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科维
(紫阳县水利局,陕西 安康 725300)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四川省城口县、万源市,北为汉阴县。介于东经108°06~108°43′,北纬32°08~32°49′之间,南北长97.3 km,东西宽57.4 km,边界线长365 km,总面积2 204 km2,地图呈枫叶状。北距省会西安195 km,东距安康市50 km。
紫阳县因北有秦岭和凤凰山两重山岭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输送西南暖气,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降水总量1 066.0 mm,年≥0.1 mm降水平均日数为131.6 d,年≥50 mm降水最多日数为6 d,最多年降水量1 682.8 mm(1974年),最少年降水仅623.2 mm(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91.3 mm。 年均日照时数1 586.8 h,8月最多为202.6 h,2月最少为85.5 h。年日照百分率36%,最大8月为49%,最小2月为28%。
紫阳境内属汉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5 km2以上河流104条。其中5~10 km2以上河流43条,10~50 km2以上河流45条,50~100 km2以上河流7条,100 km2的以上河流9条。境内最大水系为汉江,汉江由西北向东横贯紫阳,是紫阳河流水系的网络骨干,其他河沟分布在汉江南北两岸的秦巴山地和川道丘陵地带,组成了“叶脉”一样的河流水系网。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6.18亿 m3。年平均降水量在1 024.8~1 281.9 mm,河流水质污染轻微,水质较好。
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致使工业发展受到限制,总体经济发展落后。面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各项基础设施短板严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加强净污水、防洪水、保用水等水安全设施建设。结合多年从事水利工作实际,归纳主要存在问题为:
受地形、季节性气候影响,汛期水害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3 000 km2重要支流在“十三五”期间虽然建成了8个防护区,新修护岸达5.2 km,但仍有汉王集镇、任河咀段、洞河老街等7.92 km未能形成有效的防洪体系,急需建设。按照全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共需治理河段62 km,已完成27.2 km的河道治理,但远远满足不了支流重点集镇、村庄、学校、安置点及部分基本农田的防洪安全,现急需启动实施任河、汝河等流域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保障; 2021年我县受强降雨影响,多处沟道水位暴涨,险情频发,山洪灾害治理力度明显不足,群测群防体系尚需完善,西门河、瓦房沟、田坝河等流域无防护措施急需治理;河库动态调蓄及联合调度能力依然较弱,洪水风险管控和突发性洪水的综合应对能力亟待提升。
紫阳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雨洪资源利用能力不强。雨季降雨量大,缺乏调蓄功能,导致枯水期缺水较严重,水资源应急、备用能力难以满足突发水风险事件。县城及集镇供水供水率达到100%,但缺乏备用水源工程,无应对突发水风险事件能力。已建供水管道年代久远,供水管道老化,县城及集镇管网漏损率高达25%,且集镇供水未能形成连通大水网供水系统。山区农村分散住户多,供水覆盖范围虽然达到95%,但供水工程数量多,位置偏僻分散,良性运维困难,后期需要巩固提升的数量仍然很大,供水任务仍然繁重。
紫阳虽水网发达,却面临着河库萎缩、连通性差、功能受损等被动局面,恢复江河生态已刻不容缓。部分河流由于监管不严及历史污染导致水污染严重,如蒿坪河流域由于历史上采矿污染,导致蒿坪河流域水质差,水环境恶化。河流沿岸村落多,管理难度大,村民生产生活垃圾堆放问题频频发生,导致农村河渠沟塘淤塞、污染水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发展的需要基础建设和人为活动增加,加剧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的难度加大,全县水土保持率截止2021年底虽然达到50.05%,但低于全市平均69.57%,水土保持治理任重而道远。
紫阳县耕地面积为23.1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08万亩,严重制约了我县粮食的高产、稳产。紫阳县需灌溉面积虽大,但地块分散,集中灌溉难度大,灌溉率不高,同时我县虽水网发达,但连通性差,灌溉用水与农业生产发展日益矛盾,灌溉任务任然繁重。
对智慧水利的内涵和重要性虽有认识,但建设不足,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感知覆盖范围、要素内容不全面。汉江及其重要支流水文测站布设不全,江河库管理监控设施不足,感知自动化程度低。业务平台的支撑能力不强,水利数据建模、预测、决策和可视化能力缺乏,应用覆盖面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水资源管理、江河保护、水保监测、水工程运行难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信息化管理的人才、资金、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智慧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水利行业监管体制机制仍需加强,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工程建管和运行维护责任需进一步明确。水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作用未充分体现。水资源监管自动化水平不高,农业用水计量率偏低,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分界点供水计量困难。全社会江河保护意识不浓厚,江河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尚未全面完成。水旱灾防御工作基础依然薄弱,社会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基层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水利人才队伍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水利行业强监管需要。
“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迫切需求为先导,推进水资源配置、供水安全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等五大工程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工程设施配套齐全、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工程调控安全可靠、节水管控精准高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乡供水配给协调、水旱灾害应对可靠、公众服务智能高效、机制体制有机衔接的水安全保障目标。
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机制逐步健全,促使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县年用水总量控制在8 100万 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5.16 km2。深化“河长制”,有效加强江河岸线管理,完成我县主要河流岸线划界确权,努力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水利风景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以实施汉江治理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同时推进水毁堤防修复和新建城镇防洪标准的提升,完成治理河长34.5 km。力争“十四五”末,县城、重点集镇、移民集中安置点、群众集聚区、学校、集中连片基本农田等区域堤防达标率提高至60%。完成山洪沟西门河、瓦房沟、田坝河等山洪沟治理,降低水旱灾害损失程度,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满足防洪抗旱减灾应急指挥调度和管理体制机制基本需要。
以新建瓦房沟水库为重点,启动安五水库以及茨沟水库等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以及14座小型堰塘工程,力争新增供水能力400万 m3以上,争取“十四五”末全县供水能力达到9 000万 m3以上,保障重点发展地段水源、水质、水量安全。加强城乡供水和灌溉用水工程建设,做好提质增效,保障用水安全,提高全县水资源调配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重点工业区和农业灌溉区用水需求,形成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基础网络,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8%。
加快推进农村小水电清理整治,规范小水电管理,确保河流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争取“十四五”末达到国家相关要求。
广泛应用云平台、信息资源池、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推动水利信息化智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承载各类水利信息资源,保障“智慧水务”业务应用与事务管理需求;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推进水利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确保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快“河长制”工作机制完善,加强水政执法,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全面推动水利监管机制建设,确保监管能力提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通过分析紫阳县水利建设事业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应结合根据紫阳县水利发展“十四五”总体目标,针对水利发展面临的工程短板突出问题,以实现水利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为中心,全面推动水利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