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州美丽乡村建设探究

2022-10-18 08:43黄克亮
探求 2022年5期
关键词:宜居人居广州

□黄克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1](P360—361)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中国美重在农村美,农村美重在环境美。只有建设生态美环境好的美丽乡村,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说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版。广州作为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乡村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现阶段提高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美丽广州建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独具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为广州当好广东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努力引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出新出彩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一、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08年3月,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成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验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强调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3年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同时明确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环境整治型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范本。以安吉县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于2015年发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在未来5年,将我国农村全部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一词是作为新时代中国应对“三农”问题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而走进人们视野的,其内涵经历了以生态为主线的复合扩张过程,美丽的内涵也从生态和景观的自然美不断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美[2]。概括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乡村产业、环境、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其主要内涵包含:一是经济富裕是根本。美丽乡村应建立在产业兴旺这一根本基础上。二是良好生态环境是前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三是文化美是灵魂。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必须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新文化。四是治理有效是保障。要协调好乡政村治关系,保障村民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积极性,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上述要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相呼应的。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这一重要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如果说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版。从生态与宜居的相互关系来看,“生态”反映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共生共融的高度耦合关系,“宜居”则是人类生存的本性诉求与愉悦居住的统一。由此可见,生态宜居包含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两重状态,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村级规划建设等综合性建设项目,重点侧重于乡村的生态建设与规划。通常以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民的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等反映生态宜居的理想程度[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生态振兴不仅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内在支撑点,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坚持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第六篇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该篇内容8次提及“生态宜居”。可见,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举措。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

二、十年来广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及成效

广州作为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的超大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共1867.6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29.78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937.88万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09.68万人,占86.1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7.98万人,占13.81%。统计表明,在广州7434.4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其中农村土地面积占67%,有耕地面积约150万亩),全市常驻农村人口近300万人[4]。截至2021年底,广州共有35个建制镇,1144个行政村,7231个自然村,分布在从化、增城、花都、白云、番禺、南沙、黄埔7个涉农区。尽管广州“三农”问题与全国相比并不算突出,但历届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动广州基本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双向受益、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造广东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广州样板”,让广州城乡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广州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十年来,广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12—2015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广东省从2011年开始,在广州的花都、从化、增城等市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了“一村一品”的从化经验、“蓝图+行动”式规划方法。2012年11月,乘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广州正式启动包括从化西和村在内的14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这是广州市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通过一年多的综合整治,建设项目200多个,其中西和村和红山村等9个美丽乡村试点被授予2013年“广州市美丽乡村”称号。从2013年开始,广州全面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到2015年底共完成三批83条试点村创建并全部通过考核验收。以2014年的第二批市级美丽乡村为例,该批次建设的28个美丽乡村试点各具特色、美景如画。如地处流溪河源头的从化溪头村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梅花飘香,被誉为广东最美乡村之一。增城莲塘村利用邻近增江河滨优势,建设古荔台、荷花池、古榄园、绿道等景点,打造宜居宜游的“莲塘春色”景区。花都洛场村坐落着原花县人民政府旧址,随着县政府的迁出,该村以遗留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为依托,走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2.规范化阶段(2016—2018年):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6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穗办〔2016〕21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广州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前几年试点建设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群发展,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独具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实现全市城乡共享、绿色、均衡发展[5](P98)。在《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广州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管理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并要求结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打造特色小镇,构建“互联网+美丽乡村”、建立村庄管理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宜居生态美丽乡村。

3.提质增效阶段(2019年至今):打造岭南特色美丽宜居乡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2018年10月,广州市公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1+2+N”的政策体系正式出炉[6]。其中,《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是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广州要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7]。该文件明确了广州实施乡村振兴的九大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是“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主要包括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按照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个等级实施分类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干净整洁村,2022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村,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村,并连线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2019年以来,广州7个涉农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N”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各区农村实际,有条不紊推进乡村各项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渐入佳境。

