,而且不应局限于对传统影院放映电影的补贴,而需要配合当下流媒体的兴起背景,引导和促进我国数字电影的生产和发行能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放映配额等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也会进一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补贴可能比配额更可取[21](P111—112)。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功,但显然在海外票房市场的表现还有很大不足。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产电影的质量、适应国外市场的能力,以及海外发行和营销的能力。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配合以社会力量作为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辅助政策工具,比如建设行业组织规范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提升文化竞争优势、以跨国集团为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大国姿态的呈现,我们更加需要提高国产电影的文化传播能力,其中既包含传统影院放映的电影产品,也包括数字电影产品,这一新的目标也将成为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未来导向。

[注释]

①国内电影票房从2010年的101.72亿元(约合15.98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642.66亿元(约合100.93亿美元),观影人次从2010年的2.81亿增长到2019年的17.27亿。数据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594275622022003&wfr=spider&for=pc.

②比如杨泥娃.国产电影:应化保护为“推动”[N].中国产经新闻,2016—07—20(002);李霁琛.好电影是保护出来的吗?[J].中国青年,2016,(19):39;翠红.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了谁[N].深圳商报,2015—07—08(C03);李晓亮.国产电影正在经历生理期?[N].中国青年报,2014—07—29(009);张世韬.国产影片保护月 保护还是溺爱?[N].重庆商报,2012—08—23(A05);韩璟.“保护月”保护不力[N].解放日报,2006—07—05(007);梁辉.“国产电影保护月”面临“无片可保”尴尬[N].扬州日报,2006—06—14(B02);刘文英,王诤.“国产电影保护月”引争议[N].深圳商报,2006—06—07(C01).

③事实上,数据显示,2016年国产片的放映时长是42.5亿分钟,进口片是36.7亿分钟,大约是54%:46%。2017年截至3月28日,国产片放映9.7亿分钟,进口片放映13.1亿分钟,比例是43%:57%,均与国产片放映时长不得低于三分之二的要求相距甚远,而是接近五五开的(数据来源:微影时代微影数据研究院)。

④数据来源:微影时代微影数据研究院。

⑤2001年“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院线制”被定义为: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资料来源:沈芸著.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2)。

⑥资料来源:http://m.cyol.com/content/2017-09/01/content_16462074.htm.⑦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114873261_232663.

⑧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统计年鉴》。

⑨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366229966_104642.

⑩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⑪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Wind.

⑫数据来源:易观数据统计:www.analysys.cn.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配额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调查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