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曹宗清
学校管理既然针对的是人,就应该“目中有人”。然而在实践中,缺乏人性和温度的学校管理仍然存在,距离现代化的学校文明管理还有较长一段行程。
某校食堂规定每位教师早餐只能吃一个鸡蛋,有一位教师却一次拿了两个。校长知道后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怒骂:“你们还是人吗?简直不是人!”场下鸦雀无声,没人敢反驳,但是这个场景却深深印刻在教师心里。
显然,这是“目中无人”的管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性善、性恶的争论,主张性善的管理者注重包容、理解和支持,主张性恶的管理者倾向于封闭、控制和惩罚。由于管理者往往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问题,似乎更容易发现人性的自私、狭隘、无知等恶,久而久之,对人的控制多了,尊重少了,学校的民主文化被严重破坏,民主制度形同虚设。
这种以防恶惩恶为主导的管理思想与工业革命后西方最开始出现的管理理论有相似之处,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学说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代表,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和纪律性,把管理对象看成是被动的受支配者,较少注意人的全面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这种管理思想在实践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进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出行为科学管理流派。该流派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主张管理方式上由监督转向激励,由专断转向民主,代表性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等。直到现在,这种管理思想仍然影响着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现代管理理论发源于企业,但是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有较大区别。企业以生产效率为导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雇佣关系,前者通过金钱购买劳动力,后者以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而教育场域中的管理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校长和教师都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两者并不是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利益交换问题,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如果过分强调学校管理场景下的等级制,把教师当作教育生产线上的机器,那么,得不到学校尊重的教师又有多少能主动向学生释放尊重呢?
管理首先应看到人,其次关注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端着一大碗稀饭气冲冲地找到食堂师傅,把碗直接摔在地上,发怒道:“这是给人吃的吗?这么稀!”校长刚好路过看到这一幕,他快步上前,拍了拍这位教师的肩膀,关切又爽快地说:“莫气莫气,走!我请你到二楼吃小面。”面对这种情况,校长首先处理的不是稀饭和教师摔碗的事,而是首先关注到人。这种看见人的管理,无疑更利于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解决棘手的管理问题。
校长的管理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干群关系,也预示着个人的未来发展。本文第一个案例中的校长难以得到教师的尊重,后来因为个人问题“下马”了;第二个案例中的校长总能得到教师的支持,退休后在当地依然有较高声望。这很值得教育管理者反思:我们在制订、执行管理制度时是不是“目中有人”?在这一基础上再去实施管理,效果就要好得多。