(二)广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1.打造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群和新乡村示范带。从2012年至2021年,广州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发挥中心镇、名镇名村和美丽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每年都建成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截至2021年5月,广州已命名的市级美丽乡村共计443条,占全市乡村的37%,圆满实现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编制规划村分市级、区级两个层级,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见表1)。广州一项美丽乡村建设民调显示,98.3%的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服务感到满意;98%的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后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96.3%的家庭年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另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市100%的自然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800多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10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涌现了一批“国字”号美丽乡村(见表2)。同时,近年来,广州还借鉴“城市群”“产业群落”发展的经验,探寻以群落方式实现乡村集聚发展的新路径。美丽乡村群的群落化发展、资源整合和品牌构建优势突出,已成为广州都市型美丽乡村发展的主流模式。全市7个涉农区23个岭南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建设已初具规模(见表3)。当前,广州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也已从探索推广走向提质升级,正在积极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并把它列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当好广东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努力引领广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出新出彩(见表4)。

表1 广州市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统计表

表2 广州市市级美丽乡村获评国家级奖项统计表

表3 广州市美丽乡村群建设统计表

表4 广州市首批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统计表

2.通过实施“五个美丽”专项行动,建设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近年来,广州在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特色小镇规划引领,将田间地头、城中村、工业园区、农房等全要素、全方位纳入整治内容,抓好以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为主要内容的“五个美丽”专项行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最美乡村。“五个美丽”是颇具广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实施这一专项行动,广州创建“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建设了1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强力推进拆违治违,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同时,广州还通过开展“最美四小园村庄”评比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促进村庄环境的美化靓化。目前,全市共创建“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12930个,使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提质增效。

从化作为广州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在实施“五个美丽”行动中走在广州前列:一是通过融入从化的传统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元素,建设“美丽家园”。二是塑造“美丽田园”,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守住从化这块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净土”,让“田园”变“景区”。三是打造“美丽河湖”,守护碧水清波,打造“流溪九湾、一湾一景”的美好生态空间。四是坚持“生态立区”,建设“美丽园区”,打造生态设计小镇,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五是串联“美丽廊道”,打造现代版的广州“富春山居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把从化的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推进从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9]。

三、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广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的主抓手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10]深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战和突破口。

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美丽乡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宝贵资源,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主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从2019年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三年居广东珠三角片区第一,增城区和从化区分别位列珠三角片区前两位。

(一)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11]近年来,广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的思路,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抓手,以7个涉农区为主要责任主体,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强化领导,严密部署。制定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要求。如花都区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网格化管理,区领导挂点督导,包片包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2.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如番禺区新水坑村党组织确立了“先美环境聚民心,再上项目活经济”的发展思路,把生活垃圾分类、环境卫生保洁等有关规定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写进村规民约,进一步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公信力和约束力,长效维持整治效果[12]。

3.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查漏补缺,结合实际采取灵活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如增城区将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人居环境整治巩固优化提升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村民自觉投入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多举措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近年来,广州围绕建设高质量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广州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收集率、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面5个100%。

1.推进污水处理改善人居环境。广州农村河网分布密集,部分村(居)靠近珠江(后航道)、流溪河、增江等主要饮用水源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件要事,也是改善环境、服务民生的内在要求。基于此,从2008年开始,广州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市、区、镇(街)三级分工负责制,完善设施建设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出台《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维护管理操作规程》等文件,通过实施治理,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农村水环境质量得以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2.推进垃圾分类示范活动。广州坚持示范引领,促进垃圾分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以来,全市共创建6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涌现出花都区竹洞村、瑞岭村,从化区西塘村、西和村,白云区大田村、头陂村等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较好发挥。

3.“厕所革命”提升生活品质。小厕所,大民生。自2015年“厕所革命”启动以来,广州提出了“厕所革命”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13](P153)。为顺利推进“厕所革命”,制定出台了《广州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等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确保广州市的厕所建设和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截至2020年底,广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厕2395个,实现了乡村公厕全覆盖,形成了建设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养护专业化的“建管养”一体化模式。

通过上述综合整治行动,广州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的跃升,美丽生态宜居新农村形象逐步展现,7个涉农区在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中均获“优秀”,其中有四个区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从化区荣获国务院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激励县,花都区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南沙区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增城区获评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4]。

(三)新时代提高广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P364)。基于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同年底,中办、国办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建设城在水边、山在城中、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由此,“十四五”期间,提质升级成为广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关键点在于探寻提高广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途径。

