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
(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详细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中轴线,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紧密融合,改善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有效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均衡发展,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对美育的多学科性质与美育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精细,难以为美育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2021 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贯彻落实该方针,为学生美育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重点分析了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内涵,归纳与总结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的实践发展路径,为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是教育实施人员依托于相关审美理念,有规划、有目的地使用审美媒介,逐步引导被教育人员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以培养与提高受教育人员审美水平与境界的系统性过程。中小学美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要加强中小学生美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中小学开展美育的根本目的应涵盖主要目标与同时目标两大体系。首先,中小学开展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希望依托于美育事业能够在强化中小学生审美水平与审美境界上获得理想的效果,一般涵盖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构建审美能力、强化审美表现以及实现审美创造等方面。其次,中小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同时,目标表示为美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同步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等其他素质方面的进步,使得中小学生能够全面、均衡发展。所以,中小学美育一方面可以看作一项美育活动,可以促使教育目标进行审美感知,为教育目标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引导教育目标逐步塑造自身的审美情感,强化教育目标的综合审美素质,充分发挥教育活动的审美功效;另一方面也能够看作是一项教育活动,依托于对教育目标审美情感、精神以及能力的塑造,有效促进教育目标智力与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引导教育目标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洗涤教育目标的心灵,使得教育目标感性和理性共同发展,推动中小学生在德、智、体、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没有活动的教育功效。
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开展过程中出现以下两种不良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影响下导致中小学美育效果不理想,使得中小学美育存在较大困境,具体如下。
现阶段,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展美育活动时,受到应试教育课程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美育仍然处于边缘化位置,受到了较大的挤压。这样的挤压通常体现在教学管理、课程规划、教育师资配置、教学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学生思维等方面。
第一,从教学管理视域来分析,民族地区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能够保障自身的升学率,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考试课程教学以及体育等课程教学中,而没有充分注重美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开展美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人员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时,会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未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与教学理念,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活动并未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第二,从课程规划视域来分析,许多民族地区中小学在课程规划过程中,相比于考试课程,美育课程成为了教学体系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许多中小学将美育课程定位成“辅助课程”,和语数外等主流课程相比不处于同一层次,从而使得美育课程位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第三,从教育师资配置视域来分析,民族地区中小学更加重视主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而没有充分重视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没有培养充足的专业美育老师,许多美育老师都是来自于其他课程的兼职老师,比如说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等。此外,从事美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在进行岗位评选、老师任聘等活动中,竞争力也十分薄弱。
第四,从学生视域来分析,当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较重,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同样如此,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与各项考试任务,只能被动地应付各项教学与考试活动,没有较多的自主选择权。而美育课程并不是一项重要的考核课程,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与氛围中,使得学生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利主义的影响下,中小学功利性价值理念也从以往的隐性转变为显性,对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中,尤其是艺术方面的课程,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趋向。例如,中小学美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审美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的传授,并没有重视学生审美理念与修养的培养和形成。受到这种功利性美育活动的影响,使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被限制在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但是没有认识到美育目标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人文性,使得传授的艺术技能难度较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容易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功利性。
由于美育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所以要受限于我国教育法规与政策。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老师以及学校本身对美育不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完善引起的。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我国美育发展至今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从以往的“无重要地位”发展为现在的“大力倡导”。
200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指出:“教育活动应当要建立在教育一般规律与学生发展特征基础之上,面向各民族学生,教书育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尽管该法律规定为美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然而这项法律规定缺乏有效的上位法依据和下位法支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美育的发展,国家应当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提高美育教学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影响力,系统阐述中小学美育开展的核心目标与重要标准,使得美育活动的开展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此外,民族地区教育主管单位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制订可行的方案解决现阶段美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创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考核评估体制,进一步健全美育检验方式与激励制度,认真执行美育方针,严格遵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不仅要创设以美育人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同时也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科知识体系。严格根据美育要求开展美育课程教学,贯彻落实审美教育。根据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体系规划要求,认真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课程教学,保证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这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美育的关键方式。此外,学校与老师等还需要积极探索语文、英语以及数学等主课程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展示各种学科的美育功效,充分展现不同课程的美育效果。依托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学校活动,为学生带来不同形式的美育,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此外,依照民族地区各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师配置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引入“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维,在中小学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美育文化氛围。依托于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为学生提供温馨、和谐、轻松的精神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多种层次的感官刺激,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对美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情操。
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涵盖两个主体,分别是美育实践教师与理论研究人员。要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美育效果,提高美育师资力量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中小学既要加强对现有美育课程老师的培训与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引入专业能力强、综合水平的美育教学老师,不断强化自身的美育师资水平。第二,中小学应当要依照学校、学生的具体状况,分批、分层次的对老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改善艺术类课程美育老师的整体素养。第三,强化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老师的教学探究水平,重视对美育老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总结,不断改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模式,探索出美育对有关课程的积极影响因素,实现美育与相关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另外,要想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的健康、长久发展,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分析与探究民族地区美育开展情况与特征、美育发展主要规律等,为中小学美育发展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此,今后应当要积极开展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方面的探究工作,创设多层次的美育探究基地,全面而系统的进行美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美育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下美育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地位不高,无法充分发挥美育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应当要进一步加强美育研究,完善美育课程模式,结合“双减”政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