1.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必须舞好基层党建这个“龙头”,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一要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党委要通过基层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真考和考核结果的运用。实践证明,党组织工作能力越强的村,号召力、执行力就越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就越显著。近年来,广州各涉农区党委及镇(街)、村(居)党组织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举措,如白云区在全市率先把党支部建在经济社上,3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达标(2020年)。该区积极探索“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开展“千名党员争做人居环境整治先锋”“党员巡河”等活动,江高镇大田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员巡河”等经验获“广东省农村基层党建十佳创新案例奖”[15]。二要坚持问计于民,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公,农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自己的内在活力来实现,因而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处处问计于民,强化农民群众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持久的生命力。

2.强化村庄规划引领,注重规划实施导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先搞规划、后搞建设,科学绘制好蓝图。为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在新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导向,要编制整治型而不完全是建设型规划。要践行全域景区化、全域旅游化、美丽乡村群等发展理念,注重突出存量的改造完善和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古桥、古祠堂庙宇等。二是在编制发展规划时要编制行动式而不完全是蓝图式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现政府管控;要编制村民主导式,而不完全是专家型规划,注重突出村民意愿和村民参与。

3.加强村庄绿化工作,突显岭南文化特色。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绿化美化、完善建设、修缮修复等。推进广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美丽宜居美丽乡村。一要持续抓好乡村绿化美化环境工作,推进广州乡村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实施“一路、一园、一林”绿化工程。在村庄公共活动空间、房前屋后和村头村尾等地方重点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口袋公园,积极营造村中多大树、村道配行道树、环村有绿化带、入村见风景林、水源建生态林等绿化空间,构建广州绿色田园生态空间,增加广州森林小镇、森林村庄的数量,使广州的村庄整体风貌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岭南特色相一致。继续推进广州农村“四小园“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小生态板块,推动广州乡村面貌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住”发展。二要加强广州远郊农房的修缮美化和村容村貌的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提升指引和负面清单》,加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修复、风貌格局提升、品质生活改善,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科学有序、生态自然,提升广州乡村地区田、林、水、筑、点、路、园七大风貌控制要素的空间品质,突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岭南特色文化,加强花都、从化、增城北部生态区的村庄风貌、建筑形态的引导和管控,引导村民形成相对统一住房风格风貌,留住广州的乡村风貌和田园乡愁。

4.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新时期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州市借助大数据科技手段,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以南沙区为例,2021年9月,“南沙区数字乡村平台”启用,标志着南沙构建数字乡村新生态、探索数字乡村新模式迈出崭新步伐[16]。该平台能提供党建引领、美丽乡村、三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惠农补贴、疫情防控等近30个功能模块,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提升了南沙乡村治理能力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乡村、普惠农民。当前为提高广州农村环境整治的效率和水平,可推广南沙区的做法。一要抓住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广州数字乡村建设并积极开展资费乡村、资费村庄的试点,用数字化赋能广州农村网格化管理,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乡村治理平台和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广州农村环境数字治理水平。二要创新广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服务形式,保障数字化平台运行的物质、技术、人才等资源,健全数字化平台监管与评估机制[17]。要把加强广州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保障,把培养专业技能型数字人才作为广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十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广州依据7个涉农区各个美丽乡村的不同风格,划定了几大乡村建设类型:如花都区红山村、增城区邓山村等的休闲旅游型,如从化区西和村、增城区丹邱村等的现代农业型,如白云区凤和村、南沙区鹿颈村等的城乡融合型,从化区溪头村、增城区蒙花布村的生态保护型,以及文化发展型、社会综治型等,可在此基础上,借鉴浙江湖州的“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落”以及“普惠类、重点类、沿线类”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分类化建设经验,以广州现有300多条区级美丽乡村为基本实施单元,以集中连片为基本方向,打造独具特色的市级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文化旅游特色村、森林乡村等,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这300多条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全部晋级为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持续打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硬仗,做好乡村清理拆除、绿化美化、完善建设、修缮修复等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补齐区级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把改善广州农村人居环境这项民生工程持续做好做优,为建设岭南特色精美农村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宜居人居广州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宜居大